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笔力做底,国画只是张皮?

江粤军 /文 (艺术观察 )

笔墨者,传统中国画之精魂。

近代大画家黄宾虹曾对笔墨做了精准的解读,

归纳出了“五笔七墨”说。

可以说,

笔是骨,

墨是肉,

缺了这两者,

国画就难以立起来。

但到了今天,

很多国画家在笔力方面颇有欠缺,

创作时往往不敢露笔,

多以反复涂染等借鉴西画的手法来表现对象。

那么,

对于当代中国画而言,

“笔”究竟还重不重要?

没有笔力做底,

国画的继承和发展还有没有“奔头”?

就此,

画家和理论家们展开了深入的探讨。

没有笔力做底,国画只是张皮?

艺术评论家梁江:

笔墨未经锤炼 画面破绽百出

在当下的中国画坛上,

很多画家传统功力不行、笔墨功夫不到家、文化修养不到位,

造成下笔很软弱,

线条浮在纸面上。

导致这一问题的原因在于人们对“笔墨”普遍存在着误读,

从而影响了画家的艺术追求,

影响了观众的艺术判断,

甚至连国画艺术的评判标准都被解构掉。

没有笔力做底,国画只是张皮?

那么,何谓“笔墨”呢?

广义的笔墨是对整个中国绘画技法的通称,

狭义的笔墨指的是笔和墨的具体运用。

笔方面,

前人总结出了勾、勒、皴、擦、点等技法,

墨方面,

则归纳出了烘、染、破、泼、积等技法。

但除了广义、狭义的笔墨说之外,

其实笔墨还应该有一个文化上的解读。

唐代大理论家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就提到,

南齐谢赫已提出了中国画要“骨法用笔”,

画作的骨是要用笔去体现的。

张彦远还说到“运墨而五色具”,

可见唐人对墨也有很明确的认知了。

所以,

在中国文化里面,

笔是立形质的,

墨是分阴阳的,

这关乎中国的传统美学、古典哲学。

如果我们轻易地否定它,

或者做很肤浅的解读,

就可能丢失掉传统文化的内核。

因此,

无论从哪个角度讲,

如果对中国文化葆有敬畏之心的话,

国画家们都应该好好地去研读笔墨,

努力补补课。

没有笔力做底,国画只是张皮?

几年前,

吴冠中先生曾说过“笔墨等于零”,

引起了美术界的争论。

其实,

他所指的是脱离了画面需要的笔墨,

而参与争论的很多人将这一前提给割舍掉了,

单纯来谈“笔墨等于零”,

有人因此而批评吴冠中,

有人又因此认为笔墨在今天完全不重要了,

这都是歪曲了吴老的原意。

在很多学术会议上,

我和其他研究者都直率甚至尖锐地指出:

中国当代绘画缺乏书写性,

写意创作被边缘化了;

制作性强的作品大行其道,

尤其是大幅工笔作品大量出现,

在国家级美展中成为压倒性优势,

这是很令人忧虑的。

笔墨是艺术家发展的根基,

否则,

缺乏积累、传承,就谈不上光大中国画了。

好画,

好的笔墨语言,

是可以反复品味的,

有一种余音绕梁的魅力。

这必须通过经年累月的锤炼而得,

不可能一蹴而就,

但在今天这个时代,

太多人急功近利,

赶着出效果,

所画的东西,

乍一看还过得去,

细细品读则破绽百出。

其实,

对这样的东西,

艺术家心知肚明。

观众在水平、经验还不足的时候,

可能看不出来,

随着修养的提高,

大家慢慢会看懂的,

这些肤浅、浮华的东西,

终将被历史淘汰,

能传承久远的必定是那些笔墨精到、入木三分的作品。

国画家庄小尖:

线条直追古人 要靠书法功底

陆俨少说过

画家“十分功夫”须得“四分读书,

三分写字,

三分画画”

读书是将画家的作品气象提升为文人画,

具有改变格局的意义;

而写字更具体,

笔到哪个程度,

画作的线条、骨力就能到哪个程度。

有了笔,

哪怕只是画一棵树,

也会很有看头。

没有笔,

画作就只是具有形和色的壳,

严重一点说,

像一具尸体,

有发肤却没有气息。

若论造型、色彩,

国画终究比不过西画。

没有笔力做底,国画只是张皮?

国画中的韵是先天的,

犹如声乐中的音质,

笔是后天的,

靠功力靠练习得来。

有评论家说我画作中的每根线条是可以直通秦汉的,

这得自于我从不间断的书法练习。

如果画家常临帖,

那他的线条就比较秀美;

如果画家多写碑,

那他的线条就比较拙厚;

如果画家爱临金文,

那他的线条就比较有神韵。

而且,

画家通过对书法的深入研究和习练,

可以借其“穿越”回那个朝代,

理解当时的艺术精神。

没有笔力做底,国画只是张皮?

我们都知道,

古人的画作,

现存下来最早的是仿晋人顾恺之的作品,

他的《女史箴图》、《洛神赋图》、《列女仁智图》均为唐宋摹本。

而古人的字,

我们通过甲骨文、金文、石刻、陶片等,

可以直追历朝历代的书法真迹。

如果勤于书法练习,

对古人的精神也就能理解得更深更远更透。

因此,

一个画家只要拉出一条线来,

这条线是唐的、晋的、汉的?

是碑的、帖的?

