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中常用的53個古語名句

材料中常用的53個古語名句

材料中常用的53個古語名句


1.國無常強,無常弱;奉法者強則國強,奉法者弱則國弱

——《在慶祝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成立60週年大會上的講話》(2014年9月5日)

出處:(戰國)韓非子《韓非子·有度》

原文:國無常強,無常弱。奉法者強則國強,奉法者弱則國弱。

釋義:國家不會永遠富強,也不會長久貧弱。執行法令的人堅決,國家就會富強;執行法令的人軟弱,國家就會貧弱。

2.前事不忘,後事之師

——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69週年座談會上的講話(2014年9月3日)

出處:《戰國策·趙策一》

釋義:不要忘記過去的經驗教訓,可以作為以後工作的借鑑。

3.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

——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69週年座談會上的講話(2014年9月3日)

出處:《周易·繫辭下》

釋義:事物發展到了極點,就要發生變化,發生變化,才會使事物的發展不受阻塞,事物才能不斷的發展。

4.周雖舊邦,其命維新

——接受拉美四國媒體聯合採訪(2014年7月14日)

出處:《詩經·大雅·文王》

原文:文王在上,於昭於天。周雖舊邦,其命維新。

釋義:周雖然是舊的邦國,但其使命在革新。

5.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

——在第六輪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和第五輪中美人文交流高層磋商聯合開幕式上的致辭(2014年7月9日)

出處:南宋祝穆《方輿勝覽·眉州·磨針溪》

原文:世傳李白讀書象耳山中,學業未成,即棄去,過是溪,逢老媼方磨鐵杵,問之,曰:‘欲作針。’太白感其意,還卒業。

釋義:比喻只要有決心,肯下功夫,再難的事也能成功。

6.來而不可失者,時也;蹈而不可失者,機也

——在第六輪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和第五輪中美人文交流高層磋商聯合開幕式上的致辭(2014年7月9日)

出處:宋·蘇軾《代侯公說項羽辭》

原文:臣聞來而不可失者,時也;蹈而不可失者,機也。

釋義:在眼前不可白白流失掉的是時間,遇上了就不可錯失的是機會。

7.國不以利為利,以義為利也

——在韓國國立首爾大學的演講(2014年7月4日)

出處:《大學》

原文:孟獻子曰:“畜馬乘,不察於雞豚。伐冰之家,不畜牛羊。百乘之家,不畜聚斂之臣。與其有聚斂之臣,寧有盜臣。”此謂國不以利為利,以義為利也。

釋義:治理國家不以財富為利,應該以仁義為利。

8.法者,天下之準繩也

——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發表60週年紀念大會上的講話(2014年6月28日)

出處:春秋·文子《文子》

原文:夫法者,天下之準繩也,人主之度量也。

釋義:法律,是天下人做事的共同遵循,也是裁量是非的根本依據。

9.凡交,近則必相靡以信,遠則必忠之以言

——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發表60週年紀念大會上的講話(2014年6月28日)

出處:《莊子·人間世》

原文:凡交,近則必相靡以信,遠則必忠之以言。

釋義:凡是交往,與身邊的朋友交往一定要相互信任,與遠方的朋友交往一定要忠實於自己的諾言。

10.合則強,孤則弱

——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發表60週年紀念大會上的講話(2014年6月28日)

出處:《管子》

原文:夫輕重強弱之形,諸侯合則強,孤則弱。

釋義:各國能夠聯合起來就強大,彼此孤立就弱小。

11.馳命走驛,不絕於時月

——在中阿合作論壇第六屆部長級會議開幕式上的講話(2014年6月5日)

出處:《後漢書·西域傳》

原文:馳命走驛,不絕於時月;商胡販客,日款於塞下。

釋義:送信的、傳達命令的,每月都不斷。形容西域經濟文化交流繁盛的景象。

12.履不必同,期於適足;治不必同,期於利民

——在中阿合作論壇第六屆部長級會議開幕式上的講話(2014年6月5日)

