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鬼经济学3》(下)|用反常思维解决问题

《魔鬼经济学3》(下)|用反常思维解决问题

这节我们来讲下书中两个劲爆的话题,如何辨别恐怖分子?为什么妓女的收入越来越少?说到恐怖分子,我们通常觉得恐怖分子都是些出自贫困地区,受教育程度较低的一群人,你可能觉得这样的人才有可能会被那些极端组织给忽悠。但是从数据来看,其实那些恐怖分子的受教育程度都还是挺高的。他们大都来自中产阶级的家庭,其中大部分人都上过高中,还有少数上过大学。

为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最有可能的解释就是当一个人还在为生计发愁的时候,他们就不太关心政治问题,恐怖活动多少带有一些政治因素,有一个研究显示,最有可能成为恐怖分子的那些人,和最有热情投票的那些人特别像。也有一种解释是,恐怖主义的那些头目都很看重个体的执行能力,因为实行一项恐怖计划至少需要一些策划能力,这要求的能力就比一般的犯罪要高一些,与其培养一批没什么能力,出去糊里糊涂就把事情搞砸的人,还不如重点培养一些高学历的,有策划能力,执行力又强的人。

恐怖袭击最大的破坏力其实不在于恐怖袭击本身,而在于它营造出来的恐怖气氛给社会带来的隐形成本。比如像我们现在去机场过安检,都要抬脚检查一下鞋里有没有什么危险物品,为啥要有这个动作呢?肯定是以前发生过类似的事情嘛。以前有一个英国恐怖分子就是把炸弹藏在鞋里上了飞机,尽管最后没有爆炸,但是也让机场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我们可以算笔账,假设一个成年人到机场安检,做一次脱鞋再穿鞋的动作大概一分钟,仅在美国,这个动作每年要执行5.6亿次,5.6亿分钟相当于1065年,如果再用这个数字除以一个美国人的平均年龄77.8年,就相当于14个人累加的总生命值,换句话说,即便这个炸弹客没有引爆鞋里的炸弹,他凭空制造出来的脱鞋和穿鞋这个动作每年也会杀死14个美国人。

再比如9·11恐怖袭击后的三个月里,美国的交通事故突然增加了1000多例,这是为什么呢?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很多人从此觉得坐飞机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所以他们选择开车。我们稍微看一下数据统计就会知道,坐车比坐飞机要危险得多,每年因为空难死掉的人数比被雷劈死的人数还少,而车祸几乎每时每刻都在发生。所以当大家害怕坐飞机的时候,又会每年平白无故地增加好多起交通事故。

再比如恐怖袭击后,有大量的警力会被调去反恐,这样就会导致其他部门或多或少地受冷落。像本来可以用来追踪金融犯罪的人力资源全都被派来反恐了,这就导致金融犯罪的案例也大幅度上涨。这就是恐怖气氛造成的隐性社会损失。

恐怖分子还有一个特点是人数特别少,每500万人当中大概才有一个恐怖分子。你看,他们学历又高,人数又少,要把他们找出来就是一件特别难的事情。通常的做法大概有这么几种,要么搜集情报,这个方法是一直在用,但是失误率也高,你得安插个卧底或是找到可靠的线人才能收集到可靠的情报。

以前就发生过这么一起案件,一个线人说要给美国的情报部门透露一个大情报,一堆高官去见他,结果这个线人就是一个人体炸弹,一下炸死了20多位情报局的人,好多只有他们才知道的秘密情报从此就消失了。所以收集信息难免会有情报不准确的情况出现。还有一个方法是通过通讯监听,这个方法也是大海捞针,况且恐怖分子也都很聪明呀,他们才不会大摇大摆地在手机上密谋活动呢。再说监听这个事大众还反对,动不动还有个斯诺登这样的伪爱国人士出来搞破坏,所以这招也经常不灵。

那还有没有其他的招,列维特就发现了一招,他发现这些恐怖分子都有一些共同特征,首先他们不存钱,有多少花多少,而且经常是一下往银行存进去一大笔钱,然后一点一点地取。这明显就是收到了别人的资助,其次是他们一般周五从来不在自动取款机上取钱,而且他们的账户里没有正常的生活开销,比如水费呀、电费呀之类。最大的一个特点是他们不买保险,你想,身为一个正常的美国人,保险就是必需品,何况保费又非常低,只要是个正常的成年人都会要这个保险。但是恐怖分子就不买,因为他们买了也没用,保险公司是不会给恐怖分子支付补偿金的。

你看,就靠这一个信息,一下从茫茫人海中就把恐怖分子锁定了。最后列维特在书中还给恐怖分子做了一个忠告,如果一个正打算搞点事的恐怖分子想要掩盖自己的行踪,他就应该去银行买份保险,然后把账户的名字改掉,再改一个名字。

你看,他在给恐怖分子出主意,他的这个结论出来之后你可以想象一下舆论成什么样子。所有媒体都在骂他,很多记者就让他解释,什么样的蠢货会花这么大功夫做一个陷阱,然后再告诉恐怖分子怎么避开它们。好不容易找了个能辨识出恐怖分子的方法,现在你又公布出去,真是一个猪一样的经济学家。

