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詩派是徽文化的精髓

新安詩派是徽文化的精髓

黃山市作為徽文化的發祥地,古典詩詞、楹聯底蘊深厚,源遠流長。徽人堅持耕讀傳家,創造了光輝燦爛的徽州文化,夙有“詩書自一村”之美譽。

徽學與敦煌學、藏學並稱為三大地方學。徽學專家研究較深的有徽商、徽劇、徽菜、徽派建築、徽派園林、徽派盆景、徽派版畫、徽州篆刻、徽州刻書、徽州三雕、徽州教育、徽州樸學、徽州哲學、徽州文書、徽州漆器、徽州竹編、徽州民俗、徽州歌謠、徽州方言、新安理學、新安畫派、新安醫學等等,幾乎涵蓋了傳統文化的各個領域,而唯獨丟掉的卻是歷史上有文獻可考肇始於唐朝,成立於明代的新安詩派

新安詩派是徽文化的精髓

許宣平像

新安詩詞,源遠流長,流傳的作品遠遠早於其它徽派藝術門類。歙縣許宣平其人其詩在唐代就有很大的影響,明皇天寶中,李白讀許宣平詩,嘆曰:“此仙詩也。”為此專程來新安尋訪許宣平。明朝著名學者胡應麟在《吳子德符詩序》中指出:“新都詩派肇自許宣平”。明代隆慶、萬曆之際,以徽州為中心的新安詩壇興起,著名戲曲家汪道昆為首的一批新安詩人,正式創立新安詩派,當時亦稱“新安一派”。據不完全統計明代僅休寧、歙縣民間詩社多達20多家,成員數百人。最為著名的有天都社、豐幹社、白榆社等,多數詩社成員皆為本邑詩人,率濱吟社25名成員皆為休寧程姓一族,慧林社主旨為弘揚佛法,兼有賦詩唱和,白榆社則是跨區域的詩詞社團組織,有名字可考的21人中,不少是東南地區的名流。一時新安詩派人才濟濟,聲名大噪。明代中後期,徽州文人與外地交往頻繁,汪道昆、佘大問、謝陛、潘之恆、吳兆、任山甫、程允晉等一大批文人還經常在外郡結社或主持、參與詩社活動,足跡遍佈本省及江、浙、閩、贛、冀等地。正像清朝末代翰林許承堯在《歙事閒譚》所描敘的那樣:“凡有井水處,皆有文社矣”。汪道昆與文壇“後七子”主盟人物王世貞交往甚密,其規模最大的聯誼活動,莫過於汪道昆以黃山主人自居,選用名園數處接待王世貞率領的三吳、兩浙文士一百餘人,詩酒唱和,誠為文壇盛事。

新安詩派是徽文化的精髓

▲汪道昆雕像

明代的詩社活動,推動了徽州刻書業的發展。詩社定期或不定期舉行詩詞酬唱,詩社成員所作詩詞,多結集為成冊,好比現代詩刊,時稱社刻,或稱“社草”、“社詩”,如《率濱吟社草》、《紫芝社詩》、《白榆社草》、《松蘿社草》等。徽派刻書,也為新安詩派的作品保存和流傳起到了積極作用。新安詩派與新安畫派相互影響,相互推動,比如不少吟詠古村落景點的詩,如《昌溪八景詩》、《西南八景詩》等,都成為畫家的創作素材,畫配詩也是新安畫派的一大特色。詩社的繁榮,還促進了徽州文社、禪社等社會社團的崛起。明代萬曆年間,徽州一度成為中國兩個(谼中、婁東)文學活動中心之一(錢謙益《列朝詩集小傳》)。

徽州歷史上人文薈萃,詩家輩出。自唐代以來,徽州詩人不計其數,刊印的詩詞作品結集付梓,廣為流傳。現存世的多達上百種,千餘卷,有數萬首之巨。今存宋代汪藻《浮溪集》36卷;元代歙縣人方回《桐江集》4卷、《桐江續集》36卷;明代程誥《霞城集》24卷;清代鮑倚雲《壽藤齋詩集》40卷;明人汪道昆的《太函集》就存有詩詞1520首。唐代祁門詩人張志和、休寧詩人吳鞏的詩《御定全唐詩》有載。婺源汪藻,朱松,休寧程珌、汪莘、程敏政、吳儆,祁門方岳,歙縣程元鳳、程元嶽、江天一、歙州刺史李敬方、任宇,黟縣汪勃等,都是宋代著名詩人,《全宋詞》僅汪莘詞就收入68首之多。明清以降,徽州詩人更是不勝枚舉。無論官吏、商賈、書畫家、僧人、鄉紳、塾師,隱士、抑或農夫、引車賣漿者流亦多善吟詠。新安詩派中,還有不少詩人集詩、書、畫於一家,如明代吳仕昭、程嘉燧、漸江、査士標,清代汪士慎、鮑倚雲等。近現代許承堯、陶行知、胡適、黃澍等都是著名學者,也是耳熟能詳的詩人。黃賓虹、汪採白、許士騏等都是詩詞造詣很深的著名書畫家。

建國以來,我市屯溪、歙縣、祁門、黃山區等地民間詩社活動也十分活躍,編印有《屯溪詩抄》、《新安詩苑》、《祁山詩稿》、《梅城吟壇》、《黃山詩苑》、《徽州吟壇》等詩詞期刊。中華詩詞學會和省級詩詞學會會員有數十人,民間詩詞愛好者達數百之眾。