出處:清·魏源《古微堂·治篇》

原文:江河百源,一趨於海,反江河之水而復歸之山,得乎?履不必同,期於適足;治不必同,期於利民。

釋義:鞋子不必相同,期待的是它能合腳。治理的方法不必相同,期待的是它能有利於人民。比喻重要的是要找到一條適合自己的路。

13.明者因時而變,知者隨事而制

——在亞洲相互協作與信任措施會議第四次峰會上的講話(2014年5月21日)

出處:漢·桓寬《鹽鐵論》

原文:明者因時而變,知者隨世而制。孔子曰:“麻冕,禮也,今也純,儉,吾從眾。”故聖人上賢不離古,順俗而不偏宜。

釋義:聰明的人會根據時期的不同來改變自己的策略和方法,智慧的人會伴隨著事物發展方向的不同來制定相應的管理方法。

14.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

——《在參加河南省蘭考縣委常委班子專題民主生活會時的講話》(2014年5月9日)

出處:《左傳·莊公十一年》

原文:秋,宋大水。公使吊焉,曰:“天作淫雨,害於粢盛,若之何不弔?”對曰:“孤實不敬,天降之災,又以為君憂,拜命之辱。”臧文仲曰:“宋其興乎!禹、湯罪己,其興也悖(通勃)焉;桀、紂罪人,其亡也忽焉。且列國有兇稱孤,禮也。言懼而名禮,其庶乎。”

釋義:他們為政的時候,所有不好的事情都自己承擔,所以國家就興旺。但桀和紂“罪人”,所有不好的事情都是別人乾的,和他們沒有關係。

15.鑿井者,起於三寸之坎,以就萬仞之深

——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的講話(2014年5月4日)

出處:北朝齊劉晝《劉子·崇學》

原文:故為山者,基於一簣之土,以成千丈之峭;鑿井者,起於三寸之坎,以就萬仞之深。

釋義:鑿井的人,從挖很淺的土坑開始,最後挖成萬丈的深井。

16.知其不善,則速改以從善,最要在速字上著力

——《在蘭考縣委常委擴大會議上的講話》(2014年3月18日)

出處:《朱子語類·卷二十一》

原文:“吳知先問‘過則勿憚改’。曰:‘程子所謂“知其不善,則速改以從善”,曲折專以“速改”字上著力。若今日不改,是壞了兩日事;明日不改,是壞了四日事。

釋義:知道自己的缺點應該快點改正,使自己向好的方向發展’,最難的就是在‘速改’兩字上用力。

17.不用揚鞭自奮蹄

——《在北京市考察工作結束時的講話》(2014年2月26日)

出處:臧克家《老黃牛》

原文:塊塊荒田水和泥,深耕細作走東西。老牛亦解韶光貴,不待揚鞭自奮蹄。

釋義:老黃牛好像也珍惜美好時光的寶貴,不用鞭子催促也會加快步伐努力向前。

18.為國不可以生事,亦不可以畏事

——《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學習貫徹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全面深化改革專題研討班上的講話》(2014年2月17日)

出處:(北宋)蘇軾《因擒鬼章論西羌夏人事宜札子》

原文:夫為國不可以生事,亦不可以畏事。畏事之弊,與生事均。

釋義:治理國家既不可隨便製造事端,也不可膽小怕事。

19.治國猶如栽樹,本根不搖則枝葉茂榮

——《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學習貫徹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全面深化改革專題研討班上的講話》(2014年2月17日)

出處:(唐)吳兢《貞觀政要·政體第二》

原文:遂得徭役不興,年穀豐稔,百姓安樂。夫治國猶如栽樹,本根不搖則枝葉茂榮。君能清淨,百姓何得不安樂乎?

釋義:治理國家就像種樹一樣,只要樹根穩固不動搖,就能枝繁葉茂。

20.六合同風,九州共貫

——《在十八屆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上的講話》(2014年1月14日)

出處:《漢書·王貢兩龔鮑傳》

原文:《春秋》所以大一統者,六合同風,九州共貫也。

釋義:全國各地風俗教化相同,九州方圓政令貫通劃一。

21.子帥以正,孰敢不正

——《在十八屆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上的講話》(2014年1月14日)

出處:《論語顏淵》

原文:季康子問政於孔子。孔子對曰:“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

釋義:您自己帶頭端正,誰敢不端正呢?

