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人人都能懂點兒中醫營養學

“以人為本”還是“以食物為本” ——中西方營養學的最大區別

我們中醫營養學是以人為本,這個“人”甚至可以具體到不同時刻、不同心態、不同情緒下的人。也就是說,同樣是你,但你在不同時間、不同心情下,用不同方法吃進去的食物,最後所產生的影響都是不一樣的。

我們吃的、喝的這些食物要講究出產的時間、食用的時間和食用的量,這叫食飲有節。

吃什麼不重要,什麼時候飢了、餓了、饞了很重要。這些都是中醫營養學以人為本的具體體現。


1.希望人人都能懂點兒中醫營養學

(1)在吃飯這件事上,感和覺比什麼都重要

對於吃飯這件事兒,有人是跟著自己的“覺”吃,有人是跟著自己的“感”吃,有人是跟著自己的不良意識吃,這是不可以一概而論的。

希望人人都能懂點兒中醫營養學

西方人信仰營養學說,他們是跟著科學吃飯。除了吃飯跟著科學走外,為了補充各種營養物質,他們平時也會大把大把地吃各種維生素片。

我個人認為,在吃飯這件事情上,我們更應該相信人的天賦、本能。要明白,感和覺比後天的意識重要得多。

我在一次做節目的時候,碰到一對夫婦,他倆都是博士,孩子餓了,他們不給吃東西,說是沒到飯點;等孩子餓過勁兒了,到了他們所謂的“科學的”飯點了,他們又給孩子吃東西— 最後孩子身體出問題了。

這叫科學餵養嗎?

所以老百姓說:“還不如用我們的土方法來養育孩子呢!”

土方法更接近於道、接近於天真、接近於無為,我們對

食物有著高於物質層面的認知,正如冬筍和春筍,它們雖然是同一種食物,但因為出產季節不一樣,對人的作用也不同。

我們在瞭解了食物本性的基礎上,為了滿足人的需要,做一些順應自然之道的事情,這叫什麼?這叫有德之事。

希望人人都能懂點兒中醫營養學

幾千年來,古人為了滿足人的需要,發明了很多方法來改變食物的自然屬性。比如通過炮製加工中藥,把中藥的性味、歸經,甚至是作用都改變了— 不過這些是建立在瞭解食物本性的基礎之上的。再比如奶製品是寒的,做成酸奶、奶酪,偏溫了,這是發酵;經過加酒麴發酵,把糧食變成了酒,變成了醪糟,這是把糧食的能量提純了,所以酒是有一種彪悍之氣的。

這就是我們所講的人為的對食物的改變,其實包括烹調也是改變食物性質的一個很好的方法。

我的很多患者特別喜歡吃水果,但是由於病情的原因,我建議他們不要吃,如果特別想吃,就用微波爐溫一下再吃。這是由於現代醫學認為,水果裡面含有的維生素 C 對腸黏膜、胃黏膜有刺激作用,而維生素 C 最怕高溫,故而把水果用微波爐熱一熱才可以吃。這也是人為了滿足自己的需求,而適當改變食物屬性的例子。你怎麼吃著舒服怎麼來,這是最好的。

(2)膳是為我們度身定製的完美食物

說到飲食滋味,有一個字必須得提一下,那就是“膳” 字。人們常說御膳、仿膳、藥膳。什麼叫膳?

希望人人都能懂點兒中醫營養學

膳是中國飲食文化中最初的用餐形式— 分餐制。大家伸筷子到一個盤裡夾菜,這是北方遊牧民族的習性。我們參觀博物館時,看到的那些青銅器(比如簋、盤、鼎等),它們首先是食器,是用來盛放食物的器具。

商周天子陪葬講究“九鼎八簋”,意思是給他們上菜用的食器(包括杯、碗、筷子、勺子等),都是定製的,都有講究。

商紂王時期,商朝的宰相叫比干。當比干聽到紂王想用象牙做筷子的時候,就意識到國家將要走向滅亡。因為象牙做的筷子就必須要配玉做的碗,而玉做的碗必然不能盛一碗糙米飯,所以就得有美味珍饈、瓊漿玉露。有了這些精美的吃食,與之相配的,當然還需要鐘鼓之樂、錦衣華服和富麗堂皇的宮殿。

人類是很貪婪的,他們窮奢極欲的心,可以從一簇小火苗發展成為一片燎原之火。

真正的膳應該是根據每個人不同的身份、地位,還有體質,為每個人度身定製的飯菜。

希望人人都能懂點兒中醫營養學

我們去日本餐廳吃飯的時候會發現,他們上菜都用一個托盤,上面放著一碗醬湯、一碟鹹菜,還有一小盤水果、一碗飯、一條魚......這一份就是一膳。

膳是完美的,更是合適的。

現在很多人整天說自己吃的是仿膳、御膳,其實那根本就不是膳,因為那不是為我們量身定做的,是不適合我們吃的。

中國古代的傳統飲食是很合理的,給皇帝制定膳的人叫食醫(中國古代有食醫,有瘍醫,有疾醫,分工非常明確)。

而當時食醫的工作就相當於我們現在的食療養生師,給皇帝和其家人制定適合他們的營養套餐方案,而且這個方案完全以保健為目的(後來食醫的發展偏離了正軌,變得窮奢極欲,一味追求甘脆肥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