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為什麼反對“三思而行”?

原文:季文子三思而後行。子聞之,曰:“再,斯可矣。”

大意:季文子做事謹慎,三思而後行。孔子聽到這種評價後說:考慮兩次就可以了!

孔子為什麼反對“三思而行”?

一、三思而行的誤解

《論語.公冶長》載:季文子做事謹慎,三思而後行。孔子聽後評價說:考慮兩次就可以了!原文是:季文子三思而後行。子聞之,曰:“再,斯可矣。”

這一章,別人說的“三”是虛數,孔子以“再”這一實數來回答,有點調侃開玩笑的意思。孔子幽了一默,但思想是嚴肅的,告誡人們不要思慮過多,優柔寡斷。

季文子卒於魯襄公五年,孔子生於魯襄公二十二年,季文子過世了十七年後,孔子才出生。孔子與魯國王室,以及季氏、孟氏權貴都有交往,對季文子應當是有所瞭解的。

孔子編寫過《春秋》,季文子是魯國曆史上推行過“初稅畝”改革的名相,孔子認真研究並記錄過他的事蹟,對季文子,孔子是有發言權的。當別人讚美季文子“三思而後行”時,孔子提出了修正意見:季文子做事謹慎有點過頭了,只要思考兩次就行了,

本章的爭議很大,焦點在於季文子是否優柔寡斷,孔子的評價是否正確。這是歷史學家的事。熱衷儒學的朋友大可繞過這個問題。

孔子為什麼反對“三思而行”?

二、為什麼不要多思考

君子、賢哲遇到人事物,面對抉擇,不需要太多的思考。凡是符合道義的都可以做,換言之,凡是利他的,利於社會大眾的,都可以做,要“當仁不讓”!

為什麼有人會思考太多?心太小的緣故,這種人思考的不是善惡,而是利弊;不是道義,而是得失;不是他人,而是自己。所以常常在權衡利弊、患得患失、憂心忡忡、瞻前顧後的泥潭中掙扎一生。這叫“小人常慼慼”!

關於思考,總結古人觀點和生活觀察,可以分為四種境界:

第一種境界,用慾望在思考問題;這種人基本不思考,或者說用下半身思考。易衝動。

第二種境界,用情感思考問題,與慾望思維不同,肉體的貪慾上升為精神的佔有,但仍然是極端自私。有強烈的精神控制傾向。

第三種境界,用法禮和陳規思維,與前兩種境界不同的是,對慾望和情感作了某程程度的限制和約束。從一定意義上來說,要付出壓抑和忍耐代價,或者要揹負某些道德枷鎖,或者道貌岸然,被認為活的不夠真實灑脫。

第四種境界:用理智思維。處處為他人著想,這種人有兩種情況,有人是與生俱來的善良;有人是明白因果原理,後者居多。因為明白因果,知道善惡有報,所以處處利他,利他就是常遠的利己。所謂小人,是目光短淺的利己;所謂君子是目光遠大的利己,在共享中利己;這種思維還是有“我”的思維。

第五種境界,無我的思維。宗教的智慧觀照。不思善,也不思惡,用智慧觀照,心如明鏡,了了徹見,高下朗然。

古今聖賢,對思慮過多是不提倡的。高境界的思維是簡單的。是謂:“大道至簡”

孔子反對“三思而行”,是有道理的。對於一個沒有受過教化和沒有生活閱歷的人來說,太多的事情,想不明白,也研究不明白,最多是類似於精神病人的偏執、荒唐。

三、思不如學

與其這樣剛愎自用地思索,不如“就有道而正焉”,孔子感慨“思而不學則殆!”這種人真的太危險了。網上的噴子大多具有這種特質,善於獨立思考,堅決不學,這類人大多要經歷不撞南牆不回頭的慘劇。用一生的固執和不幸來驗證真理,是愚昧的!

從一些口頭禪和習慣表達,我們大體可以看出一個人的學習狀態,科學家常說“實驗表明……”;學者常說“聖賢說……”無知者常說“我認為…..”

讓我們的話題再回到思考上來。

最反對思慮的是佛教。《四十二章經》有言:“慎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地藏經》雲:南閻浮提眾生,起心動念,無不是惡,無不是罪。”什麼時候,才能相信自己是對的,佛說,至少要成就阿羅漢道。在此之前,所思所慮,所言所辯,皆戲論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