22.見善如不及,見不善如探湯

——《在十八屆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上的講話》(2014年1月14日)

出處:《論語季氏》

原文:孔子曰:見善如不及,見不善如探湯。吾見其人矣,吾聞其語矣。隱居以求其志,行義以達其道。吾聞其語矣,未見其人也。

釋義:這句話是說:看見善的,努力追求,好像趕不上似的;看見惡的,使勁避開,好像將手伸到沸水裡。

23.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

——《在十八屆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上的講話》(2014年1月14日)

出處:《孟子離婁上》

原文:離婁之明,公輸子之巧,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師曠之聰,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堯、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

釋義:如果不用圓規和曲尺,也不能準確地畫出方形和圓形。

24.遊必有方

——《在十八屆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上的講話》(2014年1月14日)

出處:《論語·里仁》

釋義:父母在世,不出遠門,如果要出遠門,必須有一定的去處。

25.知之不難,行之不易

——《在山東考察工作結束時的講話》(2013年11月28日)

出處:唐代吳兢《貞觀政要·征伐》

原文:貞觀二十二年,軍旅亟動,宮室互興,百姓頗有勞弊。充容徐氏上疏諫曰:‘……唯知之非難,行之不易,志驕於業著,體逸於時安。

釋義:知道這樣的道理並不難,但付諸行動卻不容易。

26.圖難於其易,為大於其細。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

——《在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第二次全體會議上的講話》(2013年11月12日)

出處:《老子·第六十三章》

原文:圖難於其易,為大於其細。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是以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

釋義:處理問題要從容易的地方入手,在細微之處成就大事。天下的難事,必從容易的做起;天下的大事,必從細微處著手。

27.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域

——《關於的說明》(2013年11月9日)

出處:(清)陳澹然《寤言·遷都建藩議》

原文:惟自古不謀萬世者,不足謀一時;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

釋義:不從長遠利益考慮問題,就難以謀劃周全一時之事,不從全局利益考慮問題,就難以籌謀。

28.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臺,起於累土

——《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的講話》(2013年8月19日)

出處:《老子·六十四章》

原文: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臺,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釋義:那合抱粗的大樹,成長於小芽嫩苗;那九重高臺,由一塊塊細土壘成;那千里之遙的行程,是從腳下一步步走出來的。

29.有志者事竟成

——《促進共同發展,共創美好未來——在墨西哥參議院的演講》(2013年6月5日)

出處:《范曄·後漢書·耿弇(yǎn)傳》

原文:將軍前在南陽,建此大策,常以落落難合,有志者事竟成也。

釋義:如今看來,有志向的人做事一定會成功啊!

30.從善如登,從惡如崩

——《在同各界優秀青年代表座談時的講話》(2013年5月4日)

出處:(春秋)左丘明《國語·周語下》

原文:衛彪傒適周,聞之,見單穆公曰:“……諺曰:從善如登,從惡如崩。

釋義:順從學習好的就像攀登高山一樣困難,學習壞的就像山崩一樣容易。

31.學如弓弩,才如箭鏃

——《同各界優秀青年代表座談》(2013年5月4日)

出處:袁枚《續詩品·尚識》

原文:學如弓弩,才如箭鏃,識以領之,方能中鵠。

釋義:學問的根基如弓,人的才能如箭,真知灼見(學識)引導箭頭射出,才能命中目標。

32.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

——《同各界優秀青年代表座談》(2013年5月4日)

出處:《警世賢文·勤奮篇》

原文:有田不耕倉稟虛,有書不讀子孫愚。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少壯不知勤學苦,老來方悔讀書遲。

釋義:要想擁有珍貴品質或美好才華等是需要不斷的努力、修煉、克服一定的困難才能達到的。

33.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

——《在博鰲亞洲論壇2013年年會上的主旨演講》(2013年4月1日)

出處:明、清兩代文人《古今賢文(合作篇)》

原文:一根竹竿容易彎,三根麻繩難扯斷。一花獨放不是春,萬紫千紅春滿園。

釋義: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的意思是隻有一支花朵開放,不能算是春天,只有百花齊放的時候,滿園都是春天。

