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拿地如何避免“踩雷”?

2018年的土地市場,“花式表演”接連不斷:

●上半年,開發商拿地捨得下血本,成都遠郊區域的土拍也頻頻製造“爆點”;度過下半年的冷靜期後,年末突然翹尾,多場土拍都刺激了市場神經;

●原本以為“活下去”是行業老大哥送來誠摯祝福,但大哥此後一連串的“鯨吞”拿地動作,讓行業不得不讚嘆“高手,這才是真正的高手”;

●土地市場供應漲,地價卻出現回調,“去庫存”後時代的房地產市場,現金流房企的二次機會又來了?

●國家統計局公佈的數據顯示,2018年全國商品房銷售面積、金額分別破17億平方米、近15萬億元,創下新高,但房企謹慎拿地的情緒依然蔓延。

在1月9日的推文中,銳理君曾對2018年的土地市場進行了多角度梳理,後臺不少讀者留言表示,希望看到更具象的數據與解析。今天這篇文章算是對此前推文的進一步補充,2019年想要“拿地不踩雷”,細看本文或許心裡會更有數。

成交量漲62%VS價格跌38%

2019預計量多價穩 該出手時可出手

2018年一個很明顯的現象是:政府加大了土地市場的供應力度,全年住宅用地(含純住宅、住兼商、商兼住,下同)供應同比增長超過6成。從銳理君目前獲得的信息來看,2019年政府在供應端的動作依然不小,有需求、現金流強的實力房企可以抓住機會補倉,尤其是餘糧已經捉襟見肘的房企。

土地供應加大,2019大概率持續

從2016年下半年開始樓市進入高速發展階段,需求爆發,大成都2016年全年成交商品住宅3287萬方,達到歷年的最高值,去庫存效果顯著。與此同時,在城市發展、產業導入、落戶政策等推動下,成都人口持續流入,需求仍在積累。2018年,成都住宅用地(含純住宅、住兼商、商兼住,下同)供應明顯加速,成交14269畝,同比增長62%。從近期反饋來看,2019年土地高位供應的勢頭仍將大概率繼續。

2019拿地如何避免“踩雷”?


土地價格企穩,拿地成本更可控

銳理君統計顯示,2018年大成都住宅用地平均成交樓面價4476元/㎡,同比下降38%,雖然有遠郊巨量土地成交稀釋作用,但從12月的幾場土拍來看,價格確實有所降低,如龍湖拿下十陵百畝地塊,成交樓面價9300元/㎡,而2017年中海進駐十陵板塊成交樓面價高達11400元/㎡。無獨有偶,2018年5月卓越以樓面價7950元/㎡拿地龍泉驛東山板塊,七個月後,該板塊內117畝住宅地塊出讓,成交樓面價僅6250元/㎡。“地價降”在怡心湖板塊、天府新區等都有類似情況出現。

在供應充足與市場行情轉變下,2019年地價預計會企穩,雖然依舊不便宜,但與2017年狂熱時期相比,門檻明顯會低。

“穩”是前置條件,政策釋放利好

“穩地價、穩房價、穩預期”仍將是2019年主要的調控目標,同時在堅持房住不炒的前提下,因地制宜、一城一策的精準調控政策有望出臺。日前,市政協委員、市住建局局長張樵在接受媒體專訪時就表示,成都正按照國務院要求,研究“一城一策”的具體方案,而且已被納入到第二批試點城市,此後將制定“因地制宜”的政策,精準調控房地產市場,實現房地產市場健康發展,滿足市民住房需求。

需要注意的是,雖然實施“一城一策”並不等於放開限價,但不再“一刀切”的調控無疑更有利於保持市場活力,激發房企拿地開發的積極性。

土地出讓精細化,撿漏or轉型多方考慮

受現金流緊張、融資壓力、償債壓力等因素影響,不少房企放緩了拿地節奏,但“別人關上的那扇門或許正是給你打開的一扇窗”。近來銳理君與成都多家房企負責人交談時,對方都表示出持續拿地補倉,甚至是擇機撿漏的心態。

雖然2018年房企業績再攀新高,但住宅開發漸入瓶頸也成為業界共識,大波房企更名潮就是最好的證明(房企“去地產化”更名是戰略還是無奈?)。近兩年,尤其是2018年成都土地出讓被賦予了更多產業、業態引進、運營管理等規定動作,資產輕量化、業務綜合化將會成為未來房地產企業發展的一大趨勢。

這既有利於房企突破主營版塊增收難增利的困境,也為其開闢了一條相對較低成本拿地的有效途徑。

以產業地產為例。成都“十字發展方針”、66個產業功能區到三城三都等概念相繼提出,在以產興城、產城融合背景下,成都正在著力發展頭部優勢產業,未來帶產業拿地的情況可能會更多,這為房企彎道超車提供了機遇。此前華潤重倉皇冠湖與彭州,萬科大手筆加碼怡心湖與仁壽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經歷2018年的洗禮,成都土地市場正在遠離非常態時期,新秩序正在建立,但需要注意的是,“單打獨鬥”已經越來越不適合未來競爭,合作拿地、開發是大勢所趨。2019年論實力、論專長,多面手更能把握住機會。

四大區域房地價差分化

“去哪兒拿地”是頭號問題

機會還有,但去哪兒拿怎麼拿仍是大問題。銳理君整理2018年成都四大區域房價(商品住宅)地價差(住宅用地)數據發現,主城與天府新區存在更大的溢價空間(似乎是最優選擇?)。當然,進一步對具體數據分析,還有諸多值得商榷之處。

2019拿地如何避免“踩雷”?

