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師系列-蔡元培:開中國學術教育之先河

寫在前面

中國在科舉制度廢除以前,甚至科舉制度廢除後的十幾年中,中國的教育一直是“仕途教育”,所謂“學而優則仕”。通過科舉,鯉魚躍龍門,步入仕途。京師大學堂作為維新運動的產物,建立在京師同文館和國子監的基礎之上,雖有康梁等人的維新改革,不過是為其政治服務,畢業生依然冠以“貢生”、“舉人”、“進士”頭銜,並未能逃脫“仕途教育”的範疇。1906年始完全廢除科舉考試,推廣學堂,之後京師大學堂也開始分科,但是不過是當時的“官二代”、“富二代”混文憑之所,一派官僚習氣,多為不學無術之徒。

1912年,中華民國臨時政府的成立,蔡元培出任教育總長,這種狀況才得到改觀。隨後其頒佈《普通教育暫行辦法》,主持制定《小學令》、《中學令》和《大學令》,第一次提出“國民教育”,第一次實行“男女同校”,諸多改革措施陸續出臺。至此,中國由傳統的“仕途教育”向“學術教育”轉變。

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這位民國教育總長。


蔡元培:“思想自由,兼容幷包”

大師系列-蔡元培:開中國學術教育之先河

1868年1月11日(同治七年),蔡元培出生於浙江省紹興府山陰縣,4歲入私塾。其父蔡光普因病早逝,只得寄居其姨母家讀書。17歲時考取秀才,之後設館教書。22歲時考中舉人,同年迎娶王昭。23歲進京會試得中貢士,未殿試。25歲時殿試中進士,點為翰林院庶吉士。

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時年27歲,授翰林院編修。與此同時開始接觸西學,同情維新。

1898年回紹興,任紹興中西學堂監督,提倡新學。

1901年,其第一位夫人王昭逝世,這位“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妻子,並沒有讓蔡元培滿意,經常發生口角,甚至寫出《夫妻公約》以此來調整夫妻關係,與王昭的婚姻關係果真得到改善,遺憾的是僅僅維持了一年妻子就先離他而去。同年夏天,蔡元培赴上海代理澄衷學堂(現上海市澄衷高級中學)校長,即為首任校長,9月聘為南洋公學經濟特科班總教習。

1902年1月1日,在杭州與黃仲玉舉辦第二次婚禮。王昭去世時,蔡元培剛滿33歲,在江浙一帶已頗有名氣,所以上門提親之人紛至沓來。於是蔡元培乾脆貼出徵婚啟事貼“一天足者;二識字者;三男子不得娶妾;四夫妻意見不合時,可以解約;五夫死後,妻可以再嫁。”突然的一天,在朋友家做客看到一幅工筆畫,結識了江西名士黃爾軒之女黃世振,又名仲玉。巧也巧了,此人完全滿足其徵婚啟事所有要求。可惜八年後,蔡元培歐洲考察期間,黃仲玉也先離他而去。

1903年,蔡元培抗拒俄國覬覦我國北方領土,與反清革命志士創辦《俄事警聞》報紙,一年後組織建立光復會。

1905年,同盟會成立,光復會併入,其授孫中山委任成為同盟會上海分會負責人。

1907年,前往德國萊比錫大學學習心理學、美學、哲學等學科。

1911年11月,辛亥革命爆發,回國。第二年出任南京臨時政府教育總長,開始教育制度方面的改革。任北大校長十年期間,邀請陳獨秀、胡適、李大釗、蔣夢麟、梁漱溟、魯迅等人到北大講學,出任教授等職。“一切以學術為主,政治傾向隨便,只要不影響教學”作為其引進人才的標準,其“思想自由,兼容幷包”的辦學主張讓當時很多著名的代表人物都聚集到了北京大學,使其成為當時中國最具活力的大學。在此期間,其先後八次辭任北大校長一職,只因其想把學校辦成“純粹研究學術的機關”,保持北大的獨立,反對國民黨推行的“黨化教育”,“絕不做不自由的大學校長,思想自由,是世界大學的通例”。

1923年7月,54歲的蔡元培在蘇州留園娶了33歲的周俊,是為其第三任妻子。此次娶妻的條件是:一本人具備相當的文化素質;二年齡略大;三熟諳英文,能成為研究助手。其在上海愛國女校的學生周俊對其敬佩熱愛已久,33歲依然未婚,“唯卿第一能知我,留取心痕永不磨”,終於這位妻子陪著他一直走到人生的最後。

1927年,蔡元培在政治上支持蔣介石“清共”,但反對流血濫殺,期間還曾營救不少共產黨人士。

1933年倡議創建國立中央博物院(今南京博物院前身),親自兼任第一屆理事會理事長。抗日戰爭爆發初期,組織上海文化界救亡協會,發動文化界投入抗日救亡運動。聯合全國各大高校校長、教授聯合聲明,揭露日軍蓄意毀滅中國教育機關的罪惡暴行,對外擴大宣傳,爭取世界各國人民的支持。

1940年3月5日,蔡元培在香港病逝,卜葬於香港仔華人永遠墳場,享年73歲。

寫在結尾

蔡元培在教育、美學和民族學方面的貢獻有目共睹,尤其在教育方面開中國學術教育之先河,其中一些教育理念和思想依然值得當下教育的深思。學術獨立於政治,要求大學要擺脫官場習氣,成為純粹研究學術的機構,具備自由的品格,這完全就是對之前頻頻傳出的學生幹部“官威”的狠狠打臉。

對於“教育”這個問題,或許應該有更多的思考!有更多的話想要說!你們覺得呢?

大師系列-蔡元培:開中國學術教育之先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