螺蛳粉风光的背后,难掩广西食品工业尴尬

可能很多人不知道广西的第一大产业不是汽车,也不是铝业,而是食品工业。早在2015年末,广西的食品工业产值就突破3000亿元。2017年,广西食品工业增加值占全区规上工业的比重为16.1%,稳坐广西七大支柱产业首位,比位居第二位的汽车产业高7个百分点,在全国的排名很靠前。但同时,“缺少叫得响的品牌”成为广西食品工业发展的短板。


螺蛳粉风光的背后,难掩广西食品工业尴尬​近日,央视以《7.5元螺蛳粉如何撬动30亿元产值》点赞我市螺蛳粉产业。广西卫视更是以《路边摊的华丽转身》《一根米粉串起一条产业链》《瞄准双百亿的螺蛳粉》为题,连续打call螺蛳粉的晋级攻略。据统计,柳州袋装螺蛳粉日销量已达80万包,电商平台网店数量1万家,2017年产值达30亿元。不论是国内还是海外,每天无数吃货相继为这神奇的“黑暗料理”入坑。然而,螺蛳粉风光的背后,却是广西食品工业的尴尬。

螺蛳粉风光的背后,难掩广西食品工业尴尬​产糖大省,只会初级加工广西糖产量占全国60%以上,是中国最大的糖产区,区内拥有湘桂糖业、南华糖业、南宁糖业、农垦糖业、东糖集团、凤糖集团等龙头企业。广西的制糖业与云南烟草业、东北的米业、贵州和四川的酿酒业,是国内极具特色地方四大食品工业产区。但云南有玉溪、云烟,贵州四川有茅台、五粮液,东北有五常大米、稻花香,广西糖业呢?恐怕连广西自己人都说不出有那个白糖品牌吧!究其原因,广西糖业仅仅停留在价值较低的工业成品糖初级加工上,少有涉及到深加工的消费级糖品。徐福记、大白兔、阿尔卑斯、雅客等这些高价值消费级糖果品牌全都不在广西。眼睁睁看着座拥全国产量最大的食糖而未能在糖果制造业中立起有影响力的品牌卖自己的货,贴别人的牌优势产业没有自己的品牌,只能引进区外品牌,赚取低廉加工费用。青岛啤酒、珠江啤酒、百威啤酒、可口可乐、统一、娃哈哈、康师傅、伊利、蒙牛、双汇等市场知名度高的食品企业纷纷在南宁投资设厂。看似一座西南食品加工基地即将呼之欲出,背后的尴尬却是“卖自己的货,贴别人的牌”。

螺蛳粉风光的背后,难掩广西食品工业尴尬​外来品牌涌入,桂系品牌节节败退

广西食品品牌也不是没有风光过,但随着一批批区外知名品牌抢滩登录广西,而逐渐淡出消费者的视野。曾津津乐道的荔浦罐头不敌广东、上海、浙江等省份的罐头品牌;曾引以为豪的东园家酒、神浮酒被各地名目繁杂的保健类酒挤出主市场;铁鸟、花桥等老字号调味品在与海天、厨邦、味事达、鲁花等区外品的牌市场消费战中苦撑;茶花山、丽琅、活泉等矿泉水品牌被涌入广西的娃哈哈、恒大、农夫山泉、百岁山等品牌逐渐挤出市场;广西企业生产的啤酒均被贴上燕京、百威、华润雪花、青岛、珠江等区外品牌。曾经被寄予厚望的南宁皇氏集团,也将旗下负责乳业的广西皇氏甲天下食品公司变卖资产,逐渐转型电影文娱产业。


螺蛳粉风光的背后,难掩广西食品工业尴尬​柳州螺蛳粉模式,有标杆作用

螺蛳粉产值30亿元,相较于整个广西食品行业的3000千亿元产值,不过百分之一。但柳州螺蛳粉的发展模式,对打造广西自主特色食品品牌却有着重要的标杆作用。首先,这种地方特色食品具有先天的竞争优势,不会担心出现一个“长沙螺蛳粉”、“武汉螺蛳粉”出来竞争。其次,发展当地特色食品,能够带动当地一二三产整体发展。柳州螺蛳粉以由当初的单纯袋装螺蛳粉加工,初步发展成上游原材料基地,中游袋装螺蛳粉生产,下游电商、营销、文创等全产业链。最后,地方特色食品由于具有特色,往往自带流量的网红特质。网上每天关于螺蛳粉的话题,已超过了产品本身。广西特产可以螺蛳粉为窗口,借助螺蛳粉的东风,顺势推出更多优质特色食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