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春雄新營銷」沒有共識,我們卻在期待

◎ 文劉春雄

「劉春雄新營銷」沒有共識,我們卻在期待


01

只要是做實務的人,一定對一個詞感受至深:節奏。

踏不上節奏,踩不到點上,就亂了套。所以,節奏不能亂。

互聯網商業世界,節奏與傳統完全不同。越是老炮越難以踏上新節奏。

新概念、新玩法、新平臺、新紅利,快速迭代,快速覆蓋。老炮們習慣看懂了再玩,結果剛看懂,就成了別人“玩剩的”。

變化的節奏太快,根本輪不上你看懂。

小趨勢、非共識、分眾,這是改變商業節奏的三個關鍵詞,老炮們很不適應。

老炮們的節奏是:看清趨勢,尋求共識,迎合大多數。

小趨勢和非共識,是羅振宇覆盤羅輯思維時提出的兩個概念。我一向對羅胖不那麼感冒,但這兩個詞挺有共鳴,有點“點睛”的意思;分眾,則是我與方剛老師一直探討的營銷話題。

用三個詞描述這個時代還真形象。因為自2013年開始,我們就生活在一個找不到大趨勢,無法形成共識,把脈不到大眾需求的時代。

這樣一個時代,我們最容易犯的錯誤可能就是:找不到大趨勢,我們卻在尋找;沒有共識,我們卻在期待;沒有大眾,我們卻在回味。

02

小趨勢

「劉春雄新營銷」沒有共識,我們卻在期待


羅胖經常提出一些新概念,而且擅長把小事說大,把概念拔高。這是他忽悠的本事,也是我詬病他的原因。但是,也不可否認,在幾乎每個階段,羅輯思維都抓住了小趨勢的紅利,那怕這個紅利只有一兩年。

互聯網時代有沒有大趨勢,肯定有,但沒有共識。反倒是一波一波的小趨勢非常明顯。小趨勢來了,一定有短期紅利。

大趨勢是持久的,即使沒趕上第一波,也有足夠的追趕時間。所以,不怕慢,就怕錯。長期以來形成的抓大趨勢的邏輯是:一定要等趨勢清晰了再抓。即使沒趕第一波,也可用加倍的資源投入,彌補等待的損失。

小趨勢呢?等到看清了,小趨勢已經結束。所以,面對小趨勢的邏輯變成了:寧可抓錯,不可錯過。抓小趨勢,而多的不是資源投入,而是願意去做。

在很多人概念中,江小白是靠表達瓶“語錄”、“段子”起家的。其實,早期江小白是玩微博的,後來玩公眾號,再後來玩社群、嘻哈和抖音,現在又在玩動漫。創業六七年時間,幾乎一年玩一樣。互聯網傳播的每個小趨勢,江小白都沒拉下。當山寨模仿江小白時,江小白又在玩新玩意了。

正像羅胖所言,所有媒體的解讀,都落後一年以上。按照梁寧的整理,自2012年創立以來,羅輯思維定位的變遷是:自媒體(2012)→互聯網社群(2013)→社群電商(2014)→認知中心(2015)→知識付費服務商(2016、2017)。每一年的變遷,都是試錯的結果。

面對小趨勢,首先要足夠敏銳,嗅覺靈敏,快速感知;其次,“試錯”成為企業內部的一項功能。先試錯,再試對。試錯是試驗,試對是推廣。錯了,放棄,重新試;對了,模式化,迅速推進。

面對小趨勢,並不意味著隨波逐流。在統一、江小白,我聽得很多的一句話是:騎上馬,等風來。騎上馬,這是提前佈局。風口來了,順風而起。即使面對小趨勢,江小白的陶石泉也在說,成長和成功是設計出來的,江小白成長的每一步,都提前想到了。

大趨勢,或許就是一個一個小趨勢的集合。這是規律,還是例外?在每一個新文明(第一次工業革命、第二次工業革命)的開端,都會出現如此的現象。首先,新時代的技術創新,短期內無法預期;其次,新技術發明速度很快,快速覆蓋。直到一個文明時代的主要技術形成時,大趨勢才變得可以預期。

03

非共識

「劉春雄新營銷」沒有共識,我們卻在期待


最大的共識是沒有共識。非共識將成為常態,只不過我們還不適應。

互聯網創業企業的AB股架構,與傳統的法人治理結構反其道而行之。傳統的法人治理結構是“多數決”,多數股權說了算,共識是決策的基礎。

AB股架構賦以創始人股權數倍的投票權,實際上給予創始人一定的“決策獨裁權”。因為在互聯網領域,“共識”可能意味著“晚了”、“完了”。塵埃落定才有共識,決策過程無共識。團隊很重要,但創始人的直覺、膽識更重要。當然,這是一把雙刃劍,“大失”和“大得”可能都源於此。

從淘寶開始,中國社會對互聯網企業就沒有共識。阿里是在罵聲中做大的,做大了還在捱罵;京東是在質疑聲中做大的。喜茶、瑞幸咖啡,一直充滿爭議。有人說瑞幸的毛利為負,不符合邏輯,但擋不住瑞幸快速發展。滴滴、美團、摩拜,已經寡頭了,仍然爭議不斷。馬雲提出新零售,主流專家立即質疑。

非共識不僅表現在創業,也表現在消費者、評論家身上。像拼多多這類互聯網企業,一方面受到市場追捧,另一方面又受到主流抨擊。大的互聯網平臺幾乎是在主流不看好的情況下崛起的。

