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廣西多民族文學!

致敬,广西多民族文学!

集廣西文學60年之大成的七卷本編年體《廣西多民族文學經典(1958-2018)》最近出版發行。該書不僅囊括了廣西有影響的作家、作品,還對其作了精彩的評論。同時,在編纂過程中,也有不少意外的發現。

文學作品往往是認識一個國家、一個地區及一個民族的最好媒介。同樣,許多人因為文學桂軍而認識廣西。

如何用一套圖書來承載60年的廣西文學之重?歷時一年, 在自治區成立60週年之際,廣西師範大學30多人的編選團隊推出了由長篇小說、中篇小說、短篇小說、詩歌、散文、戲劇、史料七卷12冊500多萬字構成的《廣西多民族文學經典(1958-2018)》。

這套由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的書,是迄今為止規模最為宏大的廣西文學編年體作品集。該套叢書項目總監馮愛琴介紹,作為一套民族文學叢書,他們在封面設計方面也考慮了民族元素,最終採用了有南方民族色彩的藍色封面和藍紫色函套,同時,在封面使用了壯文。為保證壯文的精準無誤,他們邀請到壯族學者、廣西《三月三》雜誌社總編、譯審覃祥周先生翻譯了叢書名,並延請中央民族大學、廣西民族大學的相關壯語專家進行了複核。叢書的最終出版印行也要感謝這些專家學者們。

該叢書洋洋大觀,不僅形式上令人矚目,內容上也很有特色。其編選者皆為資深的高校教師,有長期的中國當代文學閱讀經驗,他們的編選有鮮明的學院派性質,更傾向於從一個長時段的歷史視角去考量每一部入選作品。該書除入選作品外,配置了7個板塊:首先是總導言,長達兩萬多字對60年廣西文學進行了全景性的概述;其次是各卷導言,對某一種體裁的文學進行概述;第三是作者簡介;第四是作品信息,包括作品的初版、再版、轉載、外譯等信息;第五是文學史評價,即主流文學史對該作家作品的評價;第六是創作評論,即評論家對該作家創作的評論;第七是作品點評,即評論家對該作品的評論賞析。這7個板塊使本書與通常意義上的作品選集不同,具有更強的學術性。本書還非常注意收集廣西文學的外譯信息。近年來,以林白、東西為代表的廣西作家,得到不少國家文學界的關注,不僅有英語譯本,而且有法語、德語、日語、俄語譯本,甚至還有希臘語、瑞典語、越南語譯本。這也成為廣西文學研究的一個新的視角。

《廣西多民族文學經典(1958-2018)》出版之後,產生了很大影響。為此,記者對其編撰團隊進行採訪。

總主編、總導言作者黃偉林,現任廣西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廣西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談及編輯出版該書的目的,他說:“這套書就好像一座‘文學花山’,我們以一座‘文學花山’的形式作為自治區成立60週年的文學獻禮。作為廣西當代的文化積累,人們都說廣西文化發展得不錯,如何不錯?需要有一個集大成的體現,而《廣西多民族文學經典(1958-2018)》這套書就是一個集大成的體現,讓人們一目瞭然看到廣西60年文學的實績。同時,是文學經典化的一個過程,我們知道文學桂軍近20多年在全國產生了較大影響,湧現出一批在全國有較高知名度的作家,創作了一批有較高思想藝術水準的作品。那麼,哪些作品可能傳世?文學評論、文學史寫作、文學作品編選都是文學經典化的手段,我們通過這樣的方式來參與廣西當代文學的經典化。”

《廣西多民族文學經典(1958-2018)》不僅名家薈萃,而且名作雲集,白先勇的短篇小說《玉卿嫂》、陸地的短篇小說《故人》、韋其麟的長詩《百鳥衣》、東西的中篇小說《沒有語言的生活》、梁羽生的長篇小說《萍蹤俠影錄》、林白的長篇小說《一個人的戰爭》、黃繼樹的長篇小說《桂系演義》,這套叢書或全文收入,或予以節選。

該書的另一總主編劉鐵群向記者介紹了收錄的作家情況。主要包括三種類型:一是廣西籍作家,除了生活工作在廣西本土的廣西籍作家,也包括生活工作在外省甚至外國的廣西籍作家,前者以陸地、韋其麟、東西為代表,後者以梁羽生、白先勇、陳建功、聶震寧、林白、楊克為代表。二是生活工作在廣西的外省籍作家,如林煥平、敏歧、莎色、劉碩良等人,他們雖然不是廣西籍,從小生長在外省,但因為各種原因已定居廣西,長期工作生活在廣西。如林煥平為廣西師範大學中文系教授、著名文藝理論家,敏歧先後任廣西大學和廣西師範大學教授。三是曾經在廣西工作生活但後來離開了廣西的外省籍作家,如秦兆陽,他本是《人民文學》副主編,1958年被中國作協黨組補劃為“資產階級右派分子”,1959年從北京下放到柳州機械廠勞動,1962年到南寧在廣西文聯任專職作家,在廣西期間寫有長篇小說、中短篇小說和報告文學,並指導廣西作家創作,1975年離開廣西回北京。

