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文摘」蕭紅:她一生追求愛與自由,卻從來做不了命的主


「經典文摘」蕭紅:她一生追求愛與自由,卻從來做不了命的主


文 | 江 徐

讀林賢治的《漂泊者蕭紅》,三毛一句話湧上心頭:心若沒有棲息的地方,到哪裡都是流浪。把它用在蕭紅身上恰如其分。

這位三十年代的文學洛神,從北方的呼蘭河出發,逶迤曲折,山重水複,在南國的香江邊歸去,人間流連三十年。對她來說,人間,或許不值得,但,愛值得。

蕭紅一生,是飢餓與貧困如影隨形的一生,是借筆畫心、銜字築夢的一生,也是在流浪中不斷追尋愛與自由的一生。

「經典文摘」蕭紅:她一生追求愛與自由,卻從來做不了命的主

童年的蕭紅與母親

1.

逃離眼前的苟且,從家園去往校園

人生,十年一步大運。

十歲前的蕭紅,算得上無憂無懼,填充她生活的內容有:後花園裡的黃瓜、茄子、倭瓜、爭奇鬥豔的鮮花,以及喜歡呆在後花園裡“常常笑得和孩子似的”祖父。

蕭紅九歲那年,母親病故,父親一生與她干戈相對。曾經有十年,蕭紅在向父親的反抗中度過。那個時候,她覺得,人真是殘酷的東西。

小學畢業後,蕭紅想繼續讀書,父親不允。商討、哀求、勸阻、生病,都行不通。實在沒有辦法,她抓住父親好面子的軟肋,以出家為尼為要挾。父親果然妥協了。

1927年,蕭紅進入哈爾濱東省特別區女子第一中學校,從此掙脫了家庭的牢籠,也離開了心愛的後花園。

青春校園,莘莘學子,在新文化運動的背景下,幾位具有革新思想的老師啟發著她,書籍與課程覺醒著她。在此環境下,蕭紅對繪畫、文學產生興趣。

後來,祖父去世了。祖父的離開,使她從此失去家園。“我懂得的盡是些偏僻的人生,我想世間死了祖父,就沒有再同情我的人了。”這種荒涼與孤獨感,成為蕭紅整個人生的底色。

再後來,蕭紅畢業了。從家園到校園的遷移,就像後來流浪人生的前奏。

前路漫漫,從此開始。

「經典文摘」蕭紅:她一生追求愛與自由,卻從來做不了命的主

在北京,穿西裝的蕭紅

2.

抗拒婚約,與表哥私奔到北京

蕭紅畢業後,為了抗拒父親為她定下的婚約,幹了一件在當時當地引起軒然大波的事:私奔。

私奔的對象叫陸振舜,青梅竹馬的表哥,也是她曲折情史中第一個出現的名字。

這位陸同學,為拯救蕭紅於封建家庭的牢籠,他做出了犧牲:從哈爾濱當地學校退學,前往北京,等到落定下來,讓蕭紅投奔自己。

兩個沒有經過風雨的年輕人,在北京租房,院裡有棗樹,週末有良朋。他們在這裡學習,生活,交換理想,談笑風生。這種氣氛讓蕭紅覺得,只要身邊有志同道合的夥伴,世上的路沒有盡頭。

可是到底年輕,只管眺望十萬八千里之外的桃花源,顧不了眼前的絆腳石。

家人斷了蕭紅的經濟來源,陸振舜也很快收到了家庭的最後通牒。即便如此,蕭紅並不願意輕易放棄,她陋巷簡居,簞食瓢飲,靠變賣舊書維持生活。

那時候,“小屋是寂寞的,我讀著詩篇,自己過箇中秋節。我想到這裡,我不願再想,望著四面清冷的壁,望著窗外的天。”

古往今來,世人讚美青梅竹馬的純真與深厚,殊不知,沒有懂得與意志,單憑一時激情和一腔孤勇,很難持一份情感。

起初,鼓勵她出走的是陸振舜;最終,歸順家庭的也是陸振舜。

兩個人在北京的自由生活,就此告終。

南來北往,短夢一場。

「經典文摘」蕭紅:她一生追求愛與自由,卻從來做不了命的主

蕭紅、蕭軍在哈爾濱

3.

