臘八粥與佛教的淵源

腊八粥与佛教的渊源

腊八粥与佛教的渊源
腊八粥与佛教的渊源

臘八粥與佛教的淵源

腊八粥与佛教的渊源

中國的傳統節日非常之多,也有很多節日與佛教是重合的,有些是佛教傳入中國之後本土化的原因,而有些是佛教本來就與這些傳統節日完全重合!不過,很多節日在佛教與中國傳統文化中雖然在時間上是重合,但在紀念意義和內涵上完全不同,或者有些節日在南方和北方的習俗也完全不同。而臘月初八“臘八節”,無論是佛教還是傳統、無論是南方還是北方,可以說是最為大致相同,不僅南方北方的習俗相同,在佛教和傳統的概念上也基本上相同。“臘八節”雖然在民間有其特別的含義和來源,但今天人們都基本上以佛陀成道日為主要內容,在民間作為祭祀已經沒有人知道了!尤其不可思議的是佛教與民間、南方與北方在“臘八節”的習俗是完全相同,都以喝“臘八粥”為重要習俗!這一點在佛教與民間、南方與北方其它節日來說是非常的特別!

腊八粥与佛教的渊源

臘八節,俗稱“臘八”,是指農曆臘月(十二月)初八這一天。臘八節在民間最早是用來祭祀祖先和神靈,祈求豐收和吉祥的節日。如《說文解字》中對臘八節的記載:“冬至後,三戍日,臘祭百神。”可見,冬至後的第三個戍日就是臘八節。從先秦起,臘八節都是用來祭祀祖先和神靈,祈求豐收和吉祥。《風俗通》中記載:“夏曰嘉平,殷曰清祀,周曰大臘,漢改曰臘。臘者,獵也,田獵取獸祭先祖也。”是說各種禽獸經過一年的生長,膘肥毛美,歇冬的農人獵之用於祭祀。但當時臘祭的日期並不固定,規定在每年冬至後的第三個戌日舉行,並將這個日子稱為“臘日”。將“臘日”定為每年的“臘月初八”來舉行。開始於南北朝時期,當時南朝梁代宗懍在《荊楚歲時記》中明確記載說:“十二月八日為臘日。”於是,臘八這一天便成為臘月裡最重要的一個節日了。後由於正好與佛陀成道日相合,“臘日”也改為十二月初八這一天,自此相歷代傳延續成俗。

腊八粥与佛教的渊源

臘八節必須要喝臘八粥,這已經有上千年的歷史,臘八節喝臘八粥最早也是來源於佛教,有佛經記載:臘月初八為釋迦牟尼佛的“成道日”。釋迦牟尼是古印度迦毗羅衛國的王子,名悉達多,曾經目睹了人間的生老病死之苦,想找到人們解脫生死之苦的大道,於是離家出走在雪山經歷了六年艱苦的修行。但是,仍感到沒有悟到人生最高的境界,只好下山別尋更好的方法,有一天他獨自來到尼連禪河畔,倒在菩提樹下,這時有一牧羊女在情急之下用各種米、豆、野果及羊奶水混合熬成粥,餵給奄奄一息的悉達多,吃完粥後悉達多的體力得到恢復,來到了菩提樹下靜坐觀想人生生死病苦,發大誓願不悟生死不起起座,就在臘月初八這天的凌晨時快眼前出現光環,大地震動,天樂奏鳴,眾神雲集,齊聲讚頌悉達多得道成佛,被人們尊為“釋迦牟尼”,意為“大徹大悟”的人。因此,臘月初八這一天就成為釋迦牟尼佛的成道日。

現在在中國傳統文中民間臘八節已經沒有了其它含義,唯有佛陀成道日的說法得到了全面的普及,在民間和佛教都認為“臘八節”這一天就是佛陀成道日,南方北方也皆以“喝臘八粥”的習俗來紀念佛陀的成道!“臘八”這個獨特的節日也得到了人們的廣泛認可,並且以“施粥”成為一種習俗,人們都要在臘八這一天去附近有寺廟喝一碗“臘八粥”為示吉祥!清·道光帝曾有《臘八粥》一詩曰:

一陽初夏中大呂,谷粟為粥和豆煮。

應時獻佛矢心虔,默祝金光濟眾普。

盈幾馨香細細浮,堆盤果蔬紛紛聚。

共嘗佳品達沙門,沙門色相傳蓮炬。

童稚飽腹慶州平,還向街頭擊臘鼓。

腊八粥与佛教的渊源腊八粥与佛教的渊源
腊八粥与佛教的渊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