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交坠江之前15人都是怎样的心理?不该沉默时沉默,可惜没有如果

公交坠江之前15人都是怎样的心理?不该沉默时沉默,可惜没有如果

随着黑匣子的打捞完毕,11月2日发生的重庆万州公交坠江事件的经过也被逐步还原。原来在公交坠江之前,的确发生了惊心动魄的场景。一位女乘客和司机在公交经过大桥时候发生了剧烈的肢体冲突,而最终导致车辆坠江的,很有可能是因为司机由于情绪过于激动而直接将车开向护栏,最终车毁人亡,车上的15人悉数丧命。

事发之前,女乘客曾因为一些小事和司机持续发生口角,而且持续了足足六站,最终转变为女乘客肆无忌惮地上前直接扭打司机,而司机竟然没有在扭打中遵守安全驾驶的基本原则,立刻停车打开危险指示灯,而是边开车边和女乘客互殴,最后在情绪极端失控之后,径直将车辆开向护栏,车辆坠江后无人生还。公交坠江之前15人都是怎样的心理?

公交坠江之前15人都是怎样的心理?不该沉默时沉默,可惜没有如果


有心理学人士分析了当时的场景,该名女乘客持续不断地与司机发生口角,该行为证明其有一定的反社会倾向,不过说白了该女子在其思想根源并不认为,自己与别人产生剧烈冲突的行径有任何的不妥,是无自知且不加节制的,不仅不会认为与掌控自己生命的司机发生冲突时错误的事情,反而认为伤害别人是理所应当的,因为自己可能一如既往,不会付出代价。只能自己伤害别人,自己受不得委屈,因为觉得别人不敢,她处于这样一种“没犯过错,也不能吃亏”的自我意识中。

而司机处于怎样的心理状态?我们尚不可知是否是其言语不当引发的持续冲突,但可以肯定的是,他和该名女乘客有十分相像的心理状态。也许比她好一些,也许更甚一些,无法完全准确的预计。不过可以肯定的是,他保持了冲突的持续不断。一种情况是他认为这是他的车,他的话语必当掷地有声,而不能听到反对的意见,倘若有人不满意,他必将惩罚之,是极度的反社会倾向;而另一种情况则是,自己内心的不满无休止的集聚,这一次女乘客对自己的谩骂乃至扭打,是他承受的万千苦痛中的一个,在其生命的最后阶段,他脑中闪过的并不是自己至亲至爱的人,而相反则是:终于可以报复伤害我的人了,因为没有人在乎我。而第三种则是,自己原本是普通的司机,在极度刺激和冲突之下,是自己未曾承受过的,为了让这种痛苦得以平息,选择一种危险驾驶的方式,想吓唬对方,不料操作不当造成车毁人亡。不管是哪一种,都是病态的心理。

公交坠江之前15人都是怎样的心理?不该沉默时沉默,可惜没有如果


而其他乘客的冷眼旁观也不能视之为过错,但也没有改变悲剧的结果。因为当反常的剧烈冲突发生时,很有可能会让身处“温室”的众人惊呆,吓得不敢开口,即使是性命攸关。而在社会上也非常常见。比如在闹市区如果发生了剧烈的口角乃至冲突,很有可能会有大量的驻足人群前来围观,然而去上前劝架的人却少之又少,而有这种劝架冲动的往往是向来热心肠的市民,亦或是有一定社会担当的角色,或者是未涉足社会的学生,乃至有阅历也有见识的老人,等等。

而对于更广大的人群,他们选择逃避甚至是视而不见,最大的原因一是害怕被波及,自己受到伤害;二则是怕麻烦。麻烦对于不少人来说,是可以逃避的东西。与其帮不上忙,为什么还要驻足观看?心理人士分析道,就如同大家喜欢看动作片和灾难片,虽然在现实上是拒绝的,道德上也不屑,但是心理上却处于躁动之中,希望得知结果,是一种偏向病态的好奇心。

而此时年轻人常常会涉足其中,劝架甚至是见义勇为,一是得益于法制和科学教育,在年轻人的世界观里往往是社会是科学和法治的,愿意为其付出精力和时间,倘若有问题发生,也愿意去努力解决,既是在校园中培养的自信和热情,也是一种积极向上的思潮,原本在社会上应当普遍的状态却成了一种特质,而本质也属于爱国精神。当问题发生时,不主动承担和解决,反倒归咎于乱象本身,乱象便持续。热爱这个国家,为什么不从点滴付出来让国家变得更美好呢?公交坠江前夕,如果有人制止了双方中的任何一方,可能悲剧就将避免,但可惜没有这种如果。

公交坠江之前15人都是怎样的心理?不该沉默时沉默,可惜没有如果


而为了避免此类事件发生,意就是简单的四个字:法制、道德。这四个字说起来容易,但也是一个文明社会永恒追寻的主题。公交车司机明显缺乏专业素养,不仅没有停车反而边开车边扭打,最终也造成了车辆坠江,是不是故意坠江尚不可知,不过也难逃其咎。我们会反问,这种人怎么能当司机呢?司机受伤害谁来保护他们?热心乘客?此处却少不了公交服务的法制规范管理。在全国受过相应技术训练的司机也十分普遍,但是很难保证这些司机的心理承受能力达到怎样的水平,又知晓如何应对车上的突发事件。而这次事件的司机也违背了最基本的驾驶操作规范,同时存在较大的隐患,公交运营方很有可能对此一无所知。法制规范公交管理也是必不可少的。我们既要考虑到乘客的权益,也少不了公交司机的权益。

在国外会有专门的司机隔离室来保证司机驾驶时不被打搅,防止别人故意影响司机而危及整车乘客的现象,在中国香港,与公交司机攀谈就属于违法行为,也从源头上杜绝了不少问题。但是反过来,在外国有隔离室的公交,倘若司机本身就有问题,比如突发心脏病倒下了,驾驶车辆出了偏差,而别人也进不去可怎么办?国外的公交集团会尽全力保证开车的人上车之前,精神和健康状态都是良好的,既没有疲劳驾驶,也没有相关的健康隐患,并用各种方法保证司机不是一个好莱坞电影中的“狂徒”,因此相比于被乘客干扰,司机单方面出问题的可能性更小。

公交坠江之前15人都是怎样的心理?不该沉默时沉默,可惜没有如果


另一方面,道德教育也必不可少。求人不如求己,往往我们遇到大小问题最先想到的是警察同志,但是在警察同志火速赶往现场的同时,就有一段真空区,与其选择静观其变,不如选择主动行为防止事态恶化,阻拦劝架。在心理上,如果有人在围观自己的行为,即使是非常普通的行为也会感到不适,有人会觉得害羞,但如果自己犯了一些小错误,而旁人不断谈论甚至是讥笑,则会愈演愈烈,俗语称“火上浇油”。当事人会将周遭的人视作是和自己冲突方一样的“帮凶”,而因此产生了“报复”行为也是心理使然,这种冲动有道德的人会遏制,缺乏道德约束的人则会展开报复。公交司机可能展开了无端的“报复”行为,也将无辜的人卷了进来,最终自己也命丧黄泉。

不该沉默时沉默,如果有人好言相劝,则事不至此,可惜没有如果。道德不只停留在学校中,并不是只有受教育的学生才有相应得到的准则和规范,道德是公民的基本素养,没受教育不能成为缺乏道德的借口,就如同水和食物一样,是生命必需的,而等到付出代价之时再来弥补,代价则太大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