34.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在博鰲亞洲論壇2013年年會上的主旨演講》(2013年4月1日)

出處:(宋)釋道原《景德傳燈錄》卷十

原文:師示一偈曰:百丈竿頭不動人,雖然得入未為真。百尺竿頭須進步,十方世界是全身。

釋義:學問、成績等達到很高程度後繼續努力,爭取更大進步。

35.明者因時而變,知者隨事而制

——《在博鰲亞洲論壇2013年年會上的主旨演講》(2013年4月1日)

出處:(漢)桓寬《鹽鐵論》卷二之枕邊第十二篇

原文:明者因時而變,知者隨世而制。孔子曰:‘麻冕,禮也,今也純,儉,吾從眾。

釋義:聰明的人(往往會)根據時期的不同而改變(自己的策略和方法),有大智慧的人(會)伴隨著事物(發展方向)的不同而制定(相應)的管理方法。

36.志合者,不以山海為遠

——《在金磚國家領導人第五次會晤時發表主旨講話》(2013年3月27日)

出處:(東晉)葛洪《抱朴子外篇博喻卷第三十八》

原文:志合者,不以山海為遠;道乖者,不以咫尺為近。故有跋涉而遊集,亦或密邇而不接。

釋義:如果兩人志趣相同,他們不會因為有山海阻隔而感到彼此距離很遠。

37.人生樂在相知心

——《在坦桑尼亞尼雷爾國際會議中心的演講》(2013年3月25日)

出處:《宋·王安石明妃曲二首》

原文:漢恩自淺胡恩深,人生樂在相知心;可憐青冢已蕪沒,尚有哀弦留至今。

釋義:人生如果要失意無分天南和地北。

38.放之四海而皆準

——《在坦桑尼亞尼雷爾國際會議中心的演講》(2013年3月25日)

出處:《禮記·祭義》

原文:推而放諸東海而準,推而放諸西海而準,推而放諸南海而準,推而放諸北海而準。

釋義:具有普遍性的真理到處都適用。

39.宰相必起於州部,猛將必發於卒伍

——《接受金磚國家媒體聯合採訪時的講話》(2013年3月19日)

出處:(戰國)韓非子《韓非子·顯學》

原文:故明主之吏,宰相必起於州部,猛將必發於卒伍。夫有功者必賞,則爵祿厚而愈勸;遷官襲級,則官職大而愈治。夫爵祿大而官職治,王之道也。

釋義:宰相必定是從地方下層官員中提拔上來的,猛將必定是從士兵隊伍中挑選出來的。

40.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在中央黨校建校80週年慶祝大會暨2013年春季學期開學典禮上的講話》(2013年3月1日)

出處:朱熹《四書集註》

原文:知之者,知有此道也。好之者,好而未得也。樂之者,有所得而樂之也。

釋義:對於學習,瞭解怎麼學習的人,不如喜愛學習的人;喜愛學習的人,又不如以學習為樂的人。

41.學者非必為仕,而仕者必為學

——《在中央黨校建校80週年慶祝大會暨2013年春季學期開學典禮上的講話》(2013年3月1日)

出處:《荀子·大略》

原文:君子進則能益上之譽而損下之憂。不能而居之,誣也;無能而厚受之,竊也。學者非必為仕,而仕者必如學。

釋義:讀書人不一定都要做官,但為官者必須堅持學習以不負平生所學。

42.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

——《在中央黨校建校80週年慶祝大會暨2013年春季學期開學典禮上的講話》(2013年3月1日)

出處:林則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

原文: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定不支。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謫居正是君恩厚,養拙剛於戍卒宜。戲與山妻談故事,試吟斷送老頭皮。

釋義:世上的大事、國家的大事,是很難從沒有過錯中成功的,就連高官達貴也不是天生得來。

43.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在中央黨校建校80週年慶祝大會暨2013年春季學期開學典禮上的講話》(2013年3月1日)

出處:《禮記·中庸》十九章

原文: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有弗學,學之弗能,弗措也;有弗問,問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篤,弗措也。