面对这些炮轰,他当然是把头低下,虚心地接受批评,但列维特真的这么蠢吗?根本不是,据列维特的解释,这其实就是个连环套,前面说的恐怖分子都不买保险,但是这个锁定的范围还是有一点点大,还是会有例外出现,现在假如有一个人以前不买保险,在列维特出完这本书之后突然跑去银行买了保险,那说明啥,说明他八成就是恐怖分子。为啥这么说呢?因为列维特故意说错,引导人们去银行买保险,实际上你想想,谁会去银行买保险呢,买保险都是在保险公司或是在认识的保险业务员那里买,在银行买保险的人几乎就没有,要是有个人符合上述这么几个特征,一是突然存入一大笔钱。二是周五从来不取钱,账户里也没有日常开销的费用。三是去银行买了保险,那就直接可以抓了,估计就是一抓一个准。

当然这个所谓的连环套又被他在第三本书中给说出来了,恐怖分子会不会看到第三本书之后又不去银行买保险了,或是这又是列维特下的一个什么套,我们就不得而知了,反正谁也搞不清列维特到底想的啥。

《魔鬼经济学3》(下)|用反常思维解决问题

下面我们再来讨论为什么妓女的收入越来越少。以前妓女的收入都是很高的,比如芝加哥,一个普通妓女的收入在100年前年可以让她们随随便便进入上流社会,但是现在就不行了,现在大多数妓女赚的钱也就是糊口,为什么她们的收入一落千丈?列维特给出的答案能把人气死,他说因为妓女的生意被那些愿意免费和男人发生关系的女性给抢了。下面我们详细说说他是怎么得出这个结论的。

以前女性整体的社会地位就很低,平均收入也比男性低,这是从平均数字上得出的结论。纵观历史,女性似乎在各个方面都不太如意,但是有一个市场女性却大受欢迎,就是卖淫市场。既然是个市场,当然也要遵守供求关系的法则了。

就拿芝加哥来举例,100年前,芝加哥一个普通的妓女一年能赚20多万,那时候的20多万可不得了呀,和现在的20多万不是一个层级。为啥这么值钱,因为稀缺呀,那时候卫生条件差,女性要承担很大的生理风险,动不动就怀个孕或是得个性病。那时候的人也普遍更加野蛮,女性对很多男性来说就是普通的发泄工具,她们更可能遭受暴力。最大的风险还是舆论风险,所有的社会舆论压力都会压在女性身上,人们不会去谴责一个嫖客的行为,相反对一个妓女则是各种歧视,所以在这么一个环境下很少有女性去做这个职业,但是这个行业的需求永远存在呀,所以她们的身价会很高,能赚很多钱。

以前美国强力反对性奴隶制,就是大家以为绝大多数女性是被迫当了性奴,被迫出去接客的,所以大众强烈谴责那些卖淫团伙,但是经过经济学家的数据统计得出的结论真是让所有人大跌眼镜。被迫的女性占比连百分之一都不到,她们大多数都是自愿从事这个行业的,为啥?就是因为赚钱嘛。一个女性在劳动力市场辛辛苦苦地干活,一年大概能赚3万美元,但是有这么一个市场,每年能赚20万元,那有人心甘情愿做这个事就没什么大惊小怪的了。而且这个市场和毒品市场一样,政府的打击对她们基本不起作用,为啥?

你想,嫖娼和吸毒的是大多数人,对他们进行惩罚社会成本太大,相反,那些卖淫或是贩毒的更容易妖魔化一些,政府的政策主要打击的就是他们,对嫖客和吸毒犯则要宽容得多,但是越打击他们,市场的供应就越稀缺,这市场产品和服务的价格就会被推得越高,而高价又会吸引更多供应商进入这个行业,所以不管是打击毒贩还是打击卖淫女,效果都不好,最好的方法是什么呢?假如法律规定卖淫可以随意,但是嫖客一旦被抓就会被阉割,那这个市场就会迅速萎缩。

综合考虑一下,就是市场大量存在这样的需求,但是提供服务的人又太少了,所以市场得用高价格来吸引女性加入这个行业,所以她们的工资很高。但是由于这几年的性解放观念开始流行,大量的年轻男女开始进行婚前性行为,女性愿意免费和男性发生性关系,这就让很多妓女难做了。

可以想象一下,以前一个年轻人刚出大学校门,还没有准备结婚但是又想要稳定的性关系,要是以前他可能选择去嫖娼,虽然违法但是自己没啥风险,而且从长期来看他不用承担意外怀孕的成本,也不用承担承诺结婚的成本,所以还是比较划算的。有数据显示1933年到1942年这段时间,差不多百分之二十的男人是和妓女发生第一次性关系的。现在他不用花钱去找了,找个女朋友就可以了,只要大家做好避孕措施,商量好暂时不结婚,外面的舆论也没觉得有啥不对,这个行为的成本就更小了。

书中的数据显示是这一代的年轻人有百分七十有过婚前性行为,而在我们上一代中,只有百分之三十三有过。因此结论就得出来了,婚前性行为逐渐成了男性嫖娼的替代方案,随着付费需求量的下降,妓女的收入当然也就开始下滑了。这个结论女性可能听得有点不舒服,但是这就是数据显示的结果。

你看,经济学思维就是这么奇葩,它不会带着任何的情绪和事先预制的道德感去评判问题,事情是什么样就是什么样,它只负责还原世界的本来面目。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看清这个世界的真相。列维特把这种研究问题的思考方式叫做魔鬼式思维,那么如何才能像他们一样这么清楚地看问题,如何运用这种思维方式给我们的日常生活做指导,明天的《魔鬼经济学4》咱们重点讨论。

-END-

欢迎关注我们的头条号,更多文学、历史、心理、经济、哲学书籍下次和你见面,我们不见不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