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連載——《3D醫學》第六期

第五章、慢病學the science of non-infection chronic disease

第一節、慢病學概念

一、慢病定義:慢病是相對於急性疾病和傳染病性疾病而提出的一組疾病總名稱,世界衛生組織(WHO)所確定的名稱是:慢病即慢性非傳染性疾病(NCD,Non-infection Chronic Disease),指以心血管疾病、惡性腫瘤、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COPD)、糖尿病為代表的一組疾病,具有病程長、病因複雜、健康損害和社會危害嚴重等特點。

重磅連載——《3D醫學》第六期

圖 慢病三大醫學發病機理示意圖

二、慢病學概念:慢病學(the science of non-infection chronic disease)是充分應用西醫、中醫、心理學最新發展與現代科學最新技術,研究慢病發生、發展、演化規律以及慢病診療、慢病管理、慢病預防理論、技術、方法的一門新興醫學體系,是對慢病診療服務實踐的概括與總結。

第二節、疾病譜變化與醫學新挑戰

一、疾病譜變化

進入21世紀,人類疾病譜構成已經從以急性傳染病為主,向以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簡稱慢病)為主轉變。目前我國已有2.6億慢病者,其中慢病導致的死亡已佔我國總死亡率的86.6%,導致的疾病負擔已佔總疾病負擔的70%,慢病綜合防治已經成為我國重大戰略問題。

二、國家慢病戰略

WHO 指出,如能給予心身整體干預,控制主要危險因素,80%慢病能夠預防。2017年2月14日國家頒佈《中國防治慢性病中長期規劃(2017-2025年)》對未來5-10年慢性病防治工作進行部署,努力降低疾病負擔,提高居民健康期望壽命,全方位、全週期保障人民健康。

《規劃》指出,要堅持正確的衛生與健康工作方針,以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為核心,以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為動力,以控制慢性病危險因素、建設健康支持性環境為重點,以健康促進和健康管理為手段,提升全民健康素質,降低高危人群發病風險,提高患者生存質量,減少可預防的慢性病發病、死亡和殘疾,促進全生命週期健康,為推進健康中國建設奠定堅實基礎。

推進現代醫學模式發展,開展疾病心身整體診療服務,是實施慢病防治戰略的重要措施。

第三節 慢病發生學

一、慢病發生機制

1、慢病發生髮展的“生物、心理、社會”模式:社會生活事件與應激事件,通過認知模式、情緒模式,產生心理應激反應,通過植物神經系統、內分泌系統、免疫系統功能變化,作用與不同內臟功能系統(消化系統、心血管系統、呼吸系統等),影響臟器功能,產生症狀體徵,進而形成形態學變化,導致慢病發生髮展。外界致病因子在慢病發生髮展過程中多扮演過程致病因子角色,可以促進慢病發展,加重病情變化。

重磅連載——《3D醫學》第六期

圖 慢病發生樹形模型示意圖


2、慢病具有以下特徵:

  • 個體從健康到慢病要經歷一個長期發生和發展過程;
重磅連載——《3D醫學》第六期



  • 從可逆到不可逆(A reversible phase to an irreversible stage);
  • 從亞健康到MUS,從低危險狀態到高危險狀態,再到疾病早期改變,呈現多階段特徵(Multistep process);
  • 多種致病因子、多種風險因子與心理因素交織作用的結果(Both intrinsic and extrinsic factors);
重磅連載——《3D醫學》第六期

圖 慢病發生最終通過細胞行為模式異常變化來實現



  • l 慢病是大腦邊緣系統、植物神經系統、內分泌系統、DNES、免疫系統功能失衡性疾病,而這些系統的失衡與心理問題密切相關;
  • 慢病發生髮展會產生一系列DNA改變、分子網絡改變、細胞行為學改變、生理功能改變、最後引起形態學改變,並由此而產生各種症狀和體徵;
  • 慢病發生髮展是一種心身整體變化過程,心理生理轉化之界在細胞DNA與胞漿。

三、幾類慢病狀態3D醫學分析

與抑鬱、陽虛相關度較高的慢病有:萎縮性胃炎、再障、老年痴呆、神經脫髓鞘病變、心梗、腦梗、腫瘤

與焦慮與陰虛相關度較高的慢病有:十二指腸炎、冠心病、高血壓、糖尿病、腫瘤,良性增生性病變,胃腸道潰瘍,潰瘍性結腸炎,

與抑鬱合併焦慮、陰陽雙虛高度相關的慢病有:慢性肝炎、慢性腎炎、慢性支氣管炎、自身免疫性疾病、腫瘤等

第四節 慢病防治10-3策略

慢病防治就是通過適當改變人體系統輸入(病因干預),或根據狀態模型直接干預狀態變量(輸入狀態干預法),或調動機體內在抗病因素(激發自組織、自修復能力),使︱Xi(t)- X0i(t) ︱01(t), X02(t), X03(t),….. X0n(t))-g(X1(t), X2(t), X3(t),….. Xn(t)) ︱

