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拿地如何避免“踩雷”?

2018年的土地市场,“花式表演”接连不断:

●上半年,开发商拿地舍得下血本,成都远郊区域的土拍也频频制造“爆点”;度过下半年的冷静期后,年末突然翘尾,多场土拍都刺激了市场神经;

●原本以为“活下去”是行业老大哥送来诚挚祝福,但大哥此后一连串的“鲸吞”拿地动作,让行业不得不赞叹“高手,这才是真正的高手”;

●土地市场供应涨,地价却出现回调,“去库存”后时代的房地产市场,现金流房企的二次机会又来了?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8年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金额分别破17亿平方米、近15万亿元,创下新高,但房企谨慎拿地的情绪依然蔓延。

在1月9日的推文中,锐理君曾对2018年的土地市场进行了多角度梳理,后台不少读者留言表示,希望看到更具象的数据与解析。今天这篇文章算是对此前推文的进一步补充,2019年想要“拿地不踩雷”,细看本文或许心里会更有数。

成交量涨62%VS价格跌38%

2019预计量多价稳 该出手时可出手

2018年一个很明显的现象是:政府加大了土地市场的供应力度,全年住宅用地(含纯住宅、住兼商、商兼住,下同)供应同比增长超过6成。从锐理君目前获得的信息来看,2019年政府在供应端的动作依然不小,有需求、现金流强的实力房企可以抓住机会补仓,尤其是余粮已经捉襟见肘的房企。

土地供应加大,2019大概率持续

从2016年下半年开始楼市进入高速发展阶段,需求爆发,大成都2016年全年成交商品住宅3287万方,达到历年的最高值,去库存效果显著。与此同时,在城市发展、产业导入、落户政策等推动下,成都人口持续流入,需求仍在积累。2018年,成都住宅用地(含纯住宅、住兼商、商兼住,下同)供应明显加速,成交14269亩,同比增长62%。从近期反馈来看,2019年土地高位供应的势头仍将大概率继续。

2019拿地如何避免“踩雷”?


土地价格企稳,拿地成本更可控

锐理君统计显示,2018年大成都住宅用地平均成交楼面价4476元/㎡,同比下降38%,虽然有远郊巨量土地成交稀释作用,但从12月的几场土拍来看,价格确实有所降低,如龙湖拿下十陵百亩地块,成交楼面价9300元/㎡,而2017年中海进驻十陵板块成交楼面价高达11400元/㎡。无独有偶,2018年5月卓越以楼面价7950元/㎡拿地龙泉驿东山板块,七个月后,该板块内117亩住宅地块出让,成交楼面价仅6250元/㎡。“地价降”在怡心湖板块、天府新区等都有类似情况出现。

在供应充足与市场行情转变下,2019年地价预计会企稳,虽然依旧不便宜,但与2017年狂热时期相比,门槛明显会低。

“稳”是前置条件,政策释放利好

“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仍将是2019年主要的调控目标,同时在坚持房住不炒的前提下,因地制宜、一城一策的精准调控政策有望出台。日前,市政协委员、市住建局局长张樵在接受媒体专访时就表示,成都正按照国务院要求,研究“一城一策”的具体方案,而且已被纳入到第二批试点城市,此后将制定“因地制宜”的政策,精准调控房地产市场,实现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满足市民住房需求。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实施“一城一策”并不等于放开限价,但不再“一刀切”的调控无疑更有利于保持市场活力,激发房企拿地开发的积极性。

土地出让精细化,捡漏or转型多方考虑

受现金流紧张、融资压力、偿债压力等因素影响,不少房企放缓了拿地节奏,但“别人关上的那扇门或许正是给你打开的一扇窗”。近来锐理君与成都多家房企负责人交谈时,对方都表示出持续拿地补仓,甚至是择机捡漏的心态。

虽然2018年房企业绩再攀新高,但住宅开发渐入瓶颈也成为业界共识,大波房企更名潮就是最好的证明(房企“去地产化”更名是战略还是无奈?)。近两年,尤其是2018年成都土地出让被赋予了更多产业、业态引进、运营管理等规定动作,资产轻量化、业务综合化将会成为未来房地产企业发展的一大趋势。

这既有利于房企突破主营版块增收难增利的困境,也为其开辟了一条相对较低成本拿地的有效途径。

以产业地产为例。成都“十字发展方针”、66个产业功能区到三城三都等概念相继提出,在以产兴城、产城融合背景下,成都正在着力发展头部优势产业,未来带产业拿地的情况可能会更多,这为房企弯道超车提供了机遇。此前华润重仓皇冠湖与彭州,万科大手笔加码怡心湖与仁寿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经历2018年的洗礼,成都土地市场正在远离非常态时期,新秩序正在建立,但需要注意的是,“单打独斗”已经越来越不适合未来竞争,合作拿地、开发是大势所趋。2019年论实力、论专长,多面手更能把握住机会。

四大区域房地价差分化

“去哪儿拿地”是头号问题

机会还有,但去哪儿拿怎么拿仍是大问题。锐理君整理2018年成都四大区域房价(商品住宅)地价差(住宅用地)数据发现,主城与天府新区存在更大的溢价空间(似乎是最优选择?)。当然,进一步对具体数据分析,还有诸多值得商榷之处。

2019拿地如何避免“踩雷”?

