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風流韻》:天台僅存的第一大古石拱橋到底在哪裡?

《浙風流韻》:天台僅存的第一大古石拱橋到底在哪裡?

聯可載道,聯以育人。今年是紀念改革開放40週年,今日頭條·浙江聯合浙江省檔案局(館)、浙江省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聯合推出《浙風流韻》欄目,用一個個檔案故事展示浙江古村落楹聯,為當下喚醒鄉村振興內在動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發揮出積極的作用。

第二十八聯:秩享二千石 棄爵隱居 忠義昭然持兩浙;慶延八百祀 光前昌後 聲名赫矣冠三臺

《浙風流韻》:天台僅存的第一大古石拱橋到底在哪裡?

楹聯釋義:此楹聯記載著奚氏家族的祖德勳績、價值操守以及遷徙過程,時刻訓勉子孫不忘歷史、不忘所自、不忘初心、不忘操守。

靈溪村位於天台縣城東南 15公里處,由靈一、靈風、聯合、靈東四個行政村組成。環村皆山,氣秀而野,四顧層巒疊翠,如列屏障,漫山竹樹,窈窕清深。兩條山溪環村而過,在村口的靈水橋下匯合,一路向西而去, “東接丹丘,西通霞嶠”,溪流兩岸,重岡復嶺, “沿溪步澗,水聲泠泠,雲木杳靄”,與天台其他勝景相比, “此最為幽勝而絕出”。東晉孫綽出守章安,作《遊天台山賦》,有“過靈溪而一濯,疏煩想於心胸”之句。孫興公文名重天下, “而靈溪之山水若增而勝也,人皆斐然尚之”,如後來者李白、陸龜蒙等都留有佳句,所謂“靈溪恣沿越,華頂殊超忽”,或曰“應緣南國盡南宗,欲訪靈溪路暗通”,於是靈溪之勝概便也播揚遠近。舊時溪邊設有驛館,稱“靈溪館”,是浙東唐詩之路的重要驛站,顧況、許渾、鄭巢等都留有詩作。

村以溪名,自唐天祐年間建村,已有一千多年曆史,村中至今仍保留著不同時期的各式建築。據不完全統計,全村共有古民居、古橋、古祠堂、古廟宇、古書院、古井等歷史建築 300餘處。其中,龍山書院始建於隋朝,靈濟橋建於唐鹹通十三年(872),靈水橋建於北宋淳化三年(992),為天台僅存的第一大古石拱橋。古民居之中,以東井堂、旭升樓、餘慶樓和景聚樓,最為有名,也最具規模和歷史。村裡還保存有清朝的文昌閣、武書院和民國時期的當鋪,以及騎馬射箭用的馬道坦,等等。

《浙風流韻》:天台僅存的第一大古石拱橋到底在哪裡?

靈溪村古民居

全村現有居民 1300多戶,4000餘人,大多姓奚,聚族而居,累世人才輩出,冠裳莪莪,素有“臺東巨族”之稱。奚氏祠堂中有一副對聯“秩享二千石,棄爵隱居,忠義昭然持兩浙;慶延八百祀,光前昌後,聲名赫矣冠三臺”,記載著這個家族的祖德勳績、價值操守以及遷徙過程,時刻訓勉子孫不忘歷史、不忘所自、不忘初心、不忘操守。

據嘉定《赤城志》及奚氏宗譜記載,唐鹹通五年(864),奚敬章出任台州刺史。奚敬章是安徽寧國府太平縣千秋裡(今屬黃山區)人,字以重,號漢雲,鹹通四年進士,初任朝議郎,是唐懿宗李漼的內臣。李漼是唐朝倒數第四個皇帝, “器度沉厚,形貌瑰瑋”,對音律極有天賦,但是沉湎酒色、遊宴無度,對玩樂的興致遠遠高出了國家政事,對上朝的熱情明顯不如酒樂歌舞。在他的影響下,整個官場也都瀰漫著窮奢極欲、醉生夢死的風氣。晚唐著名詩人韋莊詩中有“鹹通時代物情奢”的說法,他所詠“瑤池宴罷歸來醉,笑說君王在月宮”,正是對這一世態最好的描繪。

《浙風流韻》:天台僅存的第一大古石拱橋到底在哪裡?

奚氏祖上像

奚敬章憂心忡忡,不願與世浮沉,也對尸位素餐的日子心生厭倦。當時台州遠處浙東,遠離政治中心,屬“蠻荒”之地。當地百姓不但苦於地方各級官吏的層層盤剝,還遭遇連年不斷的各種自然災害,民生凋敝,生存艱難。於是鋌而走險,紛紛揭竿而起,如 762年袁晁起義,798年明州守將粟鍠殺刺史以反等。唐懿宗即位不久,大中元年(859)十二月,裘甫在象山起義。這場起義之初,人數雖然不多,但一路摧枯拉朽,勢如破竹。次年攻下剡縣,又在剡中三溪大敗唐軍, “三將皆死,官軍幾盡”,起義軍迅速發展到 3萬人,建立了以剡縣為中心的農民政權。接著,起義軍連續攻下上虞、餘姚、慈溪、奉化、寧海等縣,又分兵攻打衢州、婺州(金華)、唐興(天台縣)等地。唐王朝對裘甫起義軍的迅猛發展極為驚慌,急忙派安南都戶王式擔任浙東觀察使。王一方面調集各路大軍,一方面將流放在江淮的回鶻人和吐蕃人編成騎兵,並以本地數千名地主武裝為先導,兵分兩路,向起義軍進行瘋狂反撲。起義軍多次迎戰,最後都失敗了。六月,裘甫和劉睢等起義軍首領在突圍中被俘,就義於長安。裘甫領導的農民起義軍堅持戰鬥七個月,沉重地打擊了唐王朝在浙東的統治。