個體生命是一個在多種致病因子作用下從健康走向疾病的過程,3D醫學疾病預防的策略就是通過“西醫、心理、中醫”手段,對個體生命過程中的三個醫學維度的共同性致病因子進行全程動態干預,並對機體抗病因子進行挖掘提升,使其永遠處在走向疾病的途中,但永遠達不到疾病的終點,從而達到預防慢病的目的。

慢病防治需要從“生物、心理、社會”三個方面入手。

慢病是一種全身系統性疾病,而不僅僅是局部病變,它是在一種異常心身能整體數理時空狀態下形成的“慢病”穩態,這時輸入改變單個變量,按照系統的自穩態原理,它會向“慢病”穩態迴歸,所以單一因子、單靶點治療往往達不到滿意臨床效果。只有通過宏觀醫學多種方法、多個途徑、從多種緯度、多個層面、作用於多個狀態變量,才能糾正“慢病”系統穩態,使其向健康狀態轉變,最終迴歸健康穩態,達到治療效果。慢病治療需要3D醫學慢病未分化狀態相關理論、技術與方法。

國內首部探索生命、醫學、疾病的科普性讀物——《3D醫學》

《3D醫學》是一本研究西醫、中醫、心理三大醫學體系的異同點與相互整合融合之道的書籍,深入探究了慢病發生髮展的共性規律,進一步闡述了疾病未分化態與臨床專科分化態雙態疊加模型,創立了PCD診療路徑,體現了大醫至簡之精髓,併為中國慢病防控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追尋醫學初心,努力破解臨床生物醫學發展面臨的困境,3D醫學還症狀為疾病、還器官為病人、讓醫生從檢查迴歸臨床、從藥師迴歸醫師、讓醫療迴歸人文,實現心身並重、中西醫並舉、防治並行、醫養並進、人病同治。此書適合具有一定工作經驗的醫護人員閱讀;也是一本關於生命學的科普性讀物,適合對生命深度思考、對醫學深度探究的有識之士閱讀;同樣此書還是一本自我健康管理、自我健康促進、疾病個人防治的個人值得保存的讀物。

重磅連載——《3D醫學》第六期


內容簡介

21世紀,人類進入了心理問題、心身疾病與慢病快速發展的時代,單純生物醫學的一維視野已經不能很好的應對“生物、心理、社會”三維疾病診療需求。傳統臨床生物醫學模式把心身整體的人體機械地分解成各種器官、組織、細胞與分子,忽視精神心理因素在疾病發生髮展以及康復中心中的作用,導致臨床科室越分越細,讓患者成了器官,疾病成了症狀,醫療成了檢查、成了“鐵路警察”各管一段,引發了很多臨床問題。因此醫學進入了從生物醫學模式向現代醫學模式轉變、從科學醫學時代向整合醫學時代發展的歷史時期,整合醫學將成為未來醫學發展的必然選擇、必然方向與必然路徑。

3D醫學以整合醫學思想為引導,從探索多維生命本源的視角出發,深入研究西醫、中醫、心理三種醫學體系的異同點及其相互整合之道,提出了一些生命醫學新觀點、新思維、新方法;提出了亞健康學、慢病學新概念,深入探索了慢病發生髮展共同規律,並通過CTM-PEM診療技術,創立了3D醫學疾病PCD診療策略與臨床路徑;提出了疾病未分化狀態與臨床專科分化狀態的疾病雙態疊加模型,探索了疾病未分化狀態的診療策略、原則與方法,體現大道至簡、大醫至簡之精髓。

3D醫學從探索生命健康與疾病本質出發,努力尋找破解臨床生物醫學模式現存問題之法,充分體現人類人文醫學內涵,讓醫學充滿溫暖與陽光,具有較為實用的臨床價值。3D醫學是全方位、全週期保障人類健康的一種新思維、新醫學觀、對推進整合醫學臨床實踐、實現健康管理與醫養結合、促進醫學發展與健康中國戰略實踐有重要意義;是生物醫學模式向現代醫學模式轉變的有效路徑,是全力推進醫療供給側改革、全方位改善醫療服務質量的重要支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