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把蘋果發佈會 Apple Event 稱作「科技春晚」?

<head>/<head><body>

一年一度的蘋果發佈會結束了,伴隨發佈的新款 iPhone 和 Apple Watch 正在攪動著消費市場、電子市場以及禮品市場。另外一個新的詞彙「科技春晚」伴隨著這場發佈不斷被提及,不過僅是2018年就有超過百場的國內外大型發佈會,為什麼只有蘋果9月的發佈會被叫做「科技春晚」呢?

為什麼把蘋果發佈會 Apple Event 稱作「科技春晚」?

科技春晚?!什麼鬼

從形式上來看,春晚與蘋果發佈會這是兩種完全不同的東西;從影響力來看,卻又代表著東西方不同的價值觀。某些層面上來看,蘋果發佈會的影響力甚至超越春晚;從名稱上來看,春晚這種詞彙又是典型的中國化表達,解釋起來確實比較麻煩。

那麼不妨嘗試先回歸一下,「春晚」對於中國人的意義應該可以用這麼幾個關鍵詞來概括:「文化」、「時間」、「人」

春晚與文化的綁定決定了它不可被拋棄,而「文化」恰是蘋果區別於其他科技公司最大的不同,這是一家從創立就確定以設計驅動的科技公司,那時硅谷的絕對異類;這是一家從硬件到軟件都相對封閉的技術型公司;這是一家從來不按市場規則出牌執意甚至有些古板的創造趨勢的上市公司。

「時間」是一個無法清晰定義的維度,所以我們會通過打戳來看見自己,週期性的打戳就可以記錄時間,無論是生日、日曆、節氣、節日都是如此。蘋果的發佈會並非是這兩年的產物,它伴隨著蘋果公司的誕生、發展、衰落和重新崛起;它代表著這家公司結合自身特點與外界交流的方式,並不是簡單的內容和設備堆砌。

我們對於這家公司的發佈會會投以不同的眼光,就是因為它在時間的進程中給我們每個人都打了戳,讓我們意識到在時間長河中的某一個時刻,是與其他時刻不同的,而每年的9月,就是這個戳

為什麼把蘋果發佈會 Apple Event 稱作「科技春晚」?

對... 就...是...這...個...戳

喬布斯曾經聊到蘋果的「人」,曾經這樣描述描述,“蘋果的工程師和設計師都是一群熱愛生活的音樂家、攀巖家、運動員、美食家… 只是恰好他們都懂計算機罷了。” 從這點可以看出蘋果藝術與科技混合在一起的人才觀與人文氣質,而這種氣質完美一致的體現在喬布斯、公司員工、蘋果產品以及這家公司的發展歷程上。正是這些人成就了這家獨特氣質的公司,造就了這些與眾不同的產品。

而這些因素混合在一起時,體現出來的第一個特點就是傳承。

傳承是一種很玄的東西,如影隨形。有時候說不出為什麼,但就會那樣做,說不出對錯,也無法去影響標準。

經歷過 Apple I 與 Apple II 的成功與積累,喬布斯在1984年以發佈會這種形式站在大眾面前推出 Macintosh 的時候,似乎就隱隱的確立了蘋果產品與市場大眾接觸的一種風格。發佈會這種形式不是蘋果發明的,喬布斯也不是最有演講能力的那一個,但當科技、人文、設計、時代碰撞到一起的時候,反而是最適合的選擇。穿過一個破舊立新的時代,經歷了思想解放運動的人們急切的需要能夠代表他們性格和思想的表達,無論是人還是產品,亦或是生活方式。

春晚需要舞臺去烘托氣氛,蘋果發佈會需要舞臺去表達思想。蘋果產品的歷史使命是將個人電腦引入生活,似乎一切都具備了,他們有技術天才史蒂夫沃茲尼亞克,他們有營銷天才史蒂夫喬布斯,還有完美的個人電腦產品,革命性的圖形交互界面,顛覆體驗的鼠標操作,小巧的外形搭配簡約的設計,但需要一種方式將這些東西告訴大眾:我們準備好了,而這,就是你們要的。

這是喬布斯最擅長的。

從藝術角度去理解科技的經歷和經驗讓他可以站在臺上,以大眾最期待的形式將這些信息以可被理解的方式傳遞出去。無論是公司初創、處於虧損還是成為世界第一,發佈會上的那個人總是他。創新思維被簡化成了 Think Different,艱澀的科技用語被大眾化的表達所替代,沉悶的科技產品與喬布斯性格中的玩世不恭、優雅頑皮所喚醒,他調動著人們的情緒去看待蘋果的產品。直至今天,科技品類的發佈會上,綜合展示能力超越喬布斯的人還未出現,以至於在很多消費者的意識裡,蘋果發佈會就等同於發佈會這個詞,而其他公司的發佈會就是產品廣告展銷會,這種殊榮往往是行業中最頂尖的那個才會有的。

很多時候,你說不清楚,你看的究竟是蘋果創新的科技產品,還是臺上那個身穿黑色高領、牛仔褲、New Balance,充滿激情的喬布斯。

為什麼把蘋果發佈會 Apple Event 稱作「科技春晚」?

