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浩然一生未入仕,很多人說他太任性,實際上,他比任何人都清醒

孟浩然一生未入仕,很多人說他太任性,實際上,他比任何人都清醒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孟浩然家喻戶曉的《春曉》,朗朗上口,言淺意濃,為世人傳唱,流傳至今!他是盛唐的著名的詩人,與王維並稱“王孟”,狂傲不羈的李白是他忠實粉絲,獨愛他的才情,“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就是寫李白和孟浩然離別時的不捨!

就是這樣一位文壇巨匠,終其一生,未曾入仕!讓人惋惜,很多人諷刺他,太任性,可實際上,他卻比任何人都清醒。

孟浩然一生未入仕,很多人說他太任性,實際上,他比任何人都清醒

公元689年,孟浩然出生在襄陽中一個“家世重儒風”的書香世家,他年少有志,苦讀詩書,希望將來可以一展鴻鵠之志。寫下“執鞭慕夫子,檄懷毛公。感激遂彈冠,安能守固窮!”

經十餘載的寒窗苦讀後,功夫不負有心人,終於在17歲時參加縣市一舉高中榜首,轟動了整個襄陽城,接下來在省市中繼續出色發揮,那進士便指日可待了,但這時,孟浩然卻任性棄考,選擇隱居上林,從此不問世事。孟浩然的理由是:“朝廷太亂,不跟你們玩了”

孟浩然一生未入仕,很多人說他太任性,實際上,他比任何人都清醒

原來,當時朝廷武、李兩家政變頻繁,綱紀不振,孟浩然一是不願為這樣的朝廷效力,二是如果稍有不慎,會陷入兩派之爭,隨時性命不保,這與當時的志向相悖,所以果斷跑到鹿山過起了隱居生活。“人隨沙岸向江村,餘亦乘舟歸鹿門。”

後來,孟浩然在四十不惑之年,重新參加科舉,他唱到:“何當桂枝擢,還及柳條新”,考試的題目是詩賦和試策,賦詩雖然是強項,但試策是考察對當時朝政的認識和處理能力,這對於出深林的孟浩然來說難免存在很大不足,結果名落孫山,再一次錯過入仕的機會!“尤憐不才子,白首不登科”可想當時孟浩然心中失落到了極點。

孟浩然一生未入仕,很多人說他太任性,實際上,他比任何人都清醒

就在孟浩然準備離開京都時,認識了王維,兩人相見恨晚,即使王維小孟浩然小十幾歲,但兩人因寫詩風格相似,便很快成為知音,這對於孟浩然入仕又有了新的轉機。

王維當時任命皇宮太樂署,負責皇宮的演繹軍事,可以隨意出入皇宮,眼見孟浩然低落,便邀在王宮賦詩作樂,誰知兩人把酒言歡時,一句“皇上駕到”,把兩人都嚇蒙了,孟浩然左看右看,藏在桌子下。聰明的唐玄宗看到桌上有兩隻杯子,便猜到還有人,王維只得將孟浩然出來引薦給皇上,說此人才學非凡,詩文俱佳。於是惜才的唐玄宗讓孟浩然即興賦詩一首,這可是天賜的機會啊,可孟浩然在慌亂中作了這樣一首詩,讓他再也無緣仕途。

孟浩然一生未入仕,很多人說他太任性,實際上,他比任何人都清醒

“北闕休上書,南山歸敝廬,不才明主棄,多病故人疏”他感懷自己懷才不遇,是沒有被英明的君子看上,不顧皇恩降臨,偏偏發了一頓牢騷,唐玄宗大怒,“卿不求仕,而朕何嘗棄卿,奈何誣我”

這時王維更蒙:老兄,你那麼多的名篇,作哪篇不行,偏要作這抱怨詩,這麼好的機會,白白浪費了。所以很多人認為,孟浩然太自我,太任性。

面對拂袖而去的皇上,孟浩然雖有自責,知道自己再無緣仕途,頓時豁然開朗“這何嘗不是一種解脫,”

我與這個社會終志向不同,何必一直難為自己,看破功名,看破名利,遠離繁華,遵從本心,是對自己最大的成全。

孟浩然一生未入仕,很多人說他太任性,實際上,他比任何人都清醒

此後孟浩然遊歷山川,盡情賦詩,留下了很多膾炙人口的田園詩。他活得自由,活得灑脫,不被約束,尋求本真。李白曾讚揚,他眼中的孟浩然,始終是那樣的愜意,純粹。“醉月頻中聖,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說孟浩然太任性,又有多少人為迎合世俗,取悅大眾,而失去了自我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