娜拉歸來,與曾經的未婚夫同居在哈爾濱

私奔,不僅敗壞了她自己的名聲,整個家庭都受到牽連。父親被撤職,弟弟也轉學。作為家族的“罪人”,蕭紅被轉移到犄角旮旯的一個屯子裡。

有些鳥兒,為了牟取穩定的食水甘願囚禁於籠子;有些鳥兒,為了飛翔於天空寧可經歷風雨的危險。

蕭紅這隻鳥兒,最終伺機逃了出來。

孤身一人,彳亍在寒風吹過的街道,她腦海裡裝了些院子裡很多各色卑賤如泥的農人掙扎的畫面,成為後來《生死場》的材料積累。

追求自由需要付出代價,心高氣傲的一個人,飢餓與寒冷最終讓她洩氣,沮喪,然後主動回頭找上被她“背叛”過的未婚夫——一個叫汪恩甲的男人。汪恩甲地主家庭出生,家境富裕,他自己是小學老師。

民國是一個追求個性、崇尚自由的時代,事實是缺什麼才想要什麼。“我一生最大的痛苦和不幸,都因為我是一個女人。”當蕭紅決定以同居的方式換取自主生活的時候,她大概第一次深深感受到男權社會下作為女性的悲哀。

同居期間,蕭紅又去過一次北京,很快因為囊中羞澀回了哈爾濱。外面的天空很寬廣,可是沒有她的容身之所。

哈爾濱道外十六街道的東興旅館,蕭紅與汪恩甲蝸居在此。從甜言蜜語、山盟海誓,到後來的厭倦、冷漠,前後七個月,欠下旅館老闆六百多元。汪恩甲以回家拿錢為由,將她、還有肚子裡的孩子遺棄。

原以為有了一個情感依靠,偏偏又是一個無情過客。

「經典文摘」蕭紅:她一生追求愛與自由,卻從來做不了命的主

蕭紅在青島

4.

“流浪去吧,哈爾濱也不是家。”

老天還沒想收回一個人,再大困境,也會是天無絕人之路。

蕭紅在身無分文、身懷六甲、被旅館老闆當人質困守在閣樓上的時候,遇到了生命中最重要的男人——蕭軍。

作為東北作家的蕭軍,帶著濃烈的流浪氣質與武士精神,他的勇猛與擔當能夠帶來安全感。

蕭紅生下與汪恩甲的孩子,然後送人。她像重新獲得重生的鳥兒,就算與蕭軍一起忍飢挨餓,櫛風沐雨,因為那點可憐的自由,還有依偎,心裡也能生出快樂。

在旅館,兩人用臉盆接熱水喝,你一口,我一口。因為沒錢,眼睜睜看著店老闆撤走需要另外付費的床被,兩人坐在床沿笑得前俯後仰。

蕭軍做家庭教師,第一次領到月薪五元,他帶她去路邊簡陋飯館大搓一頓。她看了兩眼肉丸湯,他便爽快叫上一碗。回去路上,蕭紅喊一聲,“鞋帶斷啦”,跑在前面的蕭軍退回來,蹲下身,扯掉自己的鞋帶給她繫上。兩人理直氣壯地走在街上,袋裡有鈔票,肚裡有食物。

在蕭軍引領下,蕭紅進入哈爾濱左翼文學圈,喚醒了創作的慾望。一群思想激進的年輕人一起辦畫展、演戲劇、文學創作。在這一時期,蕭紅開始了後來轟動一時的《生死場》。

時局所迫,兩人從哈爾濱去往青島。“流浪去吧,哈爾濱也不是家!”對於流浪,蕭軍滿懷激情。對於“只想有個安靜環境可以寫作”的蕭紅呢?