*考慮各區出讓宗地性質與限價調控等因素,該房地差僅供參考。


成交量跌24.4%VS門檻線13580元/㎡

“少又貴”的主城——大房企的專場

捕魚船想得到更多漁獲,遠航必不可少,可風暴一旦來臨,避風港才是安全之地。如今的房地產與之類似,拿地外拓、居住外延是城市發展的必然,但傳統主城尤其是核心城區的價值不可撼動。當市場風向變了,房企紛紛回撤到抗風險能力更強的主城。只不過,如今在主城拿地基本已是大咖間的遊戲。

供應走低,寸土寸金。近十年裡,主城區住宅用地成交量整體呈下行趨勢,2018年僅出讓1991畝,創新低,同比減少24.4%;若再剔除高新東區三岔鎮的586畝地與定向的人才公寓用地,這個數值更“驚心”。

表面上看,2018年主城區住宅用地平均樓面地價7420元/㎡,同比上一年下跌了30個百分點,但當篩去高新東區的“特殊地塊”後,破萬還是主旋律,最高樓面價仍然達到了15940元/㎡的高位水平。值得注意的是,目前主城土地樓面價top10門檻也已攀升至13580元/㎡。

2019拿地如何避免“踩雷”?


空間在哪裡?從近幾年主城各區供地情況看,未來拿地機會更多集中在成華區、金牛區以及高新區;錦江區與青羊區尤其是近兩年出讓土地屈指可數,以錦江區為例,2017年至2018年成交8宗住宅地塊,其中4宗為人才公寓用地,其餘4宗價格均破萬且都有移交租賃住房的要求。

需要明確的是,2018年高新區成交住宅用地16宗,僅5宗是位於高新南區,樓面價11400-13000元/㎡不等。

2019拿地如何避免“踩雷”?


從土地端延展到後市,未來主城將會呈現豪宅化特徵,房企面對的不僅是拿地成本問題,高端競品眾多與限價、購買力有限等都將考驗資金實力、打造能力、運營策略……“迴歸主城”也要因“房企”而異。

土地成交3608畝VS住宅均價漲30.55%

主城化的近郊——未來競爭的主戰場

從中心城區擴容到軌道交通全面鋪開,再到地價陸續破萬,以及住宅銷量一馬當先、均價上漲30.55%……近郊主城化逐漸得到印證,在城市發展與市場演變中,近郊晉升為“主戰場”。目前,整個行業都在談迴歸,都在說主城,銳理君認為:面就拿地而言,“迴歸主城”的定義應該由原來的六區延展至近郊與天府新區。

2019拿地如何避免“踩雷”?

2017年至2018年,成都中心城區中住宅用地成交量最多的為天府新區,達3790畝;其次為龍泉驛區,約1940畝;緊隨其後的則是高新區與雙流區,分別為1557畝(含高新東區)、1533畝。

2019拿地如何避免“踩雷”?


近兩年,近郊龍泉驛與雙流住宅類土地出讓量名列前茅,成交樓面價也同樣領先,這與成都東進、南拓城市發展戰略吻合;2018年雙流住宅銷售面積遙遙領先,龍泉驛庫存最低。這兩大區域開發熱度更高,房企與購房者追漲的勢頭很猛。

2019拿地如何避免“踩雷”?


2019拿地如何避免“踩雷”?


根據銳理數據監控,2016年至2018年近郊住宅用地供應三連漲,去年成交45宗約3608畝。近郊留給房企的機會很多,不過由於區域之間、區域內部發展並不平衡,在圈定開發熱度與成熟度高的區域板塊之外(如華府、十陵等),一些具備較強成長性的區域地塊也可以擇機考慮。

一年囤貨6051畝VS住宅供銷比高達1.4

更迭起伏的遠郊——三思後行擇優而入

2018年上半年遠郊一時風頭無兩,地價頻頻刷新,高溢價率層出不窮,但“5·15新政”成了分水嶺,短暫喧囂後便陷入沉寂。實際上,現階段三大難題橫亙在前,房企大多對遠郊表現出“疏離”態度。

購買力不足,2018年商品住宅供銷比達1.4,存量高企,去化愈艱;

2018年住宅用地成交6051畝,巨量的供應在路上;

溢價率大幅下滑,但地價基本在相對高位平穩波動,溢價能力減弱。

2019拿地如何避免“踩雷”?


2019拿地如何避免“踩雷”?

2017-2018年遠郊住宅用地成交價格走勢


從城市發展規律來看,外擴是必然趨勢,遠郊也並非“一無是處“。只不過房企謹慎研判的意向明顯,當前開發程度、產業聚集度、人口支撐度、交通通勤度兼具的區域、地塊價值更受到關注。需要注意的是,在政策不調整的一定時期內,遠郊購房者仍以地緣性客戶為主,價格接受度相對較低,房企拿地要拒絕高位站崗。

2018年,遠郊住宅用地成交樓面價最高的兩個區域——新津是天府新區南區產業園所屬地,擁有地鐵10號線貫穿境內;青白江為成都國際鐵路港臨港服務業聚集區,是遠郊唯一劃入中心城區範圍的區域,也有城際列車與主城快速連接。房企前一階段的拿地基本有先入為主的想法,甚至不乏跟風思潮,如今回頭審視,下階段的拿地必須從產業、配套、客研等進行研判,擇優而入是必然選擇。

2019拿地如何避免“踩雷”?


關於下階段的土地市場,還有太多需要思考與挖掘的點,以上分析與觀點重在拋磚引玉,也歡迎業界朋友後臺留言,一起交流碰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