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藝上財源滾滾


石藝上財源滾滾

黃河石藝部陳巨政老師利用黃河石上天然形成的疙瘩形狀和不規則突起,在此基礎上以創意的筆繪,進行了藝術加工創造,把寓意招財納福,財源廣進的古錢幣作為繪畫目標呈現在石頭之上。貝幣、鏟幣、刀幣、金匱直萬,不同歷史時期的古錢幣,在這裡匯聚,這是一方難得的“聚財石”。

石藝上財源滾滾

貝幣:先秦時期以海貝充當的原始貨幣。早在夏代末年,貝可能已經成為交換媒介。因為具有大小適中、攜帶方便、易於計數等特點,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商品社會的形成,天然貝就逐漸充當商品交換的一般等價物。貝幣以"朋"為計量單位,五貝為一串,兩串為一朋。

石藝上財源滾滾

鏟幣:亦稱布幣,商周時期的青銅鑄幣。鑄行於黃河中游農業發達的周、晉(韓、趙、魏)、紀、鄭、宋等地,燕、楚二國亦有鑄行。鏟幣可分原始布、空首布、平首布三種類型。

石藝上財源滾滾

刀幣:是春秋戰國時期的青銅鑄幣之一。其形由春秋時期的農具、手工工具和日常用具--刀演變而成。種類不一,按其文字或形狀,有齊刀、即墨刀、安陽刀、潭邦刀、針首刀、炎首刀、明刀、平首刀、直刀等。主要流通於春秋戰國時期的齊、燕、趙等國。

石藝上財源滾滾

國寶金匱直萬:新朝王莽時期所鑄錢幣,字體優美、鑄工精良、造型別致,如大泉五十、一刀平五千等都是珍品;其中有一款神秘的錢幣,造型奇特,上呈方孔圓形,書“國寶金匱”四字,下呈長條方形,書“直萬”二字,被古錢幣投資收藏者稱“國寶金匱直萬”,價值無可估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