還是這個人站在臺上感覺比較對

這些因素的契合促成了蘋果選擇發佈會這種形式作為一種定期、大型的與全世界消費者接觸的方式,但這種方式並不是一開始就大獲成功的。所謂傳承,一定經歷過發展階段,尤其是低潮,存活下來的才有說服力,才可以被後來的人所堅信,並堅持下去。這與國內廠商只是跟風,不看清楚自身條件,盲目追隨潮流和大眾焦點,亂開發佈會是完全不同的。所以目前出現了一個有意思的現象就是,大家都知道蘋果發佈會要發佈什麼,但就是要熬夜看看內容和過程;雖然國內廠商不太清楚要發佈什麼,但大多數人卻選擇睡醒看看新聞和售價就好了。這方面老羅除外,錘子的發佈會還是有看點的,但這與蘋果的文化傳承並不完全相同。

春晚與蘋果發佈會都發源於上世紀80年代,春晚早早為我們所知,伴隨著我們走到今天,雖然罵聲越來越多,但這就是一個身位中國人拋棄不掉的情感,因為它是我們民族特色文化的一部分。蘋果的發佈會也是一樣,後喬布斯時代一個人的演出被多人車輪戰演講所代替,但這就是蘋果基因的一部分。

80年代的發佈會因為國內封閉以及蘋果產品高昂的價格,幾乎無人關注,喬布斯離開蘋果後沒人撐得起那個場子。迴歸之後隨著國內開發和互聯網的發展,大多數人從 iPod 時代走近了蘋果的發佈會。伴隨著2007年1月9日 iPhone 的推出,發佈會就成了全世界關注的焦點,看一年一度的蘋果發佈會瞭解最新的產品成為了一種文化現象而不是新聞事件。而國內廠商開始大規模模仿蘋果發佈會的形式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的,雖然細節和內容完全山寨,但依靠大量的曝光還是讓我們快速的熟悉了發佈會這種人與產品結合的表達方式。而這樣的傳承似乎也在我們的生活中沉澱了下來。

而當每個人面對每一場發佈會時,看的東西又是不一樣的,這與春晚這種全家團圓的大型綜合晚會就有點類似了。有些人看的是熱鬧,有的人看門道,有的人看文化,有人看明星,還有人看的是情懷。所以即便喬布斯不在了,那個 Logo 和你身邊的蘋果產品、或者是你身邊的人所使用的蘋果產品都會讓你不自覺的關注這個事件。你看的不是蘋果發佈會,而是自我記憶、體驗的一部分,因為它深深的影響了你。這種蘋果從誕生到現在歷經百場的發佈會所沉澱下來的跨時代和跨時間的傳承性,是蘋果發佈會至今仍是影響力最大的發佈會,沒有之一。

為什麼把蘋果發佈會 Apple Event 稱作「科技春晚」?

Worldwide Developer Conference

第二個表現出來的特點是形式。

春晚的開場一定是多人歌舞,中間穿插小品,結尾是難忘今宵,這是形式,熟悉,且,不能改變、也不願意改變的東西。對於蘋果來說,這種形式當然就是發佈會,幾乎每個人都能閉著眼睛描述蘋果發佈會的場景,這些都被各種廠商不停的在眼前復刻。Keynote 風格的 PPT、精美的大圖和視頻、超大的現場屏幕、一個人侃侃而談、簡約的舞臺和黑漆漆的彷彿電影院的環境。

但,並不是所有的蘋果發佈會都叫做「科技春晚」,在目前的定義裡,只有每年9月份召開的發佈 iPhone 產品的蘋果發佈會才被認可為「科技春晚」,這又是為什麼呢?

為什麼把蘋果發佈會 Apple Event 稱作「科技春晚」?

對,自己的場自己捧

蘋果從創立至今召開過正式的發佈會超過百場,早期是非常混亂的,沒有統一的時間和名稱,後期隨著產品種類的擴充和市場策略的不同,產生了很多細節不同但發佈形式相似的發佈會種類,但因為基本上宣傳都有主題海報、發佈會現場又佈置的幾乎相同,讓很多人分不清楚自己究竟看的是什麼,其實蘋果的發佈會基本上可以分為三大類:

  • WWDC
  • MacWorld
  • Apple (Special) Event

WWDC 全稱為 Worldwide Developers Conference,全球開發者大會。一般在年初或年中美國本土舉辦。這個大會是一般消費者經常看到的那個「最沒有意思」的大會,因為不太會牽扯到重要消費級產品的發佈,大多是針對開發者的軟件和工具發佈,例如 macOS、tvOS、watchOS這種開發包,你經常看到的一些不知道發佈了什麼東西的蘋果發佈會,一般都屬於這種。但這是蘋果最根正苗紅的發佈會類別,1987年開始舉辦,雷打不動的每年一屆直至今天,因為開發者才是蘋果生態的基礎,嚴格說起來,是所有科技的基礎。App Store 中的大多數應用都是第三方開發者開發出來的,他們是生態的重要組成細胞,但 WWDC 不叫「科技春晚」,它距離一般消費者距離太遠。

為什麼把蘋果發佈會 Apple Event 稱作「科技春晚」?

