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中年谁还没几份体检报告单,可是保险公司信哪个?

说个保险人的通病,听说周围有朋友要去体检,总会提一嘴,"买保险了吗?敢去体检……"。

可能对方并没有买保险的意识,可能对方还会心生芥蒂,"这人不是要找我卖保险吧……"。

其实自己多是出于好意的提醒。

人到中年,加之生活、工作的重重压力,谁还没个三长两短头疼发热,体检没大毛病还好,一旦检查出来个啥,买保险可就难了。

有人可能会较真,我的就医记录作为个人隐私,没有经过我们的同意,保险公司有资格查吗?

其实我们在我们投保的时候,已经授予了保险公司这个权利:

人到中年谁还没几份体检报告单,可是保险公司信哪个?

有了我们的授权,就医记录是有可能被查到的。

保险公司有专门的核查部门,负责调查,保险公司也会把这块业务外包给专业的数据调查公司。调查人员通过实地调查走访,多渠道来核查疾病的真实性。

一般包括相关医院的就诊记录、体检机构的报告、医保卡的使用情况(包括买药和治病的记录)

所以,只要有留下医疗记录,就有被查到的风险。

现在新规要求:门诊电子病历要保存15年,住院病历要保留30年以上

所以,在投保之前,不要瞎体检,万一留下记录,身体有异常,就不好买了。

但是长这么大,谁还没经历几次体检,入职体检啊……怀疑自己有病主动体检啊……生了病就诊不得不体检啊……

留了这么多体检案底,不同类型的、不同层级的……五花八门!体检结论可能也会有不同。

大家也知道,线上投保一般是不需要体检的,只要能满足健康告知里的注意事项,就可以自行通过核保流程。

那么,健康告知时,究竟以哪份体检报告的结论为准?保险公司又会相信哪个呢?

小智君为大家带来最全解答。

体检机构的坑网上一搜一大把,虽然也有口碑好点的,但是也存在人员资质、能力和水平的良莠不齐。

很多检查项目是需要医生的操作和经验判断的,比如常见的外科检查、超声检查等。

小智君早年在体检机构的入职体检结果存在甲状腺异常,但是到医院复查却没一点问题。类似小智君的这种情况,都是可以正常投保的。

在保单合同中,保险公司对于理赔标准的界定,是以二甲以上医院出具的病理报告为准。

那么可以当做参考,在核保的时候,我们最好也能以二甲以上医院出具的检查报告为准。

不同医院的体检结果有差异也不是不可能,当然要以更权威的医院体检结论为主。

大部分医院的体检中心是和病人就诊检查分开独立的。如果医院内部对决,体检中心对就诊检查的话,保险公司还是会更相信医院就诊检查的结果。

比如医院体检中心查体乳腺结节3级,被保险人前往两腺外科就诊,重新安排的查体乳腺结节2级。那这种情况下,保险公司会选择相信医院就诊查体的结果。

4、1年内体检报告 VS 2年前体检报告

结论:一般来说从近原则,但具体情况需具体对待。

这项选择,小智君也不能给出绝对的答案。

举例说明。

例如前年体检查出乳腺增生、肝功能异常,但是今年复查结果正常的,很多保险公司往往就以最近一次的结果为准。

但是如果涉及像高血压、高血脂这种可以服药控制的指标,即使今年数据优于往年,保险公司核保时,往往也会很谨慎。

对于血压,往往保险公司会看连续三次检查的平均值,对于血脂可能还会参考投保人的BMI等肥胖情况。

对于有些特殊的慢性病疾病,往往是一旦指标异常,是很难改变的,如果前后体检报告结果不同,保险公司可能会做延期处理。

如上是针对多份体检报告,保险公司的一般做法。

人到中年谁还没几份体检报告单,可是保险公司信哪个?

保险公司都会从体检机构的情况、体检项目的情况、体检时间和体检原因等综合分析评判体检结果的可信度。

倘若综合分析之后仍有分歧和疑惑,那就只能安排重新体检了。

当然这是少数棘手情况,但是也不无可能。比如体检查出肝血管瘤,后又检查无肝血管瘤,而肝血管瘤一旦查出来存在,是不会消失的,所以之前有现在无,很容易让保险公司产生疑惑。这时候就可能被保险公司安排重新体检。

最后,保险没买就去体检,做好保险公司"查底"的准备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