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信託違約那些事:很多違約是從債市暴雷開始的

2018年是金融監管年度,更是資管新規出臺後的第一年,同樣也是債券、資管、信託等金融行業風險事件頻發的一年,伴隨著2017年以來的去槓桿進程,2018年宏觀經濟下行,企業的盈利能力下滑,融資渠道收緊,資金寒冬同樣帶來了違約潮。2018年的信託項目違約事件的發生的頻次遠高於去年,金額亦較去年出現較大增長,信託業發生的踩雷項目77個,涉及金額296.58億元,信託行業的“剛兌”招牌在監管嚴令禁止和風險事件頻發的夾擊中已經名存實亡。2018年發生違約問題的信託項目中,投向工商企業的信託項目53個,涉及金額181.57億元。工商企業類信違約事件高發,尤其是上市公司違約事件的發生牽連甚廣。

很多違約是從債市開始暴雷的

工商企業類信託產品的風險事件往往是企業全方位的信用風險,同時會涉及對銀行貸款、債券償還同樣違約的情況,甚至某些企業還存在民間借貸的情況,由於其影響範圍大,涉及金額高,且妥善解決該類事件的難度很大。2018年4月28日,盾安集團向浙江省發了一份《關於盾安集團債務危機情況的緊急報告》的紅頭文件,請求省政府幫忙度過危機,下半年連續發生:凱迪生態、神霧環保、大連機床、龍力生物、宏圖高科、中弘股份、中科建設、樂視網、豐盛集團等網紅企業的暴雷,背後隱藏著的是多家信託公司多家銀行的集體踩雷。

上市企業信託產品違約增加

房地產類信託和基礎產業類信託產品的風險事件發生的情況相對較少,分別是7款和10款,涉及金額分別是23.8和33.3億元。房地產類信託2018年以來的違約情況相對較少,風險尚屬可控,因為房地產信託項目都會有強抵押措施,一旦出現風險,信託公司可以迅速處置手上抵押的資產;政信類項目的違約的影響較大,其多隱含著地方的信用。2018年年初的雲南某政信項目的違約事件,直接為“城投剛兌”敲響了警鐘。其後,政信項目違約事件時有發生,且中央對地方違規舉債問題進行清理,進一步打破了政信項目“政府兜底”的幻想。

房地產信託產品較穩健

2018年12月26日,南京豐盛產業控股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豐盛集團”)關於未能清償到期債務的公告持續發酵。公告稱,豐盛集團及其旗下南京建工集團、南京東部路橋工程在內的5家公司由於流動資金緊張,“負有清償義務的已到期債務金額累計有12.8011億元未及時還款”,已發生違約。

負債率過高是近兩年企業融資的難題

機構受傷累累:8家信託合計涉及100億!

根據華夏時報報道此次涉及的債權人中,有中信信託、長安信託、光大興隴、上海信託等在內的8家信託公司。

銀行授信114億,已全部使用!半年增加了52億授信!

根據豐盛的半年報,其銀行授信總額相比去年年報增加了52億,目前為114億,而且全部使用了!天雷滾滾,半年增加了52億,風控也是可以的!

2018年信托违约那些事:很多违约是从债市暴雷开始的

從公告上可以看出一些信息

大量資金被佔用,流動性嚴重不足

其一:應收賬款比重較大

根據豐盛集團的半年報可以看出,集團應收賬款、其他應收款和長期應收款規模持續較大(2018年6月末佔總資產比例分別為14.41%、25.89%和18.88%),對資金形成較大佔用。其中應收賬款前五名欠款方合計佔比44.37%,合計應收政府及平臺企業賬款達48億元;其他應收款主要為對合作方的借款、往來款,其中對外借款及往來款餘額89.80億元。

