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病已成為當前重大公共衛生問題

慢性病已成為當前重大公共衛生問題

近日發佈的《公共衛生領域的創新研究報告》(簡稱《報告》)指出,慢性非傳染性疾病威脅上升,已經成為我國當前重大公共衛生問題。

現階段我國公共衛生領域的複雜局面

《報告》顯示,現階段我國公共衛生領域面臨著多重疾病威脅並存、多種健康影響因素交織的複雜局面。隨著經濟社會發展,我國疾病圖譜顯示出兩個新特點。

首先,傳染性疾病防控形勢依然嚴峻。2017年,我國甲乙丙類傳染病共報告發病703.1萬例,死亡19796人。數量變化之外,我國傳染性疾病還面臨著新病原體和新發傳染病不斷出現、貧窮地區傳染病依然是造成健康損失的主要威脅、輸入性傳染病防控壓力大、結核病等重點傳染病形勢依然嚴峻等特點。

其次,慢性非傳染性疾病威脅上升。《中國慢性病防治工作規劃(2012-2015年)》顯示,2012年,確診患者2.6億人,慢性病導致的死亡已經佔到我國總死亡的85%,導致的疾病負擔已佔總疾病負擔的70%。我國慢性疾病患者基數龐大,且發病率在逐漸提升,防控形勢日益嚴峻。

《報告》指出,在傳染性疾病和慢性病的雙重負擔下,我國的診療模式已經開始由“以治療為主”向以預防為主和健康管理為核心的“大健康”方向做出轉變。但是,由於基層醫療衛生服務能力有限,難以滿足慢性病防控的需要。創新公共衛生服務模式,提高基層公共衛生服務供給能力任重道遠。

慢性病已成為當前重大公共衛生問題

公共衛生領域面臨的問題和挑戰

《報告》顯示,為了應對公共衛生領域的挑戰,推動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我國出臺了一系列促進公共衛生領域創新的政策文件,取得了一系列創新成果,然而依然存在諸多問題,主要表現在技術、服務、推廣和評估四個方面。

技術上,公共衛生技術創新不足,資金投入機制不健全,自主創新能力有待加強。課題組調查顯示,59.5%的醫生認為病人更傾向於購買(使用)進口創新藥物或技術,國產技術和藥品的競爭力還有待提高。

服務上,我國基層服務能力有待提高,患者接受和依從程度較低,新興服務模式發展面臨制約。根據國家提出的2030年每萬人有5名全科醫生的目標,全國應有約70萬名全科醫生。但截至2017年底,我國註冊執業的全科醫生共有25.3萬人,全科醫生缺口近45萬。

推廣上,創新醫藥推廣力度有限,醫務人員作用尚未有效發揮,人群偏好具有較大差異,推廣內容質量難以保證。課題組調查顯示,59.1%的醫生認為“推廣不足,大眾知曉瞭解不足”是當前創新醫藥存在的主要不足之一。

評估上,衛生技術評估缺乏明確的法律規範,評估方法不完善,合作機制不健全,缺乏統一的評估標準。我國衛生技術評估起步較晚,評估的立場和標準不同,評估的結果也會有差異,評估結果就會具有爭議性。

加大加快四方面創新

《報告》認為,加大技術創新和服務模式創新力度,加快創新的應用和推廣已是當務之急。

呼籲建立以“大健康”為中心的公共衛生技術創新體系,發展適合我國國情的公共衛生技術,推進互聯網、人工智能以及信息技術的應用,加強技術創新制度建設。

同時,以醫保為抓手,做實家庭醫生制度,提升患者自我診療水平,建立以患者、人群為中心探索服務模式創新,增強基層服務能力,加強公眾參與,促進移動健康等新興服務模式發展。

此外,還要發揮醫生的推廣作用,通過提升醫生對創新成果的認知,發揮移動健康技術的優勢,完善保險保障的支撐作用,促進創新成果的推廣。

最後,要制定衛生技術評估規章制度、建立全國統一的衛生技術評估機構、使用統一科學的評估方法,完善創新技術及服務模式評價體系,推動創新成果轉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