教有溫度的語文,做有深度的教師丨教師微成長

竇桂梅說:"尊嚴,是語文教師專業的華彩樂章。"的確,一名語文教師的尊嚴有賴於自身的專業發展。作為一名語文教師,多年來,我一直在專業閱讀寫作的路上進行試探,在語文課堂教學的途中不捨追問。

教有溫度的語文,做有深度的教師丨教師微成長

楊軍輝(寶雞市陳倉初級中學教師)

閱讀與寫作探路

工作之初,我讀李鎮西的《做最好的教師》,一時間熱血沸騰,覺得像李鎮西這樣的人就是世界上最好的教師;讀吳非的《致青年教師》,覺得句句是忠言,最能引導教壇新人做理性而成熟的教師;對程紅兵的《做一名書生校長》、王君的《一位青年教師的專業成長之路》、竇桂梅的《玫瑰與教育》等書籍文章,我皆認為是"教育教學勵志類"閱讀。漸漸地,我覺得如果一個教師只專注於這些書,就像嬰兒吃母乳最好,卻不能一直吃,否則就容易營養不良。

後來,我的閱讀不自覺地發生了變化。以《好課是怎樣煉成的》為例,在這本書中我結識了袁衛星、於永正、薛法根、孫雙金等一批全國名師,尤其是王崧舟老師的《長相思》對我影響最大,我進行了反覆研讀。這些課例非常實用,但這種閱讀也是存在問題的,就像學武術,看別人武藝高強,可以學習一招一式,但很難領悟其本真。好長一段時間,我其實就在這樣的閱讀水平徘徊。後來閱讀王榮生老師的《語文課程與教學內容》,讀得很吃力,斷斷續續讀完後,我好像被一陣風吹到了山頂,俯視山下的景物:原來看不見的,看見了;原來看不懂的,看懂了。這就是理論的作用。

反思我的閱讀過程,從教育到教學再到語文專業教學,由宏觀到細微,由教育故事到理論知識,閱讀越來越專業。所以我認為,一名語文教師,要獲得專業尊嚴,首先要有專業閱讀。

導師曹公奇經常說:"語文老師一定要能寫。"反思自己,我算是那種"愛寫"的人。但和區內另一位同行比,我的寫作還不夠專業。改變源於於漪老師的《歲月如歌》。這是一部隨筆集,講經歷、談感受,但大多篇目是深刻而精闢的語文教學理論。我突然意識到,自己的這種"能寫"可能存在問題。語文教師如果能搞文學創作,當然很好,但這是不夠的,還應該有專業寫作。正如語文老師的閱讀,不能僅僅讀文學類、教育教學勵志類書籍,還應該讀教育著作、語文教學理論。

專業寫作才應該是我的追求,不追求描寫和抒情,不出"花拳繡腿",平實的敘述背後是冷靜的思考。

語文教學追問本真

多年的摸索使我確信:專業閱讀與寫作是語文教師的"底子",關鍵是把"底子"轉化為"面子",並且在課堂上落地生根。

比如教材解讀。我的體會是:"走一步,再走一步!"茅盾賦予白楊樹象徵意義,只知"象徵"是不夠的,我們得明確象徵的好處:象徵賦予了"物"一種精神品質,讚美白楊樹堅強不屈。當明白了象徵,再來閱讀描寫白楊樹樣子的句子,你就不會覺得他只是在讚美樹,而是在讚揚人民群眾。"再走一步"的結果就是文字深入內心,震撼人,啟迪人,鼓舞人。

比如課文朗讀。現在的課堂都提倡朗讀,語文課上,朗讀不是目的,而是一種途徑。朗讀是為了感受、理解、體驗。朗讀是多元的,但一定有錯誤的讀法,比如,違背文本的原意朗讀。對於重音、節奏、語速等,我們語文老師當然要指導,但重要的是指導學生用心朗讀,讀出自己的感受。

比如推門聽課。在我看來,推門聽課是為了更好地上課。有一次集體聽我校王秋榮老師上《驛路梨花》,課後有人說,王老師的板書似一朵梨花,非常獨特;有人說,王老師用"蜘蛛俠""超人"等相關內容進行導課,十分新穎;有人說,王老師用了孔慶東的"俠客"資料,恰到好處。但我認為,聽完王老師的課我們應該冷靜:第一,學不會——王老師的課集個性化、藝術性於一體,我們學的話可能就"東施效顰"了;第二,不能學——沒有想清楚語文課堂教學的基本問題,而只去追求藝術性,很可能會走火入魔,越學越覺得沒有了方向。其實,我們不要急於去談"藝術",而應該先談"技術"。上一節課要先想:教學內容是什麼、教學目標是什麼、教學環節有哪些、教學起點在哪裡、教學落點怎樣確定,等等,而不是先考慮虛無縹緲的"教學藝術"。

不迴避地說,當下的語文教學積弊太深,語文課改舉步維艱。但在應試之外,我看到了一個更為美麗廣闊的語文世界:作為畢業班的語文老師,在指導學生全面複習之際,哪怕是講題,我也儘量講出語文的味道;哪怕是訓練,我也要帶著溫度的訓練;不忘閱讀,不停寫作,回到教育的原點,迴歸語文教學的本真!


教有溫度的語文,做有深度的教師丨教師微成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