WWDC 請不要通知我

還有一種現在已經看不到的發佈會叫 MacWorld 大會,這種大會是與一家與 Macintosh 同生至今還存在的雜誌 MacWorld 一起舉辦的,更多像是一種圍繞蘋果生態的交易展銷會,會有全球消費者、開發者、經銷商等生態鏈小夥伴參與。起源於1985年,每年舉辦,還經常在全世界的一些主要城市進行巡迴舉辦。2009年是蘋果最後一次參加 MacWorld,而 MacWorld 本身也因為由於蘋果的缺席逐漸失去影響力,與2014年10月14日宣佈終結。但在 MacWorld 上,蘋果也發佈會一些重要的產品,例如第一代 17寸 iMac 、12 寸 PowerBook、MacBook Pro、iPod Shuffle等,而現在大家最為熟悉的 iPhone 也是在 2007 年 MacWorld 大會上發佈的,也是曾經看點滿滿的發佈會。

最後一種就是目前最為常見的蘋果自家針對消費者發佈產品的發佈會形式,一般叫做 Apple Event,很多時候富含特殊意義的發佈會被叫做 Apple Special Event,一般會帶有主題或者標題,例如最新的 2018 年 9 月 12 日發佈 iPhone XS 系列的發佈會就被稱為 Apple Special Event,主題叫做 Gather Round。

為什麼把蘋果發佈會 Apple Event 稱作「科技春晚」?

Apple Sepcial Event 2018

由於 MacWorld 的取消以及 WWDC 的屬性,隨著蘋果對於發佈週期和消費者習慣的理解,逐漸把每年發佈 iPhone 的日期放在 9 月份的 Apple Event 上,時間點和形式的固定聚焦了大家的注意力,就形成了「科技春晚」的雛形。

為什麼把蘋果發佈會 Apple Event 稱作「科技春晚」?

魔鬼與天使結合的 iPhone

最後是意義。

春晚的意義在於新年團圓,無論你喜歡不喜歡,它代表著新舊更替,給你人生打戳。蘋果的發佈會不僅僅是發佈一個消費產品,更是被消費者、製造商、經銷商注視的節點,作為一支累計銷售超過 12 億臺的手機以及所帶動的超過萬億美元的市場,它代表著趨勢與未來。

蘋果 2007 發佈 iPhone 的時候說,「我們重新定義了手機」。當時很多人認為是吹牛,經歷過那個時代的人,就明白智能手機時代可以明顯的劃分為「iPhone 前」與「iPhone 後」。Multi-Touch 多點觸控、玻璃技術的成熟以及元器件的配套讓 iPhone 藉由多年在 MacOS 以及 iPod 上技術與體驗、對消費的認知沉澱一次性碾壓傳統的當時依然如日中天的 Symbian、Palm、Windows Mobile 和 Blackberry,間接搞死了幾乎當時所有的移動巨頭,成功的讓 2007 年以後的手機都長成了一個樣子。

隨後的例如 iPad 等產品,讓蘋果多年後成為了全世界市值最高的,也是第一個跨入萬億市值的公司,小小的一支手機裡凝聚著這家巨頭每一年全情投入的人力、時間、設計、科技與技術,一支 iPhone 的製造是全球各行業頂尖企業的協作結果,元器件採購覆蓋全球,說很多企業都是依靠 iPhone 生態在存活也毫不為過,軟件體系更是如此。

每一代的 iPhone 間隔一年,每次的發佈會就代表著未來一年圍繞在 iPhone 產品周遭的體系如何發展,大到系統,小到貼膜,都實實在在影響著每一個人、每一家企業、每一個行業的營收與發展。作為競爭者,從前看喬布斯如何引導趨勢,創造流行,為自己的產品注入大眾喜歡的元素,現在看庫克會帶出什麼樣的東西,對自己的產品線影響有多大,更有甚者就是在發佈會上找到可以打擊的槽點,為自己的產品添磚加瓦。作為消費者更不必說,iPhone 代表著一種潮流和生活態度。很難想象,一場發佈會可以牽動這麼多人的神經,自然會產生極大的影響力。

正是由於這些因素疊加,蘋果 9 月的 iPhone 發佈會才被稱作「科技春晚」,這種帶著濃濃中國味的稱呼飽含著對於現在蘋果發佈會失去特色,漸漸淪為一場商業活動狂歡的嘲諷,也代表著一種對於蘋果精神的驕傲與懷念。iPhone 依然是最好的手機,Apple 依然是將科技與人文結合最好的公司。

明年 9 月,「科技春晚」會如期帶來下一代 iPhone,你還會看麼?

為什麼把蘋果發佈會 Apple Event 稱作「科技春晚」?

我看好你喲

你有看今年的 iPhone 發佈會直播嗎? (單選)
0人
0%
看了
0人
0%
沒看
<button>投票/<button>
/<body>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