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千萬別活在標準答案裡!”

愛因斯坦說“人類的智識表現為想象力,而非知識。”

如果愛因斯坦能當教育成功的典範的話,那麼我們至今為止的教育模式就是從上至下的大規模集體“反智浩劫”。

只不過這個皇帝新裝般的大悲劇被“參與人數眾多”和“烏合之眾的隨波逐流”這兩個事實掩蓋了。

“孩子,千萬別活在標準答案裡!”

即使是那些明智的家長,為了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也不得不跟緊大眾的步伐。

所以,不僅是試卷上的習題有了“標準答案”,就連孩子的人生也有了“標準答案”。

“孩子,千萬別活在標準答案裡!”

毫無顧忌的拴住孩子的想象力與發展可能,卻因為烏合之眾的行為全然不知。

你是否也是如此?

01

前幾天去參加了一次中外課堂,講課的老師是位美國外教。

教室裡有來自世界各地的學生,我和另外兩位老師坐在教室的後面聽課。

外教課堂的氣氛是活躍的,他們總是拋出一個個的觀點,學生們討論的熱火朝天,張弛有度的課堂氛圍讓大家一整節課下來都很輕鬆。


“孩子,千萬別活在標準答案裡!”


但我身旁的兩位老師卻有了疑問:“為什麼老師講課的時候,不告訴孩子答案呢?”

外教老師回答說:“哦,因為他們都有自己的想法。”

聽完他的結論後,我們都百思不得其解:孩子花了那麼多錢上課連對錯都不能搞明白,是為了啥?

但我當晚回家躺在床上的時候,卻回憶起了課堂上孩子們的神情:他們的臉上,是自豪與滿足。

“孩子,千萬別活在標準答案裡!”

後來,我想明白了,其實大部分事情都是沒有標準答案的,有的只是你自己的體驗,在每個人獨特的體驗中獲得自己的人生原則。

賣蛋糕的小王和上市公司的小李,他們都在為社會的運轉做出積極貢獻,也都發揮著個人特長。

小王喜歡蛋糕,想讓別人都吃上自己製作的蛋糕,小李喜歡在自己的崗位上發光發熱,獲得職業上的進步。

他們都沒錯,他們的人生也都沒有一個“標準答案”。

02


美國有位科學家曾做過一個實驗,給開顱半麻的人看幾百張照片,觀察他們的反應。

結果發現,每個人大腦的“敏感點”都不同,這再一次證明了世界上沒有兩個人是一樣的,就像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葉子一樣。

既然我們彼此這麼不同,那麼我們怎麼能夠用同樣的“標準”去衡量一個人呢?

“孩子,千萬別活在標準答案裡!”

我們甚至都沒有資格去衡量。

我們習慣性的用成績去衡量一個在讀學生的好壞;我們習慣性地用收入和社會地位衡量一個成年人;我們習慣地用三圍去衡量一個女性是否有魅力......

可是最後你發現那個三好學生內心膽小、自私、封閉,那個成功人士得了抑鬱症,那個魅力的女性和你說她其實沒有自信......

“孩子,千萬別活在標準答案裡!”

我們現在甚至偏執到用一臺儀器、一組測試去評判一個人的好壞。


03


朋友大白的女兒在家讀書,但很多人跟他說讓他把女兒送去學校吧,孩子一個人在家肯定會覺得孤獨。

有次我去大白家做客,便問他女兒:“你在家裡讀書覺得孤獨嗎?”

他女兒說:“10分裡大概有3分不到吧!”


“孩子,千萬別活在標準答案裡!”


所以,很多人都是這樣,他們用自己的想象在生活,並且想讓別人也和我們一樣,如果不一樣,我們就要給予評判、糾正。

他們以為大白的女兒孤獨,就覺得她應該去學校,但孩子並不以為然。

正是因為這種感受,讓孩子窒息。

“孩子,千萬別活在標準答案裡!”

15歲離家出走的孩子,遊蕩在網絡裡的少年,在絕望中放棄生命的孩子……

難道我們還麻木的,用我們的標準答案去培養我們的孩子嗎?

教育最大的失敗就是所謂的“標準答案”。從課業到社會、對人的認知、缺乏想象力,沒有創造力。

我們需要問自己幾個問題:

我是否經常獨立思考?我是否經常性的閱讀?我是否敢於和他人不同?我是否敢於獨自一人或者成為少數派,無論是我的思想還是我的生活方式?

因為每個人都不同,如果你找不到不同的地方,那麼請你現在開始找到你自己。

然後對你的孩子說:“你可以和別人不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