也許,愛在哪裡,家就在哪裡。

蕭紅跟隨蕭軍流浪到青島。他們住在山腳下房子裡,各自有一份編輯工作。日常的雞零狗碎,生活觀念的偏差,兩人會起爭執,也會遷就。生活的苦,讓蕭紅在經常生病。

《漂泊者蕭紅》當中有兩句話:“漂泊者蕭紅,無論在哪裡,都看不到苦難的邊際。她需要一道堅實的岸。”

對蕭紅而言,“岸”,就是能夠依靠的男人。不同的路段,不同的堤岸。

「經典文摘」蕭紅:她一生追求愛與自由,卻從來做不了命的主

蕭紅與蕭軍、許廣平、海嬰在魯迅墓前

5.

上海:蕭紅的福地

蕭紅、張愛玲,同屬民國才女,世人經常將她倆做比較。抗戰時期,上海淪陷,成為一座孤島,卻成全了張愛玲。她的人生與作品同這座城市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上海也是蕭紅的福地。在這裡,她遇到了文學伯樂——魯迅先生。

從寫信到會面,從請客吃飯到請到家裡交談,當時處於危險境遇中的魯迅對蕭軍、蕭紅這對“小小紅軍”卻是格外信任,除了精神安撫,還給予經濟援助。

最重要的,當然還是文學創作方面的幫助。魯迅是當時的文壇領袖,在他推薦下,蕭軍、蕭紅的作品陸續得以發表。他倆從籍籍無名,到後來在上海文壇小有名氣。

尤其是蕭紅描寫貧困農民的《生死場》,由她親自設計封面,魯迅寫序,出版後轟動一時。魯迅經常向朋友推薦這本書,在他看來,當時那批作家群裡中,蕭紅最有希望。

從此,上海文壇的人都知道了“蕭紅”這個名字。

能夠得到魯迅賞識,蕭紅成為他們家的常客,經常一呆就算大半天。有一次,雨霽,蕭紅氣喘吁吁跑到魯迅家,站到他面前。魯迅問她,有什麼事嗎?她回,天晴啦,太陽出來啦!

純真爛漫的人,會寫出清新鮮質樸的文字,也會因兒女情長傷筋痛骨。

從作家角度來看,蕭紅一生最大遺憾,是沒有更早寫出 《呼蘭河傳》。如果,最欣賞她的魯迅讀到它,彼此該是如何欣慰?

張愛玲說,出名要趁早。世事無常,有幾樁事不該趁早呢?

「經典文摘」蕭紅:她一生追求愛與自由,卻從來做不了命的主

在日本期間的蕭紅

6.

在日本,一個人感受黃金時代

1936年夏,蕭紅為了休養,專心寫作,也為嘗試新的生活方式,一個人前往日本。

與留學日本的弟弟會面的期盼落空,僅有的一位文學同仁很快因回國。異國他鄉,孤身一人,語言又不通,蕭紅難過得想哭。

人在寂寞時,總想找人說話,說各種各樣無關緊要的話。寫給蕭軍的信裡,她說著新做的手帕、雨天的想念、腿上的蚊子包。

女人內心再強大,也有撒嬌的小女人性情。男人如果不能懂得,她的柔情似水將成為一江春水向東流。蕭軍粗獷,他有點厭煩蕭紅說這些零零碎碎。

“我孤獨得和一張草葉似的了。”

信中這句話,給我很深印象。豈止在日本,不論流浪到哪裡,蕭紅始終是一張小小的,在風裡飄來飄去的草葉。

一個人,心若沒有棲息的地方,靈魂沒有獲得滋潤,他便形同草葉。

隨著對周邊環境的漸漸熟悉,日文逐漸提升,蕭紅潮溼的心明朗起來。在電影《黃金時代》中,蕭紅躺在榻榻米上,伸展雙臂,用指尖去觸碰窗上的月光。沉默中,她忽然警醒,此時此刻,正是她的黃金時代呀!在日本,自由,舒適,平靜,安詳,沒有經濟壓力。

魯迅病故,蕭軍的對她背叛,促使蕭紅提前回國。

「經典文摘」蕭紅:她一生追求愛與自由,卻從來做不了命的主

蕭紅與端木蕻良在西安

7.