徽州詩人之多,作品之巨,這是其它徽派藝術門類無法比擬,也是其它任何一個地區都無法出其右的。 去年我市編撰出版的《徽州廉政楹聯輯覽》,僅廉政專題的古楹聯就收錄100多副。如果用“博大精深”四字來形容新安詩派,那是最確切不過的了。西遞、宏村入選世界文化遺產,還有潛口民宅、許國石坊、羅東舒祠、許村古民居建築群等十餘處入選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與古民居燦爛的楹聯文化遺存不無關係。

新安詩派是徽文化的精髓

眾所周知,詩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所在,《詩經》就是中華文化的發軔之作。同樣,新安詩派(包括詩詞、楹聯)也是徽文化的精髓。我們現在開展的古民居保護、美麗鄉村建設,所重視的都是古建築構建的修復,周邊環境的治理,很少考慮詩詞楹聯文化軟實力的挖掘、保護與傳承。徽州古建築只是徽文化的軀殼,詩詞楹聯則是它的靈魂。徽州詩詞以及祠堂、古民居中的楹聯無不到處閃耀中華民族人文精神,如讚美家鄉自然風光秀美;抒發農事與鄉居生活的自然恬淡;詩詞楹聯中蘊藉的道法自然、經世致用、居安思危、勤儉持家、講信修睦、知行合一等思想都有超越時空的普世意義。唐代祁門詩人張志和的漁歌子:“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這首詞在秀麗的水鄉風光和理想化的漁人生活中,寄託了作者愛自由、愛自然的情懷,也反映了他高遠、恬淡、悠然脫俗的意趣。宋代理學家朱熹的《觀書有感》:“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則以景喻理,內涵豐富,揭示了不斷學習新知識,才能達到新境界的人生哲理。黟縣黃士陵故居的楹聯:“五任為官風兩袖,一家長日粥三餐”,充分彰顯了當地民眾對清白人格、清廉家風的推崇。

來黃山旅遊,既要看秀麗的自然景觀,更要欣賞深厚的人文景觀。這人文景觀不僅要看錶象,更要看靈魂。而且這是其它地區難得一見的獨特文化。詩詞文化,也是一種軟實力體現。無論是在創建文明城市、建設美麗鄉村,還是在當地社會經濟發展中,都將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然而直至今日,我市詩詞文化還遊離於徽文化的邊緣。近年來詩詞創作日漸式微,在傳承、推廣和發揚光大上嚴重滯後。目前在我市不少鄉鎮(包括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和一些重要旅遊景區的楹聯,還存在著諸如格調不高,缺乏藝術水準,平仄、對仗都有嚴重瑕疵等問題,嚴重影響了文化徽州的形象。

為了真正把徽州詩詞、楹聯包括歌賦、民謠以及碑刻、題記、鄉規民約等文脈保護利用好,併發揚光大,永續傳承。為此建議:

一、要儘快把新安詩派納入徽文化的重點範疇,組織和鼓勵徽學專家深入挖掘新安詩派的歷史資料,重要詩人,詩詞典籍。研究新安詩派的活動軌跡,作品特色,流派特徵,以及詩詞對新安畫派及徽文化其它門類的影響。


二、要對我市古詩詞、楹聯包括歌賦、民謠、碑記,以及鄉規民約等文化遺存進行全面摸底調查,形成文字和影像資料。市文化、社科、文聯、地方誌等部門要組織專家進行研究。並將研究成果用於指導我市鄉村振興和美麗鄉村建設。

三、對我市鄉村祠堂、重要古民居現存楹聯進行一次梳理,對內容消極頹廢或思想落後,以及形式不符合楹聯通則等明顯瑕疵的楹聯,要進行撤換。以提高我市楹聯的文化品味。

四、要要重視傳統詩詞楹聯的繼承,大力開展詩詞及詩教入鄉村活動,教育部門要編寫徽州詩詞、民謠鄉土教材,讓學生課外誦讀。要幫助和鼓勵民眾創作、撰寫切合本地實際,反映群眾生產生活的詩詞楹聯作品。

五、古建築修繕,要把楹聯納入項目內容,古祠堂、亭臺樓閣等建築,以及機關、學校、文明城市創建,美麗鄉村建設,溫馨提示標語,都要藉助古典詩詞楹聯文化形式。


六、宏村、西遞連續幾年開展全國詩詞、楹聯大賽、筆會,吸引了國內詩人創作的大量謳歌西遞宏村的詩詞楹聯作品。對推動當地旅遊起到了積極作用。建議把此項活動推廣到全市景區、景點和重要鄉鎮,以提高地方知名度,促進當地的旅遊發展和鄉村經濟振興。

七、徽州古村落的水口都有極好的景緻,經常用“許村十二景”、“仁裡八景”等形容。諸如“昉溪漁唱”、“箬嶺樵歌”、“清溪涵月”、“臺麓松濤”、“板橋積雪”、“鶴渚廻瀾”、“龜嶼浮煙”、“龍坪積翠”等等,無不洋溢著田園牧歌氣息,而且充滿詩情畫意。各地保存有大量景點詩,彰顯了徽州文化溫文儒雅的誘人魅力,建議不僅要保護和利用好這些景點,而且要將歌詠景點的詩詞在相關景點予以勒碑宣傳。

八、積極申報“中華詩詞之市”,支持民間詩詞楹聯創作、交流活動,創作出更多的優秀作品,重鑄新安詩派的輝煌,使黃山市成為在全國有影響力的詩詞楹聯城市。


九、市詩詞學會要對上述工作予以業務指導,並積極組織會員創作歌詠家鄉的作品,協助我市有關部門舉辦大型詩詞筆會、詩詞大賽,推進我市全國文明城市創建工作,助推全市鄉村旅遊經濟的振興。


感謝您閱讀完本文,歡迎點贊分享留言!

如您有更多關於徽州的精彩文章,歡迎投稿

微信公眾號ID:guyuanhuizhou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