*考虑各区出让宗地性质与限价调控等因素,该房地差仅供参考。


成交量跌24.4%VS门槛线13580元/㎡

“少又贵”的主城——大房企的专场

捕鱼船想得到更多渔获,远航必不可少,可风暴一旦来临,避风港才是安全之地。如今的房地产与之类似,拿地外拓、居住外延是城市发展的必然,但传统主城尤其是核心城区的价值不可撼动。当市场风向变了,房企纷纷回撤到抗风险能力更强的主城。只不过,如今在主城拿地基本已是大咖间的游戏。

供应走低,寸土寸金。近十年里,主城区住宅用地成交量整体呈下行趋势,2018年仅出让1991亩,创新低,同比减少24.4%;若再剔除高新东区三岔镇的586亩地与定向的人才公寓用地,这个数值更“惊心”。

表面上看,2018年主城区住宅用地平均楼面地价7420元/㎡,同比上一年下跌了30个百分点,但当筛去高新东区的“特殊地块”后,破万还是主旋律,最高楼面价仍然达到了15940元/㎡的高位水平。值得注意的是,目前主城土地楼面价top10门槛也已攀升至13580元/㎡。

2019拿地如何避免“踩雷”?


空间在哪里?从近几年主城各区供地情况看,未来拿地机会更多集中在成华区、金牛区以及高新区;锦江区与青羊区尤其是近两年出让土地屈指可数,以锦江区为例,2017年至2018年成交8宗住宅地块,其中4宗为人才公寓用地,其余4宗价格均破万且都有移交租赁住房的要求。

需要明确的是,2018年高新区成交住宅用地16宗,仅5宗是位于高新南区,楼面价11400-13000元/㎡不等。

2019拿地如何避免“踩雷”?


从土地端延展到后市,未来主城将会呈现豪宅化特征,房企面对的不仅是拿地成本问题,高端竞品众多与限价、购买力有限等都将考验资金实力、打造能力、运营策略……“回归主城”也要因“房企”而异。

土地成交3608亩VS住宅均价涨30.55%

主城化的近郊——未来竞争的主战场

从中心城区扩容到轨道交通全面铺开,再到地价陆续破万,以及住宅销量一马当先、均价上涨30.55%……近郊主城化逐渐得到印证,在城市发展与市场演变中,近郊晋升为“主战场”。目前,整个行业都在谈回归,都在说主城,锐理君认为:面就拿地而言,“回归主城”的定义应该由原来的六区延展至近郊与天府新区。

2019拿地如何避免“踩雷”?

2017年至2018年,成都中心城区中住宅用地成交量最多的为天府新区,达3790亩;其次为龙泉驿区,约1940亩;紧随其后的则是高新区与双流区,分别为1557亩(含高新东区)、1533亩。

2019拿地如何避免“踩雷”?


近两年,近郊龙泉驿与双流住宅类土地出让量名列前茅,成交楼面价也同样领先,这与成都东进、南拓城市发展战略吻合;2018年双流住宅销售面积遥遥领先,龙泉驿库存最低。这两大区域开发热度更高,房企与购房者追涨的势头很猛。

2019拿地如何避免“踩雷”?


2019拿地如何避免“踩雷”?


根据锐理数据监控,2016年至2018年近郊住宅用地供应三连涨,去年成交45宗约3608亩。近郊留给房企的机会很多,不过由于区域之间、区域内部发展并不平衡,在圈定开发热度与成熟度高的区域板块之外(如华府、十陵等),一些具备较强成长性的区域地块也可以择机考虑。

一年囤货6051亩VS住宅供销比高达1.4

更迭起伏的远郊——三思后行择优而入

2018年上半年远郊一时风头无两,地价频频刷新,高溢价率层出不穷,但“5·15新政”成了分水岭,短暂喧嚣后便陷入沉寂。实际上,现阶段三大难题横亘在前,房企大多对远郊表现出“疏离”态度。

购买力不足,2018年商品住宅供销比达1.4,存量高企,去化愈艰;

2018年住宅用地成交6051亩,巨量的供应在路上;

溢价率大幅下滑,但地价基本在相对高位平稳波动,溢价能力减弱。

2019拿地如何避免“踩雷”?


2019拿地如何避免“踩雷”?

2017-2018年远郊住宅用地成交价格走势


从城市发展规律来看,外扩是必然趋势,远郊也并非“一无是处“。只不过房企谨慎研判的意向明显,当前开发程度、产业聚集度、人口支撑度、交通通勤度兼具的区域、地块价值更受到关注。需要注意的是,在政策不调整的一定时期内,远郊购房者仍以地缘性客户为主,价格接受度相对较低,房企拿地要拒绝高位站岗。

2018年,远郊住宅用地成交楼面价最高的两个区域——新津是天府新区南区产业园所属地,拥有地铁10号线贯穿境内;青白江为成都国际铁路港临港服务业聚集区,是远郊唯一划入中心城区范围的区域,也有城际列车与主城快速连接。房企前一阶段的拿地基本有先入为主的想法,甚至不乏跟风思潮,如今回头审视,下阶段的拿地必须从产业、配套、客研等进行研判,择优而入是必然选择。

2019拿地如何避免“踩雷”?


关于下阶段的土地市场,还有太多需要思考与挖掘的点,以上分析与观点重在抛砖引玉,也欢迎业界朋友后台留言,一起交流碰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