漂泊丹青墨嘔心瀝血情

杜甫出生於名門世家,從小受到良好的教育,父輩是儒學大師,自小教育他,恭敬謙卑,好好地修習讀書,為民造福,做一名清廉的好官,大好男兒誰沒有雄心壯志,如同,雄鷹,只要長大誰沒有這個願望想要翱翔於天際呢?杜甫苦讀了數年,在祖上的影響下浸淫儒學,仁和義在他心裡比錢財錦繡前程重要百倍。百姓為水,官府為舟,這個道理杜甫再明白不過了。

年輕的杜甫背上行囊,在一個煙雨濛濛的早晨,一色青衣踏入了仕途,也踏入了人生巨大的悲歡離合中。

漂泊丹青墨嘔心瀝血情

造化弄人,這個成語用在杜甫身上可謂再合適不過了,杜甫一生才學沉如墨如淵,本是大好青年正值人生巔峰的時期,他合該看盡長安花雨,合該騎馬踏入黃沙馳騁。可是,造化弄人,造化弄人。杜甫生在晚唐,一個江山顛沛流離的年代,一個被貼上悲劇標籤的年代。一個晚字,就像喪鐘敲響,命運之神微微一笑,嘲弄世人,有才者終身不得舒展抱負,只能留給後世深深的嘆息和蒼涼一瞥。

漂泊丹青墨嘔心瀝血情

杜甫流傳無數詩句佳話,被稱為“詩史”。他年少家境優渥,安定和諧,不會缺衣少食,因此飽讀聖賢書,七歲時就可以吟誦詩句,十分了不得。他也有年少輕狂,也有少不更事。曾有詩句庭前的梨兒八月才熟沒多久,香味飄飄,引得他垂涎萬分,他一日能爬樹千百回,偷那一口鮮美甘甜。不過這也是誇張的說法,但是足夠可以看出杜甫少年時同千百人一樣,喜怒哀樂,年少意氣。

漂泊丹青墨嘔心瀝血情

杜甫曾經在年少時與李白相遇,兩人一見如故,都是才華橫溢,都是心有山水,這世界有太多話可以彼此聽。高山流水,尋覓到自己的知音多麼不易。兩人攜手共用遊玩,遊玩瞭如今的河南開封。有了一次相會,杜甫便再也難以忘懷這位瀟灑如風的朋友,人世間有幾個人能比李白還浪漫,能比李白還瀟灑。和他在一起彷彿是活了幾輩子,;又像是下一秒死去也毫無遺憾。與知音的相遇,擴寬了杜甫生命的寬度。為何後來的詩句竟然會壓抑如此,而晚年又這般淒涼呢?

從他漫遊山川,品味人生後,決定舒展抱負,因為時事不待,因為杜甫不願意同這個汙濁的世界同流合汙,他堅守著自己的內心。於是進行了考試。杜甫經歷了唐朝的國運由富足到衰敗,就像四季,也像他自己。他的命運和唐朝一起,起起伏伏,在腥風血雨中艱難著。

漂泊丹青墨嘔心瀝血情

前期他在政治裡滿懷希望,創作了許多揭露官場腐敗的詩歌,痛斥小人侮辱百姓,是江山社稷的米蟲的醜惡行為。但是唐玄宗後來越來越走偏,君王不是明君,給他多大的打擊啊,他的希望如同風中的火苗,越吹越大,漸漸地越吹越涼。

而因此他也得不到重用,一身才藝無法舒展。他痛苦嗎?他當然痛苦。他生活艱難,只能勉強維持自己的生活,家庭他照顧不周。他做了一名小官,沒什麼大用途,回家時,還聽到哭聲。原來自己的小兒子竟然餓死了。這對杜甫無疑是當頭一棒的打擊。

漂泊丹青墨嘔心瀝血情

晚年凋敝的唐朝被敵人踐踏,而杜甫再不復年少,他不再意氣風發,他的肩膀垮了,他的腰身不再挺拔,他的語言不再鏗鏘有力,可是他仍舊那樣的憤世嫉俗,依舊不為奸人所同流合汙。這是多麼堅定的一顆心,風雨不催,金銀不墮落。我們現代也需要像杜甫那樣,這麼堅定而勇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