顯然,唐懿宗對臺州這片“邊海之地”是心有餘悸的。起義平定不久,唐懿宗就派遣內要大臣奚敬章鎮撫臺州,兼理軍政,大抵是來收拾亂局的。在任上,他克己奉公,勤勞體恤,收拾裘甫起義之後的地方亂局,安撫民心,緩解軍民對立的緊張關係, “兵民上下鹹賴以安”,地方政局很快得以穩定,生產逐漸恢復。不久,唐懿宗下詔書一道: “海州上通吳越,下接甌閩,邊防經略,嗚呼艱哉!爾置制使、刺史奚敬章秉鞭作牧,甘雨隨車,蜃霧不生,鯨波永晏。”(海州是台州的舊稱)這一道聖諭,顯然是對奚敬章治績的高度肯定。

《浙風流韻》:天台僅存的第一大古石拱橋到底在哪裡?

古村小巷

唐制,刺史的任期一般為三年或四年, “三載考績,著在格言” “今之在任,四考即遷”。這一制度到晚唐就很少被遵行,“在任者一二年,少者三五月,遽即遷除”。鹹通七年(866)底,奚敬章任滿,董賡繼任,是否調任他處,或者仍留守台州,專理軍務,已然不可確考。乾寧二年(895),奚敬章卒於官署, “郡野皆痛悼流涕”,葬於“臺之翠微寺側”。這一年,董昌在越州自立為帝,建立大越羅平國,改元順天,並任命錢鏐為兩浙都指揮使。錢鏐勸止不聽,率三千兵馬前往越州,親自面見董昌,再次勸說。董昌只得向朝廷請罪。同年五月,唐昭宗削除董昌官爵,又封錢鏐為浙江東道招討使、彭城郡王,令其討伐董昌。乾寧三年(896),董昌兵敗,在押解杭州途中自殺。乾寧四年,錢鏐前往越州,正式接受鎮東軍節度使的任命,而後返回杭州,以越州為東府。從此,錢鏐基本控制了兩浙,形成割據勢力。同年九月,唐昭宗任命奚承芳為台州刺史,主要是念及他父親奚敬章“政治循良”以及對浙東邊海之地的鎮撫之功,方才“恩優世襲”的。當然,也不排除是錢鏐之意。十一月,錢鏐攻陷台州,奚承芳走馬上任。他恪遵父轍, “紀綱政令,森明整肅” “每著奇勳,海濱誠服”,父子繼美,時人比作春秋時期的鄭桓公、鄭武公兩父子。

奚承芳生有二子,長子巨濟,次子巨銓,都在錢鏐治下任職。其中,奚巨濟,字榮楫,號津如, “系吳越時十八學士之列”,是錢鏐的重要幕僚;次子奚巨銓,字榮衡,也擔任“學正”一職。唐昭宗天祐元年(904),錢鏐上表朝廷,求封吳越王,卻被朝廷拒絕。後因朱溫斡旋,被改封吳王。天祐四年(907),即後梁開平元年,朱溫篡唐稱帝,建立梁朝(後梁),並封錢鏐為吳越王,兼任淮南節度使。據家譜記載,奚承芳恰在這一節骨眼上棄官隱居,所謂“天祐中因朱梁革命,棄職不仕”,其子奚巨濟“因朱梁革命,亦隱居不出”,顯然是對錢鏐接受梁朝冊封“吳越王”的不滿。祠聯所謂“秩享二千石,棄爵隱居,忠義昭然持兩浙”,便是對奚承芳以“忠義”自持、不做“貳臣”的高度肯定。

《浙風流韻》:天台僅存的第一大古石拱橋到底在哪裡?

龍山書院舊址

在奚氏家族史上,奚承芳的確是“光前昌後”之人。在入遷天台之前,奚氏一族儘管也是“金紫相聯”的顯族,如一世祖奚隆是孔門七十二賢之一奚容晹的後裔,漢初任御史大夫,“食採於廬之彭城”,二世祖奚海為淮西將軍,三世奚雅封下邳,十三世奚益為長城令,四十三世奚約任會稽少尹,等等,但是人口並不算昌盛。奚承芳是奚隆第四十六世孫,入遷靈溪後,其子孫已繁衍近五十世,隨著人口繁衍,生齒殷藩,不少族人陸續分遷他處。據不完全統計,該支奚氏近 8萬人,約佔全國奚氏人口的三分之一。自唐五代以降,天台奚氏族人在事功、道德、文章等領域,人才濟濟。解放後,奚氏族人更是乘時勃興。明朝大儒徐一夔稱“天台靈溪奚氏為臺東巨族”,寧川劉景莊稱“靈溪奚氏,臺之望族也”,臨海盧守仁謂“天台靈溪奚氏,臺之右族也”,此即下聯“聲名赫矣冠三臺”之意,當然不是浮譽自矜之辭。

“夫根深者枝茂,源遠者流長。”或許正是因為奚敬章父子“相繼美政及民”,“樹世德之源深且厚”,天台奚氏才能綿延千年而不絕,台州百姓才會逾千年而不忘。

無論什麼時代,只要忠於國家、關愛百姓,後人永遠會銘記他們。這是中華民族的一大稟性。

鄭鳴謙,浙江省百姓家譜文化研究會常務理事兼學術負責人、浙江省中日關係史學會理事、萬卷譜局理事長、 《台州四庫》總纂、中華詩詞學會會員。著述甚多,近年致力於台州地域文化和譜牒文化研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