釋義:要廣博地學習,要對學問詳細地詢問,要慎重地思考,要明白地辨別,要切實地力行。

44.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在中央黨校建校80週年慶祝大會暨2013年春季學期開學典禮上的講話》(2013年3月1日)

出處:《孟子·盡心下》

原文:賢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釋義:賢人先使自己明白,然後才去使別人明白;今天的人則是自己都沒有搞清楚,卻想去使別人明白。

45.東方欲曉,莫道君行早,踏遍青山人未老,風景這邊獨好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舉行的新年茶話會》(2013年1月1日)

出處:毛澤東《清平樂·會昌》

原文:東方欲曉,莫道君行早。踏遍青山人未老,風景這邊獨好。會昌城外高峰,顛連直接東溟。戰士指看南粵,更加鬱鬱蔥蔥。

釋義:東方就將初露曙色,但請不要說你來得早。我遍踏青山仍正當年華,這兒的風景最好。

46.些小吾曹州縣吏,一枝一葉總關情

——《在河北省阜平縣考察扶貧開發工作時的講話》(2012年12月29日至30日)

出處:(清)鄭板橋《濰縣署中畫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

原文:衙齋臥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些小吾曹州縣吏,一枝一葉總關情。

釋義:我們雖然只是小小的州縣官吏,但老百姓的一舉一動都牽動著我們的感情。

47.物必先腐,而後蟲生

——《在十八屆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體學習時的講話》(2012年11月17日)

出處:蘇軾《論范增》

原文:物必先腐也,而後蟲生之;人必先疑也,而後讒入之。

釋義:其實外邪侵入必然損體,蟲之生也必然加劇腐敗。

48.咬定青山不放鬆

——《在黨的十八屆一中全會上的講話》(2012年11月15日)

出處:《鄭板橋·竹石》

原文:咬定青山不放鬆,立根原在破巖中。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

釋義:紮根在破巖中的竹子,任憑來自各方的狂風猛刮擊打,仍然堅定強勁。

49.夙夜在公

——《在中外記者見面會上的講話》(2012年11月15日)

出處:《詩經·召南·采蘩》

原文:於以采蘩,於沼於沚;於以用之,公侯之事。於以采蘩,於澗之中;於以用之,公侯之宮。被之僮僮,夙夜在公;被之祁祁,薄言還歸。

釋義:從早到晚,勤於公務。

50.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

——《在中國—愛爾蘭經貿投資論壇上的講話》(2012年2月20日)

出處:《漢書·董仲舒傳》

原文:故漢得天下以來,常欲善治而至今不可善治者,失之於當更化而不更化也。古人有言曰:‘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

釋義:站在水邊想得到魚,不如回家去結網。比喻只有願望而沒有措施,對事情毫無好處。

51.逢山開路,遇水搭橋

——《出席美國副總統拜登及國務卿希拉里舉行的歡迎午宴》(2012年2月14日)

出處:元•關漢卿《哭存孝》

原文:三千鴉兵為先鋒,逢山開道,遇水搭橋。

釋義:碰到山就開山鋪路,遇到河就架設橋樑。形容排除路上的一切艱險,順利前進。

52.物長宜放眼量

——《出席美國副總統拜登及國務卿希拉里舉行的歡迎午宴》(2012年2月14日)

出處:毛澤東《七律·和柳亞子先生》

原文:牢騷太盛防腸斷,風物長宜放眼量。

釋義:人生往往會遭到很多困擾與煩惱,主要是來自於自己。

53.當官之法,惟有三事,曰清、曰慎、曰勤

——《領導幹部要認認真真學習、老老實實做人、乾乾淨淨幹事》(2008年5月13日)

出處:(南宋)呂本中《官箴》

原文:當官之法,唯有三事,曰清、曰慎、曰勤。知此三者,可以保祿位,可以遠恥辱,可以得上之知,可以得下之援。

釋義:當官的法則,只有三條,即清廉、謹慎、勤勉。遵守這三條法則,就可以保住官位,可以遠離恥辱,可以得到上司的賞識,可以得到下屬的擁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