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YO酒店的啟示不止於酒店行業:店還是那個店,思維變了

胡華成


2018年,酒店業陷入中年危機。OYO酒店的強勢崛起,成為了行業為數不多的亮點之一。

1年多時間,OYO酒店已佈局全國290家城市,運營超5500家酒店和25萬間客房。比速度更可怕的是,在下沉市場的單體酒店業主中,OYO酒店獲得了空前的認可。

如此強大而陌生的力量,很難不被警惕。比起"OYO酒店為什麼發展這麼快"這個問題,相信行業更急於搞清的是:OYO酒店到底是敵是友。對這個新物種的鑑定顯然已是迫在眉睫。

而人的思維總會受限,用已知去描述未知,往往得出錯誤答案。

商業競爭,本質上正是認知思維的競爭。OYO酒店的階段性成果,其實也是認知思維的勝利,同樣的酒店生意,它在用另外一種不同的思路在做。簡而言之,OYO酒店不再是進行市場份額和流量的競爭,而是重新開啟了一種新的生意路徑:為單體酒店提供運營幫助。

本文將從產業認知、酒店運營思路、競爭關係三部分,分析OYO酒店的終局思維。

OYO酒店的啟示不止於酒店行業:店還是那個店,思維變了


OYO酒店崛起啟示:酒店還是那個酒店,思維變了

一、OYO酒店如何看待"酒店"生意?

不論時代怎麼變化,酒店業最核心的資源,永遠都是物業。持有方還是運營方,不重要。在過去很長的一段時間內,決定資源走向的在場玩家主要分三種:單體酒店、連鎖酒店、OTA。

1、傳統酒店的售賣生意

單體酒店,是這場遊戲中的弱勢群體,他們擁有的物業是唯一的籌碼,如果選擇主宰自己的命運,要面對的是越來越強大的市場壓力。

連鎖酒店,大多是輕重並舉。它會有一部分自持物業,另外,它還會通過不同的加盟模式,以品牌管理的輸出為核心手段,吸納單體酒店的加入。

而傳統的酒店業態,無論單體也好,連鎖也好,作為商業實體,做的都是售賣生意。

對於單體酒店來說,它和連鎖酒店本質上是競爭關係,要時時刻刻去搶奪客源、市場份額等。如果經營得當,可以贏得立足之地。但現實是,在連鎖酒店的擠壓下,單體酒店的生存空間越來越小,最終的結果要不就是苦苦掙扎,要不就是成為連鎖酒店的一員。

高額的加盟費用,讓連鎖酒店保證了穩賺不賠,單體酒店更像是來為其分攤成本的。

2、OTA的流量生意

當然,售賣生意有一個重要的問題,就是不瞭解需求方的動向。迎合這一訴求的OTA應運而生。OTA順應了時代發展趨勢,把物業資源放進了一個開放市場中,並對消費者進行習慣培養,最終做的是流量生意。

可以把OTA理解成一個虛擬的"大賣場",酒店相當於是在這裡擺上各自的櫃檯,OTA則通過招攬顧客,輸送客源,提供統一服務等方式,獲取流水分成和管理費。

OTA的出現,雖然對酒店有著諸多利好,但本質上不僅沒有改變單體酒店和連鎖酒店的競爭格局,反而和單體酒店、連鎖酒店產生了新的博弈關係。流量越來越多,開放市場越做越大,OTA話語權就越來越大,利益摩擦點越來越多。

伴隨著流量成本的升高和OTA之間的競爭加劇,大部分的成本會攤銷到酒店身上,酒店和OTA的利益衝突,其實也是互聯網(純線上)和實體經濟(純線下)的無解博弈;更不用說很多OTA親自下場做酒店了,這種既當裁判又當運動員的行為,會很大程度破壞掉自己一手製定的遊戲規則。

