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農民挖出一口“大鍋”主動上交,專家:是國寶,獎勵一個水杯

導讀:陝西寶雞是中國出土青銅器最多的地方,素有“青銅器”之鄉的美稱。著名文物鑑定專家馬承源對此說過一句話:“無論走到哪裡,只要有博物館,走進去一定就能看到寶雞出土的青銅器。”這說明寶雞出土的青銅器不僅數量眾多,而且分散在全國乃至全世界。

陝西農民挖出一口“大鍋”主動上交,專家:是國寶,獎勵一個水杯

寶雞市岐山縣童峪村,村中百姓由丁、童兩姓組成,按照族譜記載,童峪村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數百年前。根據史料記載,在商周時期,這裡就是古人主要的生活區域,因此地下遺址豐富。

上世紀五十年代初,童峪村的5位村民在村外的取土場挖土時,不經意在地下發現一個大鐵疙瘩,當他們費了九牛二虎之力將其挖出來後,發現這個“大傢伙”好像一口“大鍋”,不過這口“大鍋”還長了三條腿和兩隻耳朵。

陝西農民挖出一口“大鍋”主動上交,專家:是國寶,獎勵一個水杯

5位農民一商量,決定這件事先不向外透露,於是將“大鍋”抬到了村民童銓家的閣樓上藏了起來。過了不久,為了安全起見,他們又將“大鍋”拉到了童兆乾家,藏在了火炕之中,這一藏就是五年多時間。在這五年時間裡,他們也想過將“大鍋”賣了,還特意到廢品收購站問了,按照廢銅的價格能賣630元,這在當時對於幾位農民來說,已經是一筆鉅款了。

到了1958年,岐山縣響應國家號召,在農村進行文物普查工作,5位農民從文物工作者嘴裡知道了地下文物屬於國家,應該上交的政策後,決定將藏了五年的“大鍋”上交。事情上報到岐山縣文物部門後,他們立刻派專家前往童峪村查看。

陝西農民挖出一口“大鍋”主動上交,專家:是國寶,獎勵一個水杯

當專家見到這件“大鍋”後,立刻確定這是一件周朝時期的青銅大鼎。經過測量得知整個大鼎高89釐米,口徑寬超過60釐米,重量超過200多斤。雖然這件銅鼎器形碩大,但製作工藝非常精湛,器身佈滿回顧狀夔紋和卷尾倒置的獸紋。在大鼎上,專家還發現了七個銘文:“外叔作寶尊彝”,因此這個大鼎被命名為“外叔鼎”。

陝西農民挖出一口“大鍋”主動上交,專家:是國寶,獎勵一個水杯

第二天天剛矇矇亮,5位村民就在專家的陪同下,趕著一輛牛車,將大鼎送到了幾十裡外的岐山縣文化館。當地政府為了表彰幾位農民無私上交文物的行為,特意對他們進行了表彰,併為他們每人頒發了一條毛巾、一個水杯,還有一份獎狀。

外叔鼎是西周青銅器的代表,是青銅時代最巔峰技術的體現,它與大盂鼎、大克鼎並稱為“中國三大鼎”,是名副其實的無價之寶,現藏於陝西省歷史博物館,是“鎮館之寶”。

參考文獻:《寶雞青銅器研究》、《商周青銅器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