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寬:一場跨越千年的神預測

范寬:一場跨越千年的神預測

老叫獸:繪畫是一種神秘的力量。

小石君:據說具有預言性。

《雪景寒林圖》出自北宋范寬的筆下。

范寬,字中立,

也有人說“範中立”是原名,

因為他性格寬厚,

不拘成禮,

被人起了個外號叫“寬”,

他遂以范寬自名。

據《宣和畫譜》記載,

他“風儀峭古,進止疏野,性嗜酒,落魄不拘世故”,

是個性落拓的求道者。

不管是叫做“中立”還是“寬”,

都可以看出他做人非常厚道老實。

那麼范寬究竟有多“寬”呢?

據說在一開始,

范寬是努力學習臨摹前輩畫家的畫風,

比如荊浩、關仝(tóng) 和大哥李成。

久而久之,

其臨摹的技術相當高超。

有一次,

他臨了一幅荊浩的山水畫送給了寺廟。

寺僧人看到後十分喜歡,

便裱成了畫軸,

掛在丹徒僧房。

多年後,

米芾也看到了這幅山水畫軸,

連忙問僧人:

“這幅荊浩的真跡是怎麼弄到的?”

僧人哈哈笑道:

“米大師,這是范寬臨摹的。”

米芾不信,

他走近畫幅,

仔細鑑別,

終於在瀑布空白處發現“華原范寬”四個小字的隱款,

方才確信是范寬的臨摹。

老叫獸:放棄一時的俗世名利。

小石君:才能真正收穫千古之名。

即使畫技到達了這種地步,

范寬依然沒有放棄追求,

他還想超越前輩,

更上一層樓。

學人不如學自然,

於是范寬開始天天去外面寫生看山。

一邊看山,

一邊用心感受、總結,

范寬技藝飛增。

後來他乾脆搬家到山中居住,

在山林之間危坐終日,

早晚觀察,

對景造意,

終於有所大悟。

習得絕技的范寬逐漸捨棄舊習,

自成一家,

“雲煙慘淡、風月陰霽、難狀之景”,

紛紛出於筆下,

他的畫作開始“理通神會,奇能絕世”。

北宋《宣和畫譜》:

“故天下皆稱寬善與山傳神。”

范寬晚年一直卜居終南山、華山之中,

置身自然,

盡得畫意,

成為一代大師,

其畫風對後世影響極大。

自宋朝開始,

他的畫就是畫家們的標準教科書。

最開始是南宋的李唐跟著范寬學,

其後馬遠、夏圭等人又學習李唐,

使得整個南宋的山水畫幾乎全出自范寬一系。

後人將范寬與李成、董源二人合稱“宋三家”,

而此後中國的“元四家”、“明四家”、清朝的“金陵畫派”和現代的黃賓虹等大師,

都受到范寬畫風的影響。

宋人論他的作品,

是氣魄雄偉,

境界浩莽,

善於畫雲中山頂,

使人感覺深沉,穩重。

他所畫的崇山峻嶺,

以頂天立地的章法突出雄偉壯觀的氣勢,

山麓畫以叢生的密林,

一派關陝地區“山巒渾厚,勢狀雄強”的特色,

確確實實的“得山之骨”,

“與山傳神”。

米芾在其《畫史》中說:

“范寬山水,顯顯如恆岱”。

元朝趙孟頫稱讚范寬的畫“真古今絕筆也”,

明朝董其昌評價范寬“宋畫第一”。

2004年,美國《生活》雜誌評選“第二千年百大人物”,

選出近千年對全人類有著巨大影響的一百位著名人物。

中國僅有六人入選,

有鄭和、忽必烈、毛澤東、朱熹、曹雪芹,

而范寬是其中唯一一個畫家。

老叫獸:乾隆又雙叒叕走眼了。

小石君:一見難忘

范寬的代表作是《溪山行旅圖》,

被譽為中國山水畫裡最高的一座山,

也是臺北故宮的天字號重寶。

現代水墨大家劉國松在觀看此畫後感動得流下淚來。

范寬在這幅畫裡為了體現山的雄偉、渾厚,

可以說是用盡了各種招式,

具體說來有如下幾種:

