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岁女孩“公交车性侵”事件反转:别在立规矩的年龄和孩子做朋友

很多父母提倡“快乐”教育,认为孩子的成长需要自由。

于是,“和孩子做朋友”成了很多家长推崇的教育观念。

可一旦孩子野惯了,管不好了,他们又开始束手无策。

和孩子做朋友没错,可真的只和孩子做朋友,一个家庭的悲剧就开始了

01


前不久,一则“长沙12岁女孩公交车上遭尾随性侵怀孕”的新闻沸沸扬扬。

女孩小雯(化名)在母亲的陪伴下,来到湖南长沙某派出所报案,称8月下旬被陌生男子从公交车上尾随。

12岁女孩“公交车性侵”事件反转:别在立规矩的年龄和孩子做朋友


等到家长发现不对劲时,12岁的小雯已经怀孕4个月。

“12岁”“公交车”“怀孕”这些字眼叠加在一起,瞬间成了大众关注的焦点。

有关儿童性侵的话题再次被刷到热榜,不少医疗机构也纷纷为大家科普遇到性侵时女孩该如何保护自己。

可不久后,事件出现了反转。

12岁女孩“公交车性侵”事件反转:别在立规矩的年龄和孩子做朋友


原来,小雯今年2月通过网络游戏认识的一个男网友,平日里联系很密切,直到7月底线下见面,发展成了男女朋友关系。

8月至11月期间,19岁的白某和12岁的小雯两人多次发生关系。

小雯被父母发现怀孕后,因害怕责骂而隐瞒了真相,编造谎言,然后跟着母亲一起到公安机关报案。

报案后,小雯还将相关情况告诉了男朋友白某,通知白某外逃。

新闻的结尾,白某被抓获,审讯视频被媒体曝光。


02


你有没有发现,我们那一代人几乎都挨过父母的打,疼得龇牙咧嘴,也就长了记性了。

而现在的家长,大多提倡“快乐教育”,打不得骂不得,宣称要民主,和孩子做朋友。

坦白说,我并不完全认同这个观念。

做个开明的父母,朋友式相处,完全丢掉了父母的权威,多数是朋友没做成,规矩也没立好,孩子出事的概率倒是大幅增长。

小雯的妈妈在妇幼保健院对医生说:“这是意外!孩子是无辜的!孩子一直乖巧听话,这次是在公交车上碰上了坏人。”

可一个湖南的女孩和云南的男孩成了情侣,3个月内频繁出入“男友”的出租房发生关系,最后还欺骗父母自己是在公交车上遭到尾随性侵导致的怀孕。

这充满疑问的行踪,为人父母竟毫无察觉?

行踪汇报呢?门禁时间呢?家教呢?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这句老话,正在不断地被验证。

很多时候,父母必须要成为一个命令者和惩罚者,以帮助孩子确立界限。

世上从没有无限的自由,给孩子的自由,更应是在一个框架之内。


12岁女孩“公交车性侵”事件反转:别在立规矩的年龄和孩子做朋友



03


美国心理科学协会的叶壮老师曾讲过一件事儿。

他有个兄长,兄长家有个闺女。

兄长最秉承“和孩子当朋友”的观念,教养女儿的时候从来不说重话,批评也是轻描淡写,更别提什么管教和惩罚了。

有一次,他女儿为了买某个歌手演唱会的门票,偷偷拿了妈妈放在抽屉里的钱。

兄长发现后,没打没骂,仅仅说了句“没钱了可以和我们要。”

他女儿自然没把这轻飘飘的批评放在心上,更没觉得自己做错了什么。

问他为什么不指出孩子的错误,他就总是说“要和女儿当朋友”“不能伤了女儿的自尊心”这类的话。

时间久了才发现,他把孩子当朋友,孩子把他当傻子。

一个当爹的大老爷们,在女儿心里没有半点权威。

小时候没有对孩子立下规矩,等女儿十几岁,到了必须要管的时候也管不了了。

规矩是爱的基础,太执着于快乐教育,反而失了父母的本色。


12岁女孩“公交车性侵”事件反转:别在立规矩的年龄和孩子做朋友


04


龙应台在《孩子你慢慢来》里写道:

“原野上有一群乳牛,成天悠闲自在地吃草,好像整片天空、整片草原都属于他们。直到有一天,一直小牛想闯得更远,碰到了一条细得几乎看不见的线——那是界限,线上充了电。小牛触了电,吓了一跳,它停下脚来——原来这世界上有去不得的地方,做不得的事情。”


给孩子的规矩,一定要从小立起。

公安大学李玫瑾教授讲过一个故事。

女儿想要一辆小汽车,哪怕家里有很多了也要买,不买就在商店里哭。

遇到这种情况,她没有动摇自己的原则,只是冷静下来把女儿抱回家安置在卧室里,因为卧室里没有危险的东西。

然后一对一地陪着女儿,坚持“四不原则”:不要打也不要骂,不说教也不离开,把门一关,坐在一旁告诉孩子:“不行就是不行。”

等女儿闹够了哭累了,给点爱,递条热毛巾帮女儿擦擦鼻涕眼泪,再次重申:“要哭接着哭,不行还是不行。”

这一次过后,女儿就知道“闹是没用的”,以后再没提过任何无礼的要求。

温柔而坚定的态度,是无数育儿专家强调多次的重点。

温柔是理解,坚定是确信。

为人父母,必须守住自己的权威,给与孩子所需要的管教,才能真正扶持孩子健康成长。

05


一个扑向火的孩子,父母要立刻强制拉开他,而不是耐心向他解释火的危险,让他自己选择要不要摸火。

与孩子什么都商量、解释,期待他/她明白所有的道理,未免过于理想化。

再说回文章开头的那个新闻,如果当初女孩的父母在孩子小时候就定下规矩,交朋友的界限,何时必须回家,等等,又何来后来的悔不当初。

单靠朋友关系,失去了父母该有的威严,根本无法做到真正的管教。

曾有个6岁的小孩子,写了一首小诗,叫《我不感谢妈妈》:

我不感谢妈妈

是她每天罚我站墙角

我不感谢妈妈

是她每天逼我写练习册

我不感谢妈妈

是她每天给我上语文课

我不感谢妈妈

是她每天给我出卷纸

我不感谢妈妈

是她每天让我写生字

我不感谢妈妈

是她教我每天背古诗

没有妈妈

就没有现在的我

我不感谢她

我还能感谢谁呢?

朋友好做,父母难当,严父严母更难。

可今天我们不给孩子立规矩,以后社会就会对他们下狠手。

长路漫漫,哪怕注定要背负孩子的误解甚至恨意,只要能换来他们平安健康的成长,我想,所有父母都甘之如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