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提的搖籃—古“厝”的記憶

沉睡在過去的歷史春天中,自古江南總是詩。提到詩,會不禁讓人回憶起煙雨淋漓的青石板,倚欄憑望的小閣樓,總是以詩情畫意的旖旎,讓人沉睡其中。但這些的風光,這些的情意卻是文人墨客的專場,充滿太多旖旎,反而拉遠了平常生活的格調。

在我童年中,不存在什麼小軒窗的悠然,也讀不懂煙雨漫步青石板的溫情,對於未曾品讀過詩詞的我而言,不過只是普普通通的窗子和髒兮兮的石板。唯一在我童年中留有不可磨滅的印記的是閩南的大雜院—“厝”。

孩提的搖籃—古“厝”的記憶

“厝”在閩南語中是房子的意思,但我對於這個字的字面理解是,在廠下面有個昔字,代表在一個屋簷下,承載著昔日的時光。在我的童年記憶中,很大一部分是來自於它。常想起在房子前的小院子裡,和幾個玩伴拿著紙飛機來來回回奔跑,跑累了便會在高高的門檻上做一會兒的場景。記得兒時常常由於門檻太高被絆倒,然後嗷嗷大哭,在我的記憶中,它是一個需要慢慢邁過的地方。現在回憶起來,這也如同人生一樣,有些時候,需要去衝刺;但有些時候只能慢慢地走,否則跌倒後,只會讓自己跌得頭破血流。

古厝的結構建築,佈局四四方方,對稱分佈,像極了宮殿。根據老一輩人的說法,是在古代閩南有某位大官,立下赫赫功勞,所以皇帝特批他修建類似宮殿結構的房子,以紀念他的功勳,後來隨著時間的推移,蓋類似房子的人越來越多,久而久之便叫做“厝”。真正的歷史已不得而知,是否存在這個大官也不可得知,但這並不妨礙,“厝”成為閩南文化特有的瑰寶。

對於這個承載著我童年全部記憶的老夥計,我最喜歡的還是它的天井,方方正正的天井,在其上方雕刻著做工精美的魚,每到下雨的時候,魚便會口吐飛泉,所形成的雨幕會將整個天井遮蓋起來。飛濺的水珠,啪嗒啪嗒地滴在發綠的石板上,迴旋著,一直一直重複著過去的記憶……

孩提的搖籃—古“厝”的記憶

閩南的古厝,不僅僅只是居住的地方,更是一種血脈的延續和根的寄託。老一輩人的古厝常常會作為宗廟祠堂,在祭祀,傳統節日裡都要去古厝進行祭拜,可以說它已經告別了傳統建築的身份,而昇華到了精神的寄託。它象徵著先人們的精神,折射出血脈的團結。所以在閩南地區,對於宗族的認可其他的地區都要強得許多。

無論時代如何變遷,歷史如何地翻滾,但有一點是不會改變的,那便是血脈及其所蘊含的精神的延續,它會深深烙印在每一個的後代心中。儘管早已經不住古厝多年,但還是會時長地想起住在古厝的時光,我一直是個“健忘”的人,但唯獨對這一段時光,歷歷在目,彷彿就在昨日。

時間雖如白駒過隙,但依然會迴響起啊嬤抱著我坐在門檻所唱的歌謠“月娘月光光,插粟播田秧,田中一垛(塊)寶,阿姑阿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