3、OYO酒店的新生意

新玩家OYO酒店的入局,讓原先三方的處境變得更為微妙了。獲利最直接的,就是原本弱勢的單體酒店。

進入經濟型酒店這樣的紅海,OYO酒店看到的是龐大的單體酒店旺盛的精益化升級需求,這成為了它的生意著力點。OYO酒店把這種模式叫做"需求驅動型",邏輯是聚攏散落在三四五線的碎片化物業資源,深度介入運營,提供一系列解決方案,實現酒店業主的收益提升,OYO酒店則會從中分享10%以內的收益作為回報。

與傳統的連鎖酒店相比,OYO酒店做得兩端都輕,它自己並沒有太大的物業成本,而單體酒店也沒有太大的加入成本。

與OTA相比,OYO酒店介入酒店運營要深得多,它不是簡單地去收取佣金,而是通過為單體酒店提供實打實的服務,在滿足其收益增長需求基礎上獲得報酬。

站在單體酒店業主的角度,OYO酒店會承擔運營、營銷、人才、服務、軟件等大部分成本,只收取營收分成這一個費用。這個動作和傳統酒店品牌、OTA最大的區別是,OYO酒店和酒店業主的利益綁在了一致的目標上:

單體酒店不賺錢,OYO所有的投入付諸流水;

單體酒店賺錢,OYO賺錢。

雙方共同承擔風險,目標一致,利益一致。這其實也為單體酒店提供了一種新的關係:共贏。

從售賣生意,流量生意,到解決方案生意;

從實體模式,開放市場,到需求驅動;

從競爭,博弈,到共贏。

總結起來,OYO酒店之所以在物業資源的爭奪戰,獲得了越來越多的籌碼,主要就在於這些新思維的應用。

二、做運營,OYO酒店新思路在哪?

回到運營上面,同樣是在做酒店,OYO酒店也有著與之前的玩家不同的思維和動作。

酒店業一直是房地產和酒店管理交織的行業。酒店業的黃金十年,其實也是房地產黃金髮展期的一個小序曲。前文也有提到,物業是行業的最核心資源。無論是最早的星級酒店,還是七天、如家等黃金十年廝殺出來的連鎖酒店,他們的成功,一方面在用房地產思維搶到了大量的優質物業,另一方面,他們吸納了足夠多的人才,用專業的酒店思維去改造和運營酒店。

但近年來,伴隨著新技術的發展應用和消費群體的日益分級,整個酒店業並未展現出應有的活力,一方面是缺人,另一方面是原有的人才需要思維的集體升級。

以OYO酒店所服務的單體酒店業主為例,他們大多數依舊是在用房地產思維去做酒店,沒有把精力放在運營上,而是希望通過物業升值獲取收益,其自身沒有太多管理經驗和物業改造經驗。也有想好好做的業主,但遇到的另一大痛點是資源和品牌受限。單獨發展,無法吸引綜合素質高的人才,也沒有足夠的利潤空間,搭建完整的運營銷售體系,無法把生意做深做好。

OYO酒店本身的商業思維,其實把碎片化的市場聚攏了起來,實現了一體化效應。當然,也有些更細節性的動作,包括物業的輕度改造、運營體系的盤活、專業人才的介入、收益模型的重新建構、銷售能力的提升等等。

比如說改造施工,在確保低成本的前提下,依靠 SOP 手冊和數字管理系統,OYO 酒店能夠做到從物業談判到上線僅需 15 天;

比如說,OYO酒店設置了區域管理經理的崗位,每人管理三四家門店的日常運營,這些員工大多來自中國頭部的OTA 平臺、互聯網公司,在流量獲取和門店運營上,均有著更為專業的能力;

在客房銷售上,OYO酒店會對當地的市場情況進行調研,通過線上線下的銷售團隊,帶來更精準的導流,同時,OYO酒店也在不斷挖掘新的酒店場景和住宿場景……

這些新的思維,更多會體現在運營中的各個細節裡,最終帶來運營和收益的整體提升。按照OYO酒店對外披露的數據,OYO酒店的加盟夥伴,加入後平均2個月入住率會有20%的提升;OYO酒店也曾對超過500家合作酒店的評分進行監測,9月份4.06的均分,到12月份已經漲到了4.42分。

