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航空基地全力推进“七个融通” 构建航空特色双创体系

今年以来,西安航空基地紧扣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加快推进航空产业的转型升级。在全面创新改革试验中,西安航空基地以制度融通、产业链融通、创新融通、平台融通、资金融通、技术融通、人才融通的“七个融通”航空特色双创体系建设为抓手,加快建设航空特色载体,汇聚航空双创资源,着力提升航空产业配套能力,推动航空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有效解决了航空产业门槛高、中小企业创业难等问题,在促进产业聚集、搭建供应体系、推动军民融合、实现航空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创新+平台+资金” 创建一流硬科技双创基地

科技创新是长效发展的核心,西安航空基地不断推进“创新融通”,激发创新创业活力,提升产业发展核心竞争力。西安航空基地聚焦细分专业领域,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加快构建协同创新体系,促进大中小企业交互共享创新成果。以企业为主体建成了陶瓷基复合材料工程化中心、航空大型模锻件工程研究中心等20余个市级以上技术创新平台,推动政产学研合作,开展关键技术横向联合创新。建立科技成果向科技产品转化的“技术攻关+工程化中心+企业生产”的产业化模式,累计实施科技成果转化项目52项,累计获得知识产权授权1924件,其中发明专利452件。

围绕中小民营企业需求,西安航空基地加快建设共享互动平台,促进“平台融通”,提升航空产业承载能力。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协作共享交流平台、产业协作配套平台和专业人才培养平台四大公共平台为企业发展提供良好的平台保障,形成各方共赢、良性互动的创新创业服务模式。以国家航空科技创业服务中心为核心,“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园区”的特色双创载体服务体系逐步成型,引进军品认证、投资机构、成果转化等服务机构42家,提供定制的保姆式服务,为50余家企业解决了民进军难题。

此外,西安航空基地充分发挥特色产业优势,推进“资金融通”。联合龙头企业形成信用担保,发挥信用优势,为下游合格供应商提供合同贷、信用贷等金融服务,缓解流动资金压力,19家中小企业获得银行贷款3000余万元。同时充分发挥产业基金的招商优势,联合社会资本设立航空军民融合发展基金,加快培育具有产业辐射作用的“子龙头”项目,助推重大成果落户基地。针对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与银行、风险投资公司、担保公司等机构建立沟通合作关系,“点对点”帮助小微企业融资超过2亿元。

“人才+技术” 助推创新科技成果转化

在致力于技术创新的基础上,加快创新成果产业化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根基,西安航空基地实施“四主体一联合”模式,推进“技术产品融通”,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企业为投资主体、管理主体、需求主体、市场主体,高校与企业共同实施科技成果联合开展市场转化,实现区域技术创新“集团作战”。建设航空复合材料检测、航空模拟仿真等公共技术中心,弥补单个企业研发生产能力不足的短板。通过院所自转、军工自转、院企联转、校企联转、军民共转、民企参军等多种模式,以产品需求促发展,以产品互补促合作,推动一大批科技创新成果顺利实现产业化。

人才是企业发展的根本,西安航空基地紧密联合高校及科研院所,大力推动“人才融通”,增强就地配套能力。以需求为引领,西安航空基地把企业创业需求与高校创新人才紧密对接,构建起校企人才交流通道,完善军民融合人才政策,通过建设实训基地、实习基地、研发基地等形式,鼓励联合办学、联合教学、联合生产,培养实用性航空专业技术人才、管理人才及技能人才。同时发挥企业孵化服务专长,实施企业家培训计划,加强行业高端人才引进培养,形成了“科研+管理+实操”三级人才培养体系,已为区内企业输出各类航空人才超过3万人。

经过多方的不懈努力,西安航空基地创新创业体系建设收获了良好的成效,先后获得“国家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国家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国家级众创空间”、“国家小型微型企业创新示范基地”、“国家军民融合科技服务机构”等国家级荣誉。目前,超过100家航空中小企业已成功孵化,成为我国航空产业链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年11月,西安航空基地还获得财政部、工信部和科技部三部委联合支持双创特色载体建设专项资金5000万元,加快打造特色载体推动中小企业创新创业升级,构建独具特色的区域创新创业生态环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