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頭”村來了扶貧大使,為何又遭遇輿情危機?

小火盆上“煨”著的年糕發出“嗞嗞”聲音,看上去又香又脆。劉斌樑和幾個人圍坐在火盆邊上,暖意融融。

錄下了這個溫馨畫面,劉斌樑發了一條朋友圈——“煨是中華傳統烹飪方法之一,年糕是家鄉浙江臨安寄來的特產,我在湖南平江泊頭村煨年糕,藉此彩頭祝親朋好友新春愉快!”

2月4日,除夕。這是劉斌樑在平江度過的第二個年。


“刺頭”村來了扶貧大使,為何又遭遇輿情危機?

劉斌樑與泊頭村村民一起過年


“刺頭”村來了“扶貧大使”

湖南省平江縣——被臺灣詩人余光中譽為“藍墨水的上游”的土地,這裡曾走出過 52位開國將軍。然而,承載著歷史榮光的平江也曾是一方貧瘠之地,1986年被國務院列為第一批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

自2002年11月起,財政部便將平江作為定點扶貧縣,開闢了從北京到平江的愛心之路。這條路,一走就是17年。

2017年7月,在脫貧攻堅的最後關頭,作為新一輪的“扶貧大使”,財政部行政政法司的劉斌樑來了。

“刺頭”村來了扶貧大使,為何又遭遇輿情危機?

劉斌樑在泊頭村的第一個中秋節

劉斌樑不喜歡當地人稱呼他為“京官”,但也承認,這層身份讓他開展工作時有著天然的超脫感:沒有利益糾葛,判斷事情和處理問題會更客觀。


“刺頭”村來了扶貧大使,為何又遭遇輿情危機?

劉斌樑在村中走訪

平江加義鎮泊頭村,是劉斌樑工作的第二站。此前,他是鎮上麗江村的“第一書記”,2018年4月,他接到電話讓其“換崗”,不少人還給他打來電話善意“提醒”:泊頭比麗江情況複雜,上訪戶多,“刺頭”多。

可他自己倒是有種“捨我其誰”的豪邁感。“不是尋找同路人,而是把對象變成同路人。”劉斌樑說。

“第一書記”遭遇“輿情危機”

上任泊頭“第一書記”伊始,劉斌樑便遭遇了“輿情危機”。

泊頭村有個“民心愛心微信群”,有人勸說劉斌樑將這個群“解散”,因為,某些“刺頭”喜歡在群裡挑起一些是非。劉斌樑不但沒解散群,還進入了群,並被推薦為群主,“解散一個微信群容易,但不解散的話,有問題還能掌握情況。”


“刺頭”村來了扶貧大使,為何又遭遇輿情危機?

泊頭村六如大道修整有序推進

泊頭的水質改造工程一直是扶貧幫困工作的重點,去年夏季,有村民突然在群裡上傳了一條短視頻,視頻中村民打開自家的水龍頭,流出了渾濁的自來水。一時間,群內紛紛攘攘,甚至有人直指村幹部套取國家改造資金,不少在外工作的人也打來電話質問。

“不至於啊?”劉斌樑有些疑惑:因為各種原因,泊頭的水質改造工程困難大、時間長,但經過一段時間的改造治理,水質明顯有了提高,他也是喝這樣的水。


“刺頭”村來了扶貧大使,為何又遭遇輿情危機?

劉斌樑和村民一道查看莊稼長勢

他沒有急著在群裡回覆,一方面,讓人去現場實地查看,另一方面,安排人去多家驗看。最後發現,發這段視頻的村民因為自家水管沒有很好清淤,才導致水質渾濁。劉斌樑責令這位村民再拍視頻上傳並作出說明,澄清真相。

劉斌樑還一改過去村裡的事情村委會說了算的現象,將事權下放到組,推行由組長、黨員、村民組成的“三人小組”制,村委會只做好監督、協調的角色。“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儘量爭取化消極因素為積極因素。”劉斌樑說,做好農村工作的最大前提,就是尊重農民。

“引鳳還巢”還須“枝繁巢暖”

劉斌樑還從浙江老家引進小湘薯,在泊頭村種植。他說,幫扶,就是要幫助農民自己進入產業鏈,建立市場體系,可造血,可持續發展。

現在不少地方提出“回故鄉、建家鄉”的政策,希望外出發展的人“迴流”。劉斌樑說,如果沒有美麗的家園,沒有產業的發展,就沒有發展的平臺和機會,因此要“引鳳還巢”就必須“枝繁巢暖”。


“刺頭”村來了扶貧大使,為何又遭遇輿情危機?

碧桂園在泊頭村建起花卉苗木基地

2018年5月,碧桂園在全國9省區14縣開展結對幫扶工作,平江就是其中之一。碧桂園在泊頭村建起了花卉苗木基地。

如今,泊頭村的村道不再崎嶇、水渠不再堵塞,嶄新的市民文化中心已現雛形,村裡架起了路燈,村民們不再手電照明夜出行。


劉斌樑時不時會到基地轉悠一下,走在田埂上,看看苗木的長勢,去年冬季雨雪霏霏,他走的更勤了,每天都來看看,生怕培育中的這些苗木有何“閃失”影響到今年的銷售。

在學經濟出身的他看來,產業扶貧最好的選擇就是和大企業合作。但大企業並非僅僅意味著“錢多”,而是大企業有著完備的產業鏈體系和成熟的市場經銷思維。

從前期的培育苗木、改良土壤、科學灌溉再到後期的銷售與運營,碧桂園在泊頭的“試水”也區別於以往村民家庭作坊式的種植。劉斌樑說,苗木基地帶動了包括泊頭在內的周邊4個村(及社區)共120人務工,普遍工資收入在1500-2500元。


“刺頭”村來了扶貧大使,為何又遭遇輿情危機?

劉斌樑為碧桂園集團頒發錦旗

“好風憑藉力”,藉助碧桂園的資源和渠道,泊頭村結合自身實際情況,讓一些缺乏渠道的特色農產品打開了銷路。

劉斌樑很欣賞作家豆豆小說中《遙遠的救世主》的主人公丁元英,一個在資本市場長袖善舞並充滿哲學思辨的人。但他並不贊同主人公“殺富濟貧”式的扶貧方式,他常和碧桂園扶貧駐村隊員說,企業要盈利,村民要受益,村裡要發展,只有“攜富濟貧、共謀多贏”。

“駐村扶貧,不能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在這裡“管天管地管空氣”的劉斌樑,不斷擰動泊頭村的“發條”,“扶貧要有格局觀,要站在更高的層面,要跟上國家的戰略”。

記者手記

今年春節又沒能回家,除夕夜,劉斌樑留在村裡和脫貧戶們一起吃了團年飯。2018年,泊頭村終於甩脫了“貧困”的帽子,新年和脫貧戶們一起分享這份喜悅或許是他留下過年的最大理由。

劉斌樑租住在一棟二層樓的居民樓裡,一樓是接待客人的地方,二樓住宿,他的房間有些凌亂。去年7月,父母親從老家趕來看他,見到他住的地方,轉身就流淚。劉斌樑安慰著母親,沒那麼苦,這裡生活挺好的。

平日裡鎮裡有位協助他工作的人和他住在一起,過年了,就剩下了他一個人。他說,其實挺享受獨處的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