招式一 · 大

溪山行旅有兩米高,而中間這座大山佔據了一大半的空間,非常直觀的感受到“大山壓頂”。

招式二 · 比

畫中人物非常小,房屋也畫的小,不仔細看都找不到,對比之下山就顯得非常宏偉。

招式三 · 隱

不畫山腳,顯得這座山好像是從雲里長出來的一樣。

招式四 · 質

范寬獨創了一招畫質感的方法(雨點皴),

大概就是用小筆點點點,有的點濃,有的淡,有的大,有的小,模擬出了土質又乾又硬的感覺,離遠了看,產生了一種雄渾厚重的效果。

願意耐心這樣點,也說明範寬真是個老實人。

招式五 · 遠景當成中景

山腳本該是遠景,顏色應淡,但是范寬卻把山色畫的很濃重,看上去像是在“中景”的位置,給人以壓迫感。

《溪山行旅圖》這幅畫,

無論構圖、筆法、細節描繪,

還是雄渾幽遠的意境,

都是山水畫中的典範之作。

然而自古以來,

對於神作的盜版那是防不勝防,

造假的《溪山行旅圖》也層出不窮。

由於在畫中一直沒有發現畫家的落款,

人們只能依據史料記載來推測畫的真偽。

今天,

根據畫上的印記,

“御書之寶”方璽的印文和印色,

就具有明顯的宋代特點,

說明此畫曾經被收藏於北宋的皇宮。

隨著金兵南下,

北宋滅亡,

皇宮裡的大量珍寶繪畫開始流散於民間,

其中也包括范寬的《溪山行旅圖》。

後來,

著名山水畫愛好者乾隆大大,

曾在判定兩幅溪山行旅圖時,

將贗品定為了真跡,

還喜滋滋的在贗品上面題詩一首。

最後明白過來時,

乾隆的臉都綠了。

而民國期間,

愛畫的老蔣自然也沒放過如此佳品。

這幅畫還有一個很有意思的細節,

就是在山腳下這邊樹林裡,

范寬偷偷寫下了自己的名字。

這個簽名直到1958年8月5日才被臺北故宮博物院副院長李霖燦發現,

他採用了網格法,

把畫面分成若干個小格,

一個一個看,

發現了范寬的簽名。

范寬採用這樣的手法,

也許是想讓名字代替自己,

融入到這片山水之中吧。

而范寬的《雪景寒林圖》則一直有爭議。

畫中名款“臣范寬制”四字,

同樣隱於前景樹斡中,

但因年代久遠,

字跡漫漶不易辨認,

於是關於此圖是否為范寬之作,

近年在繪畫史家間尚有不同看法。

但它作為宋畫中范寬畫派的重要作品,

是大家公認的。

此圖歷來受到廣泛重視,

清代收藏家安岐稱其為“華原生平傑作”。

據其收傳印記,

可知它和《溪山行旅圖》一樣,

也輾轉歷經了多朝的皇室收藏。

明末清初,

富甲一方的大鹽商安儀周花巨資從收藏家梁清標手中購買了《雪景寒林圖》。

他死後,

安家漸漸家道中落,

子孫便把這幅《雪景寒林圖》賣給了當時的直隸總督。

為了討乾隆皇帝的歡心,

直隸總督又把這幅名畫轉獻給了乾隆皇帝。

1860年英法聯軍掠圓明園時,

此畫被外國士兵拿到書肆出賣,

為通州的收藏大家張翼所得。

他以重金購得後,

立即帶回天津秘藏,

成為傳世之寶,

向不示人,

據說連其至親好友也未能得以一觀。

1981年,

張翼的兒子張叔誠將這件傳家之寶——《雪景寒林圖》連同其他450多件名貴文物捐獻給了天津藝博。

天津博物館得此重寶,

立刻開展,

《雪景寒林圖》終於為世人所見,

也因此引發出了開頭的那幅畫。

一副畫作,

承載了多少民族和歷史,

前後種種,

更是讓人唏噓不已。

范寬,本名中正,字中立(又作仲立),生於五代末,北宋著名畫家,陝西華原(今陝西銅川耀州區)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