近年來,廣西文學在全國影響力極大提高。古代,廣西幾乎沒有作家進入主流文學史。近現代,進入主流文學史的廣西作家影響也甚微。進入當代,陸地、韋其麟等成為少數民族文學史不可或缺的作家,尤其是進入改革開放時期後,白先勇、林白、東西、鬼子等一批廣西作家得到了主流文學史的書寫。進入文學史,是一個作家或一個地區文學成績的最高認定,廣西文學在全國主流文學史比重的增加,是廣西文學進步與發展的最直觀的證明。

正如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陳曉明所說:“廣西匯聚了一批極有才情的作家。他們都很有實力,躍躍欲試,虎視眈眈。桂軍勢不可擋,遲早要拿下中國文壇的半壁江山。”

黃偉林認為:“60年來,廣西文學有一個很重要的特點,就是多民族文學的發展。”1949年以前的廣西文學,少數民族身份的作家並不多,壯族的陸地、侗族的苗延秀是其中屈指可數的代表。1949年以後,特別是自治區成立以後,廣西出現了不少有全國影響的少數民族作家,如壯族的韋其麟、韋一凡、馮藝、黃佩華、凡一平,瑤族的藍懷昌、光盤、紀塵,京族的李英敏,仫佬族的包玉堂、潘琦、鬼子等等,廣西多民族文學的共同發展,這一點是很突出的。

在該書的資料蒐集、編纂當中,有不少意外的發現。《戲劇卷》主編李詠梅說:“雖然我們自認為對廣西文學已經相當瞭解,但這些發現還是讓我們很驚訝。比如,秦似是著名的雜文家,但在翻閱1960年代的《收穫》雜誌時,我們無意中發現秦似在上面發表過小說,於是在這套書中收入了這個題為《太白嶺下》的短篇小說。又比如,在編選戲劇卷時,發現上世紀60年代非常著名的話劇《南方來信》的作者是廣西的劇作家莎色,而我們對莎色這個名字一無所知,向戲劇界人士打聽,也幾乎無人知道。後來還是戲劇家張仁勝幫我們多方打聽找到了莎色的下落,原來莎色就生活在桂林。由於莎色已經80多歲,他所在單位也很少有人知道他,對他的事蹟也不瞭解。我們將電話打到他家裡時,最初是他女兒接的電話,他女兒很高興。第二次打電話的時候,是他夫人接的電話,卻告訴我們由於莎色身體不適,不能接受我們的採訪。後來我們還與莎色夫人通過電話,她跟我們說了一些莎色的情況,但始終沒有接受我們登門拜訪的要求。找到莎色這樣一位曾經影響卓著,如今幾乎無人知曉的廣西老作家,可以說也是我們這套書籍對廣西當代文學史的一個貢獻。”

還比如,戲劇家禇家設和張仁勝給編者介紹了一個叫謝民的劇作家,編者雖然有這個劇作家的作品集,但對他確實毫無瞭解。在閱讀史料的過程中,才發現謝民是中國探索戲劇第一人,20世紀60年代創作的話劇《朝陽》曾產生過很大影響,創作於20世紀70年代的話劇《我為什麼死了》則是新時期探索話劇最早的作品,早於新時期文學史上眾所周知的《屋外有熱流》,併產生了國際影響。而這些情況,過去廣西的文學史書寫均未涉及。

叢書編輯總監、《戲劇卷》責任編輯餘慧敏談到,60年的廣西在中國當代戲劇舞臺上每一個歷史時期都有閃光的貢獻,是新中國戲劇發展的重要疆域。自1960年代壯族歌舞劇《劉三姐》登上首都舞臺,廣西創作了大量具有標誌性色彩的“大劇”。廣西戲劇創作領域培養出了謝民、周民震、梅帥元、張仁勝、常劍鈞等知名編劇、導演,他們奉獻的大戲不但是廣西戲劇界斐然成就的基石,在中國戲劇歷史的座標上都是不可忽視的。(文:蔣林)

致敬,广西多民族文学!

-END-

這是我們為你準備的第1289次推送

致敬,广西多民族文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