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個世界廁所日:看古今中外的“廁所革命”

如今,廁所在人們的生活中佔據了重要的地位,同時彰顯了城市文明之美,可以說,廁所歷經幾千年的演化進程,記錄著人類從蠻荒時代一步步走向現代文明的足跡。11月19日,是“世界廁所日”,今日,讓我們一同看看廁所在人們的生活中發生了哪些改變。

“坑廁”是中式廁所的始祖

據考古發現,中國最早的廁所出現在5000年前西安半坡村氏族部落的遺址,當時的廁所只是一個設於房舍外的土坑,因古時農家廁所常用茅草遮蔽,故也稱“茅坑”或“茅廁”。

我國最早的廁所記載,出現在西周的《儀禮·既夕禮》中:“隸人涅廁。”說的就是古人掘地為廁,待坑滿後,就命令奴隸把坑填上,再挖個新坑。“坑廁”可以說是中式廁所的始祖。

先秦的公廁已有選址和建築標準

《墨子·旗幟》中稱:“於道之外為屏,三十步而為之圜,高丈。為民溷,垣高十二尺以上。”所謂“屏”,就是圍牆作廁;“溷”則是古人對廁所的另一種叫法。

圍牆周長“三十步”,越過了40米;高一丈,超過了2.3米。這是軍人使用的廁所,如果是民廁,圍牆則高達一丈二,越過了2.7米。這麼高的圍牆,想偷窺是很困難的。

第六個世界廁所日:看古今中外的“廁所革命”

圖為河南永城芒碭山漢梁孝王后陵墓地宮內雕刻精美的石質坐便器

漢代已有水衝式座廁

在河南商丘芒碭山樑孝王劉武墓中,便發現了一處衛生間,內有完整的石質座便器,可以用水沖洗。此廁距今2000多年,被認為是中國迄今發現的最早的水衝式廁所。

從現代考古出土物來推斷,最遲在漢代,廁所已分男女。在陝西漢中市漢臺區,曾出土西漢末年王莽時期的“綠釉陶廁”。這座陶廁有房頂,山牆一側開有兩個門,廁所裡有牆分隔,門外亦有一道短牆,區分男廁與女廁。

第六個世界廁所日:看古今中外的“廁所革命”

圖為“虎子”

“馬桶”一詞並非舶來品

中國的移動廁所,有一個簡單而響亮的名字——“馬桶”。南宋人吳自牧在《夢粱錄》裡記載了臨安城的都市風貌:“街巷小民之家,多無坑廁,只用馬桶……”這是中國史料中第一次出現“馬桶”這一稱呼。由此可見,“馬桶”一詞並非舶來品。

傳說,漢代名將李廣射死一隻猛虎後讓人鑄成虎形的銅質溺具,把小便解在裡面,表示對猛虎的蔑視,自此,夜壺有了“虎子”之名。唐朝時,因皇家有先人叫“李虎”,便將這大不敬的名稱改為“馬子”,再往後俗稱“馬桶”。

第六個世界廁所日:看古今中外的“廁所革命”

圖為1894年英國廣告畫:抽水馬桶。

抽水馬桶象徵西方現代文明

古代西方最早的水衝坐式廁所,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00年左右的米諾斯王國,在克里特島的克諾索斯宮殿裡,人們將木製廁所座位修在排水渠之上,由僕人擔水倒入溝渠。由於設施在當時相當昂貴,僅僅是王室能夠享用。在抽水馬桶發明前,室外茅房、夜壺及封閉馬桶是古代西方人的三大排洩場所。

1596年,英國人約翰·哈林頓爵士發明了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抽水馬桶。拉一下這種東西上面的扳手,急水躥出來把排洩物通通捲走,把馬桶沖洗乾淨,湧上來的乾淨水還可以把臭氣蓋住。由於沒有水閥和阻隔下水氣味的設計,也沒有配套的管線,最早的抽水馬桶沒能得到推廣。

1775年,第一項具有現代意義的抽水馬桶專利由亞歷山大·卡明斯發明。經過其後傑寧斯、克拉普爾、杜愛福等人的不斷改進,抽水馬桶變得方便而便宜,並很快替代了便壺和便坑,走入平常市民家中。

十九世紀後期,人們意識到病菌與飲用水之間的聯繫。英國人開始將排汙管線佈置在飲用水管線下游,抽水馬桶被這些看不見的管線連接起來。正是有了城市一體化的排汙系統工程,才使得抽水馬桶有了革命性的意義,成為西方現代文明的象徵。(新華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