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龙小说里有个人物---《楚留香传奇》里的“中原一点红”,是个孤僻的剑客,亦正亦邪,极有个性,号称全天下身价最高的杀手,然其武功却非天下第一。为啥武功不是最高却能夺得江湖身价头筹呢?盖因此人虽然性格孤僻,却很讲信用,一旦接了单子,出手必定狠而准,被他刺杀的人,浑身上下看不出一点伤痕,只在眉心留个小小红点。任务完成得天衣无缝,干净利落交差,不出丝毫差池,用现在的话说,这个杀手的服务质量有保证,并且有契约精神。
我们小时候也喜欢在眉心点红。我用父亲的印泥或画笔给妹妹眉心画上红痣,发间插上花,把母亲厂里发福利拿来的一条明黄色有凤凰图案的浴巾(我们骄傲地称其凤凰毯)披在她身上,腰间用老一辈留下的织带扎扎好,就成了戏剧里的旦角儿。我那少不经事、任由摆布的妹妹,就像个戏台上的木偶一般,在棕绷床上转啊转,转到自己头晕滑倒为止。
如果是有组织的演艺活动,比如居委会出面举办的各类公益性节目,或者学校举办的文艺汇演,需要我们这些小孩上场的,那就更不得了,一个个乖乖排着队,等着眉心被画上那一颗耀眼的大红痣。扑上胭脂,脸蛋如醉了酒般红晕,嘴唇被涂得似要咬出血来,抿嘴、说话都变得小心翼翼。化妆一完毕便有脱胎换骨的感受,觉得自己成了电影里那个神气活现又神通广大的小哪吒!
除了文艺汇演之类的特殊场合,民间给小孩子点红,主要有两个目的:
一是安神镇邪。点在眉间的朱砂,是大红色的天然矿石硫化汞研磨而成,有解毒杀菌作用,用在人身上,被认为是能够杀死皮肤上的细菌、寄生虫等,用民间通俗的话说,就是能够辟掉依附在人身上的“邪”。古人把各种无法理解的病理现象称为“邪”,与魑魅魍魉联系起来,认为各种不幸都是“邪”在作怪,杀死了“邪”,自然能使人安神镇静。小孩子抵抗力弱,更是不能让“邪”附上身体,眉心点一颗朱砂红,在我看来,似是对“邪”的警告和威慑:“请勿靠近,靠近格杀勿论!”就像道教里经常贴符一样,这用的手法叫“镇”。
二是学龄儿童开笔礼中,有一道程序叫做“朱砂开智”,这是古代启蒙教育中的一个仪式,意思是我们每一个人被带到这个世界上来时,是混混沌沌不开窍的,我们的脑袋瓜子也是稀里糊涂一团,处于一种蒙昧状态。眉心点上这个红点之后,等于给他开了天眼,本来不知所以然的脑袋,突然就茅塞顿开,人的七孔八窍被打通,眼睛明了,心眼也亮堂了,知道自己为啥要来这个世界上?要创造什么样的价值?人的意识有了方向和目的性,因此就会发奋读书、力争上游。所以开笔礼中这朱砂点痣的程序又被称为“破蒙”。
除了孩童,女人也点红。这种风俗最早起源于古印度,印度的瑜伽行者用朱砂混合各种药草,捣糊制成药膏,涂抹在眉心,用以保护自己身体的能量。为什么要涂在眉心呢?因为瑜伽行者认为眉心是人生命力的源泉,是人体的一个命门。用我们中国人的话说是:这是个要穴,不保护好的话,会造成精元外泄。《楚留香传奇》里的“中原一点红”,杀人不也是取的这个要穴嘛?!
印度的点红后来演变成女性点“吉祥痣”,也是用朱砂,会加入一些玫瑰花瓣研磨,但少了瑜伽行者那些形形色色的药草。最初的红痣是模仿男欢女爱中留下的吻痕,当印度女子翩翩起舞时,配上那频送秋波的眼神、丰富的表情和肢体动作,传情达意,是极具欣赏性和表现力的,这令我想起了泰姬陵,印度莫卧儿皇帝沙贾汗和他心爱妃子的爱情故事,凄美又让人动容,这真是:“江山如画,怎敌你眉间一点朱砂”啊!
中国古代女子点红,最具有社会标识意义的,就是那一颗红彤彤的守宫砂了。据说古代的守宫砂是将壁虎喂以朱砂,待其长到通体尽赤时,捉出来烤干捣成粉末后点在女性身体上,作为检验女性贞洁的“试纸”。(可参见我的另一篇文章《一颗红彤彤的守宫砂》)封建社会里的男性,就没有这个约束了。女人被剥夺了自由选择权,成了男性的附属物品,一个小小红点,成了几千年来套在女性身上的一个枷锁,带着耻辱和卑贱的印记;一个小小红点,竟然成了男权狂欢社会血红的印记和权威图腾。
我们的祖先不仅在人身上点红,还在馒头、糕团上点红,这个习俗沿用至今。农村里造新房上梁抛馒头,那馒头上是必须点个红点的,潜意识里也有个“镇”的作用在里面 – 辟邪,镇宅,逢凶化吉。《子不语》中记载了一个故事,讲述馒头中央为什么要点个红点的源起:传说洞庭山多饿鬼,有人家里蒸馒头,那些饿鬼附在馒头里,人一揭开蒸笼时,馒头便迅速皱缩成核桃大小,并发出唧唧叫声。老人们认为是饿鬼在跟人抢食,于是此后在馒头上点个红点,使得饿鬼不能再抢。我读了这个故事,觉得有些哑然失笑,馒头皱缩蒸不发,最后蒸出来的是一块面团,吃起来像韧韧的面筋,全是因为发酵过程没有掌控好,或者水粉配比以及原材料质量等其他原因造成,以前母亲在家蒸馒头、发糕时也会遇到这种失手状况,古人给自己的经验不足编个理由,满足一下失败心理,也是挺可爱的呢!
馒头上点的红点,可不是朱砂。馒头上的红点,多是用红曲。红曲是一种常用的食品染色剂,用蒸好的籼米加红曲母发酵而成。我们现在有些馒头糕团上,也仍然沿用红曲点红或印图案,比如“囍”、“壽”之类,一是为了制造喜庆气氛,另外还有一个作用是区分馒头糕团的内馅,这一般属于大批量制作情况,我们家里蒸几个馒头糕团,犯不着特地去找个印章敲图案,没红曲的情况下会用小红枣、枸杞等代替,也挺有情趣的。
真没想到,一个小小的红点,背后还有这么多的文化。
閱讀更多 雲端原創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