其二:集團公司的投資範圍廣,主營業務萎縮

南京豐盛集團是一家多元化綜合型產業控股集團,下轄30餘家子公司,在職員工總數超過6000人。集團業務涉及地產開發、新能源、醫療器械、健康服務、生態農業、貿易礦產、海外投資領域,連續多年位列中國民營企業500強。其主營業務持續萎縮,另外涉及的六大板塊投資並未給集團公司帶來豐厚的利潤,反而需要持續大量的資金投入。

工商企業風險較大

不完全統計顯示,前三季度共公開披露的39起信託違約事件,其中工商企業信託出現信託兌付危機事件約24件,佔比61.5%,成為兌付“重災區”。

“今年上市公司集中出現風險,一方面與其高槓杆運營,擴張過快、經驗管理不善等內部因素有關;另一方面與去槓桿、緊信用背景下,企業融資難度加大,資本運作空間降低等因素有關。”袁吉偉稱。

從違約情況看,一家企業違約往往涉及多家信託。如7月,凱迪生態披露逾期債務共計約31.8億元,涉及國元信託、浙金信託、湖南信託等多家信託公司的27筆信託貸款。

也有一家信託公司同時“踩雷”多家企業的情況。如今年中糧信託作為原告的訴訟有11起,合計涉案金額23.29億元,涉及上海華信、中青旅實業、龍力生物、凱迪生態、東方金鈺、中科建設等,這些風險項目多為2018年新增。

風險並不僅僅在於工商企業。多位業內人士對記者表示,今年以來,信託業各類項目風險均有增多。證券市場部分個股出現閃崩,工商企業實體經濟比較困難,地方融資平臺時有違約,地產項目不太樂觀。這種情況下,部分金融機構轉向消費金融傾斜。

“今年政信違約數量也明顯上升,主要在於治理地方債務問題,從地方政府和金融機構兩端加強問責和處罰,地方融資平臺融資渠道收窄,由於其資金期限錯配較嚴重,資金鍊緊張,部分政府資金調配能力下降,相關風險逐步上升。” 前述華北地區信託公司人士稱。

他說,今年房地產項目仍處於嚴格調控,但由於整體銷售情況較好,尤其是三四線城市,房地產企業並未出現明顯風險。

不過前述信託公司負責人稱,商業地產風險較大,但房企有比較實在的抵押物,違約後投資者沒有那麼焦慮。

兌付壓力仍需重視

信託風險暴露情況與經濟增長存在相關性。目前市場人士普遍認為,明年經濟下行壓力較大,當前宏觀政策也在進行逆週期調節。“明年風險情況,要看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相關政策的落實效果。” 一位信託公司信託業務負責人稱。

他認為,目前資本市場不論是政策底還是市場底,均已基本見底;工商企業風險尚未有較大改觀;房地產風險有加大趨勢,不過政策已有鬆動跡象;政府項目在地方債發行後,或有所好轉。

“明年上半年可能還會有些風險暴露,一方面是政策時滯,另一方面目前市場信心不足。”另一信託公司副總經理稱。

今年確實是考驗信託公司風險管理的“大年”,延期、違約事件遠超往年。據不完全統計,今年以來共發生超過50起起信託違約事件,資金多達140餘億元,波及的信託公司多達20家。

從融資方看,工商企業信託已經成為兌付危機的“重災區”。諸如迪凱生態、龍力生物、哈工大集團等企業便涉及多家信託踩雷。企業的信用危機是目前兌付危機的主要原因,今年以來企業融資環境緊縮、渠道成本上升,使得流動性風險暴露,最終導致信用風險的集中爆發。

從前我們常聽到“打破剛兌”,但實際心理卻始終相信信託公司一定會進行兜底。如果去看信託公司的網站或者產品資料,一定會在非常顯眼的地方看到信託公司的註冊資本,這其實就是信託公司在彰顯自己的“實力”,也是對投資人的一種心理暗示。但事實上,我國並沒有哪項法律條文規定信託公司進行剛性兌付,這只是信託業在發展歷程中留下的弊端。

本文源自劉先森聊聊資產配置

更多精彩資訊,請來金融界網站(www.jrj.com.cn)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