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店市 這紅磚古厝的閩南民居群 衍生出晉江城區

不論走到哪裡,都會遇見那麼幾個奇怪的地標名,來到晉江就聽到有五店市這麼個地方,單聽名字,很容易將它與這個地區的方言聯繫到一起,不過當看見五店市的宣傳招貼時,才知道這是普通話發音,於是,這個地方引起了我極大的興趣。不過,我付出的代價是,在這個地方差不多逛了一天,還覺得意猶未盡。

那麼它為什麼會是這樣的名字呢?相傳唐朝開元年間,蔡姓七十孫的五個兄弟,在青陽山上的官道上,開設五間飲食店以方便行人,一時間酒旗招風,飯菜飄香,“青陽蔡,五店市”從此聲名遠播,蔡氏也因此成為五店市最早的居民。天長日久,“五店市”這名稱就一直流傳下來;如今也是青陽帶有古老韻味的別稱了。

五店市 這紅磚古厝的閩南民居群 衍生出晉江城區

如今的五店市,是一個民居群,掩映在密集的高樓大廈中間的一篇紅磚厝建築,極具閩南特色。有“青陽八景”中的四景、蔡氏宗祠、莊氏家廟、石鼓廟及佈政衙、蔡媽賢宅、朝北大厝、莊志旭宅、宛然別墅等一百多處歷史風貌建築。

五店市 這紅磚古厝的閩南民居群 衍生出晉江城區

五店市 這紅磚古厝的閩南民居群 衍生出晉江城區

皖派民居粉牆黛瓦,清新典雅;蘇派民居小橋流水,古樸精緻;而閩南民居的紅磚古厝熱情洋溢,帶著你觀盡晉江城區的起源。

五店市 這紅磚古厝的閩南民居群 衍生出晉江城區

閩南特色:出磚入石、燕尾脊

在這處獨具閩南特色的民居群裡,能看到最有閩南特色的砌牆方式,就是“出磚入石”。傳說這種建築風格的出現,最早是明代泉州沿海一帶遭倭寇襲擾後,人們利用倒塌房屋殘垣斷壁的磚石重建家園而形成的一種建築方式。也有傳說是明朝萬曆年間閩南的一次大地震的災後,災民們在一片廢墟里,就地取材,利用坍塌破碎的磚、石、瓦、礫來構築牆體,重新營造自己的家園,後面慢慢就形成了紅磚文化別具風格之處。

五店市 這紅磚古厝的閩南民居群 衍生出晉江城區

出磚入石最顯著的特點是利用形狀各異的石材、紅磚和瓦礫的交錯堆疊,構築牆體,交壘疊砌。磚石雖然質地各不相同,點狀、條狀、塊狀都有,但用這種方法砌牆不但堅固防盜、冬暖夏涼,而且古樸美觀。成為閩南民居建築藝術的一大奇景。

五店市 這紅磚古厝的閩南民居群 衍生出晉江城區

如今,為保護傳承閩南傳統建築,採用細部處理手法,使用紅色屋頂的色調,“紅磚白石”的地產建材,拼磚、石雕、“出磚入石”傳統工藝,以及保留坡屋頂、騎樓、燕尾脊等標誌性閩南傳統建築形式。這在五店市的民居群中隨處可見。

大戶風範 細節驚歎

沿著五店市從上市走到下市走上一圈,這篇古香古色的紅磚厝群,每一棟都有自己的名字,蔡氏宗祠、莊氏家廟、蔡媽賢宅、朝北大厝、莊志旭宅等等,這些房子的名字也告訴我們,莊蔡是這裡的大戶。

五店市 這紅磚古厝的閩南民居群 衍生出晉江城區

而這些大戶的宅邸,細節雕琢之處,讓人歎為觀止,在五店市隨處可見各種精雕細琢的石雕、木雕、磚雕、和泥塑藝術品。雕刻手法豐富,有線雕、浮雕、半透雕、鏤空雕等。許多古大厝的柱基、門、窗、題匾、欄杆等裝飾構件上的雕塑精彩紛呈美不勝收。駿馬、梅花、喜鵲、麒麟、鳳凰,飛禽走獸、奇花異草姿態各異、形神兼備。門楣、門欞、隔屏、插角、斗拱上的木雕,構思巧妙、線條細膩,樸素中透著靈氣。

五店市 這紅磚古厝的閩南民居群 衍生出晉江城區

五店市 這紅磚古厝的閩南民居群 衍生出晉江城區

五店市 這紅磚古厝的閩南民居群 衍生出晉江城區

雕樑畫棟,華屋宏構,裝飾考究,繁簡不一,那一扇扇木雕花窗,枝繁葉茂,神態逼真,呼之欲出。這些雕刻精緻的建築飾件對古民居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使得整個建築顯得生機盎然、意境深邃。