為了愛和自由,漂泊於一座又一座城市

1937至1939年,也就是蕭紅26歲到28歲,兩三年內,為了愛與自由,蕭紅在漂泊於一座又一座城市。

從日本回國後,蕭紅為緩和與蕭軍的情感,去北京住了一段時間。心裡若是放不下,越是遠離越是渴望。她在寫給蕭軍信中的信中哭訴:“我的心就像被浸在毒汁裡那麼黑暗,浸得久了,或者我的心會被淹死。”

七七事變爆發後,魯迅摯友胡風想創辦一份抗戰刊物,刊名由蕭紅取作《七月》,後來一行人隨刊物遷往武漢。

「經典文摘」蕭紅:她一生追求愛與自由,卻從來做不了命的主

蕭紅與文學同仁在武漢

在武漢,蕭紅開始創作《呼蘭河傳》。也是在這裡,她遇到第二任丈夫端木蕻良。端木沒有蕭軍勇武,他偏於柔弱,但他懂得欣賞蕭紅。在頻繁交往中,蕭紅內心的天平不知不覺發生了偏移。

民族革命大學創辦後,蕭紅、蕭軍等人應招去往臨汾任教。到那一個月,大學因戰亂撤退,只想有個安靜地寫作的蕭紅隨同大部人馬去往西安,蕭軍選擇留下打游擊。

作家聶紺弩說,二蕭宿命般地分了手。

後來回到武漢,蕭紅懷著蕭軍的孩子嫁給了端木蕻良。

電影《黃金時代》中,蕭紅在婚禮上說:“我對端木蕻良沒有什麼過高的希求,我只想過正常的老百姓式的夫妻生活。沒有爭吵,沒有打鬧,沒有不忠,沒有譏笑,有的只是互相諒解、愛護、體貼。”看似簡單的渴求,都未能擁有。

「經典文摘」蕭紅:她一生追求愛與自由,卻從來做不了命的主

在重慶期間的蕭紅

再後來,敵機轟炸,端木蕻良只顧自己逃難,將蕭紅“遺棄”在武漢。大腹便便的蕭紅一個人去往重慶。

“我總是一個人走路,以前在東北,到了上海後去日本,現在到重慶,都是我自己一個人走路。我好想命中定要一個人走路似的……”

她一生追求愛與自由,卻從來做不了命的主。

「經典文摘」蕭紅:她一生追求愛與自由,卻從來做不了命的主

童年期的蕭紅

8.

回不去的地方,叫做故鄉

戰火將蕭紅與端木蕻良逼至香港。

端木蕻良很布爾喬亞,卻少了男人的擔當。他先後兩次在戰亂中拋下蕭紅,一個人逃亡。

在香港,蕭紅患上肺結核,又被誤診為喉部腫瘤,摘除手術讓她忍受多餘的痛苦。

愛情一次次幻滅,病痛一再纏身,蕭紅在這裡感到無邊的寂寞。她逢人便說寂寞。

愛過的人,四散天涯。人生最後階段,對她離不棄的,竟是一位不曾深交的弟弟的朋友,東北作家駱賓基。

戰火讓醫院成為孤島,他們依然談文學、魯迅、所見所聞。有時候,蕭紅相信自己會好起來,然後寫《呼蘭河傳》第二部。有時候,她感到自己即將離開,訴說出“留著那半部《紅樓》給別人寫去

”的遺憾。

反反覆覆,明明滅滅,一隻從北方起飛的無腳鳥,最終在異鄉戰火中落地。

1942年1月22日,蕭紅去世。享年31歲。

紅塵滾滾,到不了的地方,叫遠方;回不去的地方,是故鄉。

從蕭紅腦海裡最後放映而過的畫面,定是讓她心靈棲息的地方——記憶中明晃晃的後花園,在那裡,“花開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鳥飛了,就像鳥上了天似的。蟲子叫了,就像蟲子在說話似的。一切都活了。”

從此,她再也不用流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