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岁上阵抗日奋勇杀敌身负伤,9旬老兵颠沛流离背“罪名”


弓腰驼背,手拄木棍拐杖,肩扛一编织袋“战利品”——拾荒得来的饮料瓶、垃圾品,举步维艰,走到家中,并把捡来的“宝贝”放到屋里。一天可以捡到20多个饮料瓶,能收入一块钱!这是一位93岁的抗战老兵。

1922年3月2日,齐修体出生于滑县老店镇齐寨村,家里十分贫困。为了讨生活,16岁那年,齐修体报名参军,便编入国民革命军195师并在河南巩县接受培训。当兵没几天,连汉阳造步枪都没捂热乎,齐修体和战友们就赶挖战壕,阻击日军。

战友们一个个倒下,齐修体也身负重伤,晕倒在阵地。多亏连长把他救出来,冲出敌人的包围圈。在此之后,齐修体被送回滑县老家,在老家养伤。把伤病养好后,齐修体再次入伍抗日,在开封、江苏等地与日军作战。

新中国成立后,齐修体曾经一度在某地交通局工作,正是因为这份工作,他才得以娶妻生子。然而,天不遂人愿,两年后,他就因为某种原因再次回到农村老家,靠种地劳动挣工分过日子。可在当年,靠挣工分分到的粮食实在有限,齐修体夫妇带着两个孩子到山西逃荒,以捡破烂维持生计。

上世纪80年代初,老人在外漂泊了十几年又回到了齐寨老家。如今老两口已失去了劳动能力,承包到户的责任田只好租给邻居耕种,每年只有300斤小麦100斤玉米做口粮,又回到了半饥半饱的日子。因为自己身负“国民党、杂牌军”的“罪名”,如今93岁的老人在村子里“还是抬不起头”,甚至遭人背后“说三道四”。


高龄且意识不清的他却依然记得每天提上编织袋到村子里转一转,捡些柴禾、破烂、饮料瓶背回家,再给卧病的老伴儿烧火做饭。老人含辛茹苦积攒了一辈子“体己钱”1.8万元“不翼而飞”哭得就像孩子。

家中就一座十分衰败的房子,里面什么家具都没有,空荡荡的,而且比较阴暗也比较潮湿,故而齐修体老人的生活条件是十分艰苦。

老兵的数量已经越来越少,那些曾经为祖国的独立进步与发展繁荣作出突出贡献的老兵们应该受到大家的善待,国家也应该为他们的后半生负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