青石透雕成兩片串著青線的蕉葉,周圍環繞著執法寶、架坐騎的八仙與乘龍跨鳳的一對仙女,不僅人物形象栩栩如生,連馬的韁繩、吹簫按孔的手指,無不得到準確的表現。

五店市 這紅磚古厝的閩南民居群 衍生出晉江城區

那些巧奪天工雕刻之美,蘊藏著閩南古老匠師含蓄動人的民間智慧和瑰麗的想象.,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工匠精神綿延百代孜孜以求,對自然的敬畏、對作品的虔敬、對使用者的將心比心,連同自己的揣摩感悟,全部傾注於一雙巧手。

五店市 這紅磚古厝的閩南民居群 衍生出晉江城區

其中印象深刻的是,木雕四快圖。人生四快,難道不是“久旱逢甘霖,他鄉遇故知,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而是撓癢癢、伸懶腰、抓蝨子、掏耳朵?在朝北大厝門前的牌樓上,看到了這般的人生快事,真是簡樸到接地氣兒,充滿生活氣息。而這座精巧的“朝北大厝”,——燕尾脊、馬鞍牆、三川脊,被稱為“用盡建築之佳材,極盡雕琢之能事”。

五店市 這紅磚古厝的閩南民居群 衍生出晉江城區

家廟故事

在五店市,你可以看到許多家廟,蔡氏家廟和莊氏家廟就是其中規格最大的兩座家廟。蔡氏家廟建於北宋,至今已經有九百多年的歷史,經過歷朝歷代維修。曾經在抗日戰爭時期被飛機炸燬,現在看到重修的蔡氏宗祠的是晚清風格建築。它共計有五開間兩落,為磚石木建築,面積1300平米,屬於省級文保單位。傳說唐開元年間,社會開明,經濟活躍,商賈往來頻繁。

五店市 這紅磚古厝的閩南民居群 衍生出晉江城區

莊氏家廟是明嘉靖九年建立的,一共七開間。我們在這裡可以看到木雕、磚雕、彩畫、髹漆等建築工藝。莊氏家族人才輩出,其門口懸掛著“狀元”、“進士”的匾額,據說還有數十方。因此,在泉州有著“莊氏祠堂蓋泉州南門外”的說法。莊氏家廟和蔡氏家廟所在的狀元街取名大概來源於此吧!

狀元文化

五店市的狀元文化可謂由來已久。明嘉靖八年,另一大家族——莊氏三人同榜考中進士,人稱“一榜三龍”;明弘治十七年到萬曆二十八年,五科中又有十人考中進士,人稱“五科十鳳”;自此留下了“一榜三龍齊奮,五科十鳳連飛”的美談。

萬曆年間,莊安世和莊際昌先後考中武、文狀元,乾隆年間更是出了莊有恭這位文武“雙狀元”,於是莊氏家廟獲御賜“金馬玉堂”。

五店市 這紅磚古厝的閩南民居群 衍生出晉江城區

如今,狀元府邸香火鼎盛,每天都有諸多的人前來拜祭,尤其是逢考的人們,尤以學生居多。

五店市 這紅磚古厝的閩南民居群 衍生出晉江城區

萬應茶

五店市的庭院中,站著一位銅塑法師,這便是萬應茶的創始人——沐講禪師張定邊。他原為陳友諒、張必先的結拜兄弟,因遭江東橋慘敗,不願做朱元璋降將,遂遁入泉南靈源山隱居。當看到不少貧苦農民因生病缺醫少藥而走投無路,他便萌生了懸壺義醫之心,踏遍青山採集山茶、鬼針、青蒿、飛揚草、爵床、野甘草、墨旱蓮等17種青草藥配製“菩提丸”, 醫治百姓,普度眾生。

五店市 這紅磚古厝的閩南民居群 衍生出晉江城區

1951年靈源寺僧王廣武將“菩提丸”改制成“靈源萬應茶”,經過多年的演繹發展,成為一種疏風解表、調胃健脾、祛痰利溼、防暑降溫的藥茶。如今在天官第還能看見還原當時製茶流程的銅塑。

五店市 這紅磚古厝的閩南民居群 衍生出晉江城區

五店市 這紅磚古厝的閩南民居群 衍生出晉江城區

如今的五店市,華僑覺得很鄉土,外地人覺得很閩南,既傳承著高甲戲、木偶戲、南音等非物質文化遺產。

五店市 這紅磚古厝的閩南民居群 衍生出晉江城區

木偶戲

五店市 這紅磚古厝的閩南民居群 衍生出晉江城區

木偶戲

又吸收了西方的時尚元素,閩南“紅磚起” 樓閣宮舍與歐式建築交錯分佈、互為映襯,西洋客棧、古典酒吧比比皆是,詮釋著什麼叫做“中西合璧”。

五店市 這紅磚古厝的閩南民居群 衍生出晉江城區

五店市 這紅磚古厝的閩南民居群 衍生出晉江城區

而且在五店市,我們經常可以看到各種非遺展示、宗族祭祀活動、民間信仰活動等。這些建築空間和環境,正是最適合它們的存留場所。無論什麼樣的建築,它都是一段故事,這一幢幢建築串起了延續數百年的精彩大戲。它們存在於時光的記憶裡,從往昔款款走來,矗立在這裡。彰顯著僑鄉晉江這座城市的文脈。

五店市 這紅磚古厝的閩南民居群 衍生出晉江城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