非共識,還表現在商業邏輯的多元。成功的商業一定是邏輯自洽。商業邏輯不能相互檢驗,即用一種成功的商業邏輯檢驗另一種商業邏輯。但是,幾乎每一個創新的商業邏輯出現,評論界都會用傳統商業邏輯檢視一遍,而且這部分人還比較多。

非共識,還因為“終局”不可預料。中國是工業文明的追趕型國家,每個行業的終局狀態,西方已經演繹過一遍。走在“無人區”的新平臺,可能看不到終局。比如美團最早是“團購”,但“團購”全軍覆沒時,沒想到美團卻在“外賣”上走通了。

快消B2B在2018年陷入困境,但沒想到“社區電商”等在前面,而社區電商所需要的供應鏈、倉配能力和門店黏性恰恰就是B2B的優勢。

甚至有人視“共識”為這個時代決策的災難。越是有共識的事,越不能幹。

我和方剛老師把營銷人分為四類:傳統線下(深度分銷)、傳統線上(電商)、新營銷(+互聯網)、新零售(互聯網+)。這四類似乎隔著一堵牆,相互無交流,都有自己的商業邏輯,相互不理解,方法不互通,怎麼形成共識。

沒有共識怎麼辦?尋找共識,還是在沒有共識的情況去試錯?不是等待時間形成共識,而是在試錯、迭代過程中內部形成共識,在商業攻城略地中尋求外部共識。

04

分眾

「劉春雄新營銷」沒有共識,我們卻在期待


營銷界仍然在期待“大眾共識”,期待排浪式消費時代重現。

去年統一提出“10億大單品”的說法,最近一篇文章說“10億單品,一品難求”。中國已經進入了小眾、分眾時代。

什麼是分眾?方剛老師說是“分化的大眾”。我覺得“分裂的大眾”更貼切。

我之蜜糖,你之砒霜。你的偏好,恰恰是我的排斥的。白酒消費,一極是口感如茅臺般豐富,所以現在很多酒廠都在出品“複合香”,一口三香,一口四香,讓老酒友享受;另一極是走極簡風格,如江小白,簡單、乾淨、純粹,讓新酒友接受。江小白創始人陶石泉是湖南人,之所以到重慶創業,就是因為重慶的小曲清香白酒符合“簡單、純粹”的特點。香型豐富與簡單,這是白酒的兩級,但是,兩級有排斥傾向,互不服氣。

江小白拿到全國化半張門票,70%的終端有貨。全國白酒做到這個規模的不多吧,但是,在主流白酒圈仍然罵聲一片。而江小白的消費者就那麼不管不顧,該喝就喝。我經常到江小白的公眾號留言去看,發現確實有少粉絲感受很好。這就是典型的“分裂的大眾”。

即便是茅臺,在主流白酒圈,會不會喝都不敢說不好喝。但是,我恰恰見到一些90後不買賬,否定的大有人在。

長期以來的大眾消費養成很多人一種習慣:我不接受的,一定沒市場。在大眾消費時代,確實如此。

小眾和分眾市場時代,消費不“以已度人”一定是基本思維。不尋求多數共識,尋找少數人的偏愛。成為少數人的第一選擇,比成為多數人的第二、第三選擇更重要。

小眾與分眾,這是進入中產社會後需求分化的必然。某種程度上講,中產社會的需求,主體是精神需求,是滿足社會價值觀的需求。日本、中國臺灣已經有過先例。

不同的是,社群的出現讓消費者圈層化了。傳統的線下雖有強關係,畢竟交互頻率低。社群在虛擬空間的強交互能力,讓小眾和分眾的消費價值觀在圈層強化了。

然而,從大眾走向分眾和小眾的過度期,我已經與眾不同,但還沒有在心理上準備好“別人與我不同”。於是,本來是互不影響的“分化的大眾”,變成了“分裂的大眾”。

小程序的商業普及,成為小眾和分眾這類低密度消費需求的推送通道。社群強交互,小程序強推送,將會助推小眾和分眾市場。

賽尚品牌創意機構(簡稱賽尚)成立於中國品牌快速崛起的2007年。公司成立以來一直致力於中國的品牌崛起,特別專注於食品領域的品牌創意、設計、策劃。近年來成功服務消時樂,從品牌命名策劃、創意設計傳播等助力消時樂一年實現0-3億快速增長,被中國食品成長之星授予“年度傑出營銷案例”獎。賽尚也一躍成為全國知名品牌創意、策劃機構。

賽尚品牌創意機構不同於傳統智業公司和單純的品牌設計公司。賽尚以用戶需求為導向,從消費洞察、場景創建、品牌創意(基於逆向創意,轉化公共認知為品牌認知) 、品牌命名(可註冊、可傳播) 、品牌設計(堅持原創:品牌形象識別系統、包裝設計、瓶型設計、空間設計、互聯網傳播設計) 、互動傳播(基於互聯網的傳播、互動、UGC等的設計、策劃內容生產、傳播造勢為品牌賦能) 、場景化落地(產品如何連接消費者,實現無人化推廣) 、精準招商、新營銷導入(打造樣板市場,終端快速爆量、實現規模化複製) 、戰略產品孵化(助力有思想企業家、有潛力品牌、產品早日躍升一線) 。

賽尚服務客戶均為一線和快速增長準一線品牌。賽尚品牌創意機構成立十年來,服務消時樂、統一企業、中沃實業、樂天、福森源、北大荒集團、完達山等,取得了客戶的高度認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