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存纲:我的日报情结

《张家口日报》创刊70年,我与日报结缘至少也有30年。虽然这30年还不足70年的一半,但这30年是日报陪我成长,助我成长的30年。

说起与日报的情缘,就不能不提起我的父亲。父亲生前主要是在基层供销合作社工作,并且在供销社的经营管理方面很有心得和建树,经常被新闻媒体进行报道。父亲作为自己的荣耀,我就特别留意看报,看有没有报道父亲和他们企业的稿件。特别是在八十年代,自己在张北师范读书期间,更是校阅报栏最忠实的读者,天天盼着新报来,天天必看,日日必读。也就是从那时起就开始尝试着给日报写稿、投稿,题材无非也离不开父亲供销社的事,字数最多也就是“火柴盒”或“豆腐块”,按当时的规矩,给报社投稿是不用贴邮票的,写明地址后,把信封的右上角剪掉,投入信箱即可。把稿子投出去,就等着发,但全部全军覆没,颗粒无收。越是这样,我越渴望自己的稿件在日报发表。

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自己先是在县委机关工作,后调到团地(市)委工作,这一阶段我一边工作,一边学习,读书看报是必不可少的。特别是在团地(市)委工作的几年间,团地(市)委与日报社合办了栏目,联合举办征文比赛,积极为干部写作提供平台,建立机制。全体机关干部写作的氛围浓厚,劲头十足,有的为日报写通讯报道,有的写杂文,有的写理论文章,有的写文学作品,比着写,比着发。其中有一位与我朝夕相处的天才少年王建军,他的写作功底非同一般,小小年纪就出了诗歌、小说、散文、报告文学等多部作品集。在这样一个环境下,我也不断给日报写稿、投稿,终于有一些稿件发表,也实现了师范时孜孜以求的梦想。

凭着在团地(市)委几年的积累,我于九十年代后期调入市委办公室从事公文写作工作,并且一干就是八年多。这一阶段我与日报的联系更多了,有时要协调一些全市性工作的宣传报道,有时还要把关一些记者的稿件,有时自己也写一些稿子投到编辑部,在协调服务中我与日报的感情日深。市委办之后我调到万全县工作,工作之余写些随笔随想,日报的编辑同志们总能够悉心把关,帮助打磨,我的文稿水平在此期间进步很大。

真正实现转折的是在2008年底,组织上安排我到市委宣传部工作,并且分工负责新闻宣传,使我与日报的关系从间接变成直接,从业余变成专业,从幕后走到了台前。在部里工作的四年多时间里,与日报的同志摸爬滚打,并肩作战,共同策划主题,共同组织采写,共同审定稿件,共同商定版面,打胜打赢了一个又一个宣传战役,使自己从新闻工作的门外汉,成长为一名成色较足的新闻人。有几件事至今我记忆犹新,2010年元月3日市区降下了大暴雪,深夜我自己驾车接几位摄影记者到清雪现场去拍摄采访,直接拉近了我与日报人的亲密关系;还有在2011年夏季我参加了报社这次策划的“重走张库大道”活动,跨国采访历经千难万险,令我终生难忘。

我与日报的情结至尊至诚。日报人才济济,人才辈出,与日报人相处在精神上能够得到激励,在知识上能够得到提高,在能力上能够得到锻炼。我非常珍惜那一段难忘时光,我也会经常回味那一段特殊时光。(作者系桥东区委副书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