懂行的人一眼就能看出来,

就知道你的学问到哪里。

从小的方面讲,

书法功底让画的线条有质量,

从大的方面看,

书法功底让画作有了气象,

字的修炼到了秦汉,

那你的画自然会被带到秦汉。

没有笔力做底,国画只是张皮?

当下,

很多人觉得这种说法玄之又玄,

主要原因在于大多数人的修养还不够。

很多画家的作品既没笔也没墨:

本来墨分五色,

到了一些画家手里,

墨只剩下焦黑一片;

字不过关,

或者只停留在帖的阶段,

拉出来的线就软弱无骨、看不出内涵,

画作也就无法立起来。

画画要画得进去,

看画也要看得进去,

而画面的笔力线条就是入的通道,

像八大山人的作品,

你看进去了,

就会惊为天作。

很多人临摹我的画,

总临不好,

就是因为看着很有内容,

但临摹者笔墨不到家,

一下笔发现什么都没有。

没有笔力做底,国画只是张皮?

当然,

国画的式微是时代所趋,

属于没有办法的事,

以前我们的国画教育是老师带徒弟,

唐诗宋词背进肚子里,

临摹碑帖直追古人,

后来美术教育整个引进前苏联和西方模式,

要的只是造型,

这样就把中国画的根基给毁了。

最近,

中国美院的一批老教授要求学生按照老祖宗的方法去学国画,

读书、写字,

进行通才教育,

我以为这非常好。

只有打好了根基,

在真正创作的时候,

画家才能自由地寻找到气的出口,

而不必再考虑技术层面的问题。

国画家石齐:

不必强调笔墨说 应该讲究点线面

现在很多人想革新中国画,

有的直接就把笔墨放弃掉了。

其实,

丢了笔墨,

虽然仍旧是艺术品,

但肯定不是中国画,

对中国画的继承发展没有什么意义。

而完全循规蹈矩按着笔墨技法的老传统走,

又太旧,

不适应时代的需要。

因此,

对当代中国画而言,

笔墨一定要跟传统大不相同。

先说笔吧。

中国画的笔性,

主要体现在线上,

两千年来,

中国画一直用线来表现对象,

为绘画艺术立下了大功。

西画则是在面上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如果中国画放弃线,

那就是放弃最大的优势,

很不可取。

中国画的线也还没发展到极致,

仍然有很大的探索空间。

十八描在今天已经不够用了,

我以为,

每一位国画家都应该创造出自己独有的“线”,

像潘天寿就用指头创造了独特的线。

用竹签来画线,

可以,

用色料来勾线,

也可以。

只要有线,

作品就能体现出骨力。

用线也不必讲求书法功底,

一讲书法,

就把画家的发挥空间给限制住了。

线越多,

方法越多,

说明中国画在元素上就拓展了。

在面上,

传统中国画以墨为主,

现在的中国画则应该以色彩为主。

单纯用墨,

一望黑乎乎一片,

跟现代空间很不协调,

年轻人也不喜欢,

所以不能再由墨来一统天下了。

要体现当代中国画的创新性,

在色彩上就要有大突破。

点方面,

可以拓荒的就更多了。

中国古人中,

只有米芾用点来作画,

西方则只有一个修拉爱用点。

点是一片广阔的处女地。

不管国画还是西画,

无论抽象、印象还是具象,

其实绘画都逃脱不了点、线、面这三种技法。

所以,

当代中国画不必再说笔墨,

直接讲点线面就可以了,

三者搭配好了,

就是好的作品。

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院长张彦:

笔墨当随时代 吸收可更宽泛

对于大多数国画家而言,

都在实践中做着不同方向的探索和融合,

这其实是一个很好的创作时代。

我们可以想想大唐的气度,

当时西域文化蜂拥而来,

无论服装、饮食、乐器还是绘画,

种种异域风情涌向了洛阳,

唐人来者不拒,

融合进去,

仍然是汉文化的一部分,

从而在绘画、音乐等艺术中焕发出一种瑰丽大气的时代气息。

由是观之,

对当代国画的笔墨过于忧虑,

大可不必。

广东画院专业画家黄国武:

突破古人很重要 探索必然要冒险

当下国画作品基本呈现出新的创作面貌,

但与传统比较,

确实在笔力方面有差距。

然而,

时代已大不相同,

在笔墨上我们是否还应该拿古人的标准来要求今天的国画家?

回顾历史,

中国画的笔墨一直就在向前推进,

从唐宋元明清一路发展过来,

不断总结,

不断集大成。

既然有探索,

肯定就是有差别。

今天也是同理,

我们在笔墨上不可能跟古人面目相同。

很多热爱传统的人或许会摇着头说:

这样的笔墨不对头。

其实,

想想看,

当今这个时代,

或者说近十年来,

社会的发展速度超越了过去几千年,

我们的艺术所面对的一切,

比古人丰富多了。

因此,

今天的国画要继续存在下去,

就必定要突破古人的规定性。

而要推进就必然要冒险,

每个人都可以寻找自己的方法,

这正是今天的国画艺术魅力所在。

就像我自己,

早年经历“85”新潮的激荡,

着力于向西方学习,

在笔方面考虑会少一些,

墨方面的探索会多一点,

而随着年龄的增长,

我对传统的东西越发感兴趣,

所以在笔和墨上,

更加重视齐头并进。

这当中自然有我自己的理解、判断与选择,

跟前人、后辈都不同。

笔者始终认为,

当代国画家在创作上首先要做到让自己满意,

这才是最靠谱的

将来自然会大浪淘沙留下来一些历史认可的作品,

那就不是个人所能决定得了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