之所以說OYO酒店本質上還是一家酒店,因為酒店運營是它的底層邏輯,只是伴隨著市場環境的變化,它引入了其他行業的一些新思維,這些新思維,使得OYO酒店在對單體酒店的提升上游刃有餘,構成了OYO酒店的獨特競爭力。

三、從競爭思維到擴張共識

儘管說,單體酒店的紛紛下注讓OYO酒店獲得了充足的籌碼,來衝擊現有的行業格局。但這並不意味著邊界是完全清晰的。連鎖酒店巨頭和OTA對OYO酒店的態度,多少會決定到其未來道路是否順利。在面對行業巨頭時,OYO酒店也不像是"競爭思維",而是在不斷尋求共識的擴張。

1、OYO酒店和連鎖酒店巨頭存在競爭麼?

目前來看,基本不會。

這裡不得不佩服OYO酒店的聰明之處,它在一個合適的時間進入到了一個相對空白的市場,並未直接動到頭部連鎖酒店的利益。

這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1、OYO酒店主要做的是200元以下的消費區間;

2、它主要聚攏的是三四五六線等下沉市場的物業資源;

3、OYO酒店關注的更多是小於80間客房的非品牌化酒店。

這樣的發展策略和定位,與連鎖酒店巨頭形成了一定的市場區隔。

傳統的連鎖酒店巨頭,已經把重心全面放在了中高級酒店的競爭中,那是一塊物業資源更為優質、利潤更為豐厚、競爭更為激烈的市場,沒有誰會願意再去新樹一個敵人;

對OYO酒店來說,改善碎片化單體酒店市場,需要拿出更高的專注度和專業度。這塊市場佔據了行業90%的存量供給,有著1500億美元的市場潛力。即便按照OYO酒店現在的發展速度,完全吃下,也需要足夠多的時間和精力。

一個小信息是,OYO酒店還曾獲得過華住1000萬美元的投資。

2、OYO酒店和OTA關係何去何從?

一個不負責任的猜測是:雙方最終會走向全面合作。

OTA有理由恨OYO酒店麼?完全有。OYO酒店打破了OTA和傳統酒店之間的微妙平衡,它用一種全新的路徑,消解了OTA對行業的部分主導權。歸根到底,一些OTA對OYO酒店的警惕,還是源於競爭思維,擔心OYO酒店會來搶奪流量入口。但拋開這些認知錯位,OTA跟OYO酒店完全可以形成完美契合的合作關係。

一方面是因為業務層面的互補。很多三四五線城市的單體酒店甚至都不用OTA,或者只選用其中之一。OYO酒店的在幫助單體酒店業主提升運營的過程中,一直把OTA渠道的上線和管理當作重要一環。OYO酒店能為OTA提供更多酒店的上線,也能從OTA中獲得一定客源。此前的一個數據顯示,OYO酒店有30%左右的業務是來自於OTA平臺。

另一方面,OTA之間也存在著激烈的競爭。擁有5500家酒店和25萬間客房的OYO酒店,在行業裡顯然已經成為了不容忽視的一股力量,它的態度對競爭走向或許也會起到一定的影響。

沒有永恆的朋友,更沒有永恆的敵人。這個道理,大家再明白不過了。

新模式,新思維——快速發展的OYO酒店,正在邁過一個個的暗檻,在新經濟週期裡,它似乎是在為行業探索出了一條可行之路。而它下一步的當務之急是需要更多主動信號的釋放,洗去神秘感,減少有可能的偏見。

當然,另一個有意思的問答也一直存在:

問題是:直面惡龍的勇士,最終會變成惡龍麼?

答案是:商業永遠有著最叢林性的一面:這裡上演的不是大灰狼和小白兔的道德童話,而是弱肉強食的永恆規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