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電商法》,朋友圈代購何去何從

2019年1月1日起,《中華人民共和國電子商務法》(以下簡稱《電商法》)將正式實施。作為我國首部《電商法》,其中明確了利用微信朋友圈、網絡直播等方式從事商品、服務經營活動的自然人也是電子商務經營者;從事個人代購、微商也須依法辦理工商登記取得相關行政許可,依法納稅。今後,不管是微信裡的代購、跨境電商平臺、淘寶全球購或是給親友出國代買禮物等等,都將因為《電商法》的實施,帶來很多變化和影響。

朋友圈代購何去何從

“2019年或許會和大家說再見了。”西安姑娘波波是一位店名為“波波帶你全球買”的代購微商。她對於早已在代購圈裡被瘋轉的《電商法》有自己的打算和看法。“我只想趁著元旦前多賣點貨。”波波覺得,將實施的《電商法》釋放出一個明確的信號,就是提高准入門檻,杜絕個人代購行為。“如果我要繼續代購,就要作為合法的電子商務經營者,要取得相關行政許可,依法納稅。”波波坦言,她在國外分佈的商品買手大多是留學生,這些“留學生代購”也是受影響的一部分。新規定中指出,代購還須持有采購國和中國雙方的營業執照。“實際持有留學簽證的學生在國外並不具備辦營業執照的資格,很多家中還積攢著不少海外護膚品存貨,這些商品既沒有中文標籤,也沒有得到國家認監委認證。”波波說。

“平時在淘寶店售賣的衣服都是我從韓國、日本等地親自扛回來的,而且店鋪也已經有一萬多粉絲,我正在和合夥人商量辦工商營業執照的事,不然生意沒法開展了。”從事跨境服裝生意的姜月告訴記者,她與合夥人在海港城還有一家服裝店,《電商法》落地後所有入關包裹均面臨檢查,即使服飾類商品也無法合理避稅,為了保證貨源的純正,她會選擇按規矩辦事。

不同的代購買家,因將實施的《電商法》各自想著對策。針對小賣家而言,大多考慮的是納稅增加的成本。如果無法通過“國際物流”及“人肉”的老方式實現代購業務的話,她也會考慮將生意掛靠到已成功辦證的人名下進行。

跨境電商摩拳擦掌迎行業洗牌

除了個人代購,作為消費者採買海外產品的重要渠道之一的跨境商貿企業,也將受到嚴格的監管,一旦違規亦將面臨鉅額的罰款。《電商法》的每一項條文都影響著跨境電商企業新一年的走向,企業在細讀法律條文規定的同時,謹慎地規劃著未來的發展藍圖。

“這一天的到來我並不意外,從企業的角度來看,我非常支持儘快推行立法的執行。”趕鴨子跨境購,就是一家跨境電子商務O2O平臺,負責人林繼珂表示,《電商法》其實是行業內及社會各界期盼已久的一個正式立法,總體上是一部相當進步的法案,通過規範行業發展,促進守法守規企業做大做強,也完善了消費者的各項權益。

“目前來看,《電商法》的頒佈對於從事個人代購行為的個體影響會比較大,但對於從事跨境電商主體單位來說,《電商法》將推動我們公司業務的規範化。” 林繼珂認為,《電商法》的出臺促進了跨境購與海外廠商的正規品牌授權工作,不僅保護海外品牌的知識產權,也維護了跨境購平臺的合法權益。同時,從業務服務來說,跨境電商將認定為一種服務類業務,企業一方面將對商品的來源及品質承擔相應責任,同時,也將對售後進行相關說明公示。

在林繼珂看來,《電商法》的頒佈為從事電商行業的企業設立了更高的行業準則,未來跨境電商市場或將迎接一輪大洗牌。面臨機遇與挑戰,林繼珂也有著想法:“我們會一直關注《電商法》落地後的新政策,並及時做出相應調整。作為西安本土電商企業,我們也必須嚴把網絡商品質量,耐心處理消費投訴,為消費者提供安全、放心、舒心的網絡購物環境。”

電商時代消費者權益將獲更多保障

“打著海外代購旗號的微商太多了,沒有辦法辨別真假,跨境電商平臺有時候也不知道放心不放心。”新手媽媽蘇萌萌經常為了代購嬰兒奶粉糾結,她覺得,《電商法》的實施是好事,消費者能更加放心地購買海外商品。

《電商法》中,賦予消費者比以往更多的權益與保障,如消費者有權要求電子商務平臺經營者承擔先行賠償責任,若消費者在網購的過程中買到了假貨,不僅商家要承擔責任,電商平臺也要承擔責任。同時,電子商務經營者也將承擔商品運輸中的風險和責任。

整部《電商法》,以規範電子商務經營者、電子商務平臺經營者的經營行為和維護消費者權益的原則貫穿始終,電商平臺和電商平臺經營者需要承擔的責任和義務也很具體。

隨著《電商法》的最終實施,也將使得國內電商行業在監管上進行最大程度的改進和升級,一系列亂象也將有望得到遏制。《電商法》可能會影響一部分電商從業者的收入,但也使整個行業更加規範和系統化了,通過行政部門的監督、電商企業的自律,將有助於電子商務的良性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