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群“老夥伴”打理的農場,種的都是“愛”

荔灣區興賢坊20號“華林街為老服務站”天台上

藏著一個小農場

1月7日下午

65歲王炎蘇和59歲的陳月英忙著翻土施肥

過去近一年時間

無論狂風暴雨或是過年過節

她們和其他幾位“老夥伴”

每天都堅持輪流打理小農場

卻不為享用菜園的成果

蔬菜全都送給了社區裡三無、孤寡、獨居的老人

这群“老伙伴”打理的农场,种的都是“爱”

義工將剛採摘下來的蔬菜送給陳婆婆

耄耋老人收到“年輕長者”種的菜

1月7日下午,王炎蘇和陳月英敲開了95歲鍾婆婆的家門,這位高齡老人剛洗完澡,氣色不錯。

“太感謝你們了,種的菜非常甜,可惜喲,你們看看我還剩幾顆牙齒呀。”鍾婆婆性格爽朗,開玩笑一般指著嘴裡僅有的幾顆牙齒。

“那您就煮得久一些,慢慢地吃。”她們一直聊著老人的飲食,甚至說起天南地北的美食。直到臨走時,還一直叮囑鍾婆婆要多吃一些魚和蛋。

这群“老伙伴”打理的农场,种的都是“爱”

義工將蔬菜送到鍾婆婆家裡

離開鍾婆婆的家,兩位“老夥伴”奔赴下一位困難長者的家裡。

“婆婆,我們來給您送菜了,這可都是自己種的。”陳月英熱情地喊道。今年90歲的陳婆婆獨居在福音坊,她聽力嚴重退化,已經聽不到招呼聲。但她一看見她們的身影,便喜笑顏開,“太感謝你們,快進來坐吧,我耳朵聽不見,不好意思。”她抱歉地說。

“沒有關係,我們老了,還不一定有您身體這麼好。”陳月英湊在陳婆婆耳邊,有意提高了音量。陳月英今年8月也即將年滿60歲,因此特別能理解高齡老人的心理,總能找到一些共同話題,聊起不少家常話。

“我現在買菜煮飯也是一個人,有時候也挺辛苦的,你們帶些菜來,我心裡是特別高興的。”陳婆婆不捨得道別,雙手一直抱著她倆的手,不斷叮囑著要“再次過來”。

根據《2017年廣州老齡事業發展報告和老年人口數據手冊》,荔灣區老齡化率最高,已達26.8%。發動年輕活躍長者,幫助社區困境的年長長者,是菜園運作的初衷。

小農場是怎麼運營起來的?

“華林街為老服務站”的三樓,是面積約200平方米的天台。這裡有8塊用小圍欄圍起的菜地,種植著油麥菜、菜心等,這些蔬菜長勢良好,鬱鬱蔥蔥。

華林街道辦民政科科長陳麗華說,天台上本來想搭個竹架,種點瓜果送給老人,但害怕颱風把竹架吹得七零八落,“所以最後我們改成種菜,愛心還是堅持了下來”。

這塊空地在更早的時候,是供老人活動的乒乓球場,可球容易被天台的大風吹到樓下,來活動的老人一直不多。

“我們想更好地把空間利用起來,組織熱心的長者義工種菜,再送出去,這是更好的方式。”陳麗華說,小農場在2018年3月啟動,該年10月結出的第一批果蔬已經全送到困難長者手中。

在社區家庭服務中心的組織下,包括王炎蘇和陳月英在內的五位熱心長者,長期擔負著照看小農場的任務,“老夥伴”們排了值班表,上午來一次,下午來一次,不曾間斷。

这群“老伙伴”打理的农场,种的都是“爱”

義工阿姨採摘新鮮蔬菜

“我們是喜歡種菜的,天天都保證有人來小農場,風雨無阻,尤其把菜送給孤寡老人時,老人們別提多高興了,我們也高興。”陳月英說。

王炎蘇說,五位長者義工裡,有一位住在海珠客運站附近,光是到這裡的車程便需要半個小時。但她為了照看小農場,也不嫌路遠。

為了種好這些送給困難老人的菜,五位老人實實在在付出了真心。

她們用水果皮、核做成純天然肥料,讓收到蔬菜的老人不僅開心,而且吃得放心。

天台的樓下是老年飯堂,長者義工們還委託了食堂廚師收集洗米水,用於灌溉。因為洗米水有限,不能覆蓋全部的菜園,為了輪流將洗米水澆到不同的菜地,老人們便每天都來小農場打理。

過去,由於種植經驗不夠,小農場收成不好。為此,街道辦和家庭綜合服務中心專門請了種植公司給義工做長期培訓,在接下來的幾年時間裡,每逢1月、4月、7月、10月的第一週,都會有具備種植專業知識經驗的導師前來教導種植知識、總結上一種植週期情況經驗,並安排下一週期的種植品種。

这群“老伙伴”打理的农场,种的都是“爱”

自動化澆水系統

小農場未來有個小目標

五位老人多數年過六旬,打理小農場是件辛苦的差事。比如澆水時,就需一步步提著沉重的水桶,每一次彎腰澆水翻土,對身體也是一種考驗。

體諒到“老年義工”的熱心與辛勞,華林街道辦民政科向福彩公益金申請了兩萬元資助。在2018年10月,小農場裡引入了現代智能化的灌溉工具,這種智能水肥一體化種植系統,可根據比例,自動將水和肥料進行調配。

灌溉管道已經延展到園地裡,老年義工已經可“一鍵式”打開系統閥門,澆水施肥工作便可自動完成。

陳麗華說,小農場未來的種植面積還會擴大,並且還會採用“遠程監控”系統,進一步減少長者義工的工作壓力。小農場有個小目標,就是在2023年,讓超過100名社區困難長者,定期獲得種植的蔬果,感受到社區的關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