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年人,你並沒有想象中那麼無辜

送走最後一位客戶之後,小張用力伸了伸懶腰。正值午休時間,距離下午上班還有一個小時。飢腸轆轆的小張決定先點個外賣,然後小憩一會,養足精神以便參加下午的部門會議。

由於路上堵車,外賣小哥比平時來得晚。小張覺得多等一會也很正常,畢竟外賣小哥工作量巨大。可是拿到外賣之後,又餓又困的他卻給了差評。

等小張吃完、收拾完,距上班時間僅剩五分鐘,午覺已然泡湯,他只好用清水洗了把臉,就匆匆投入到會議的準備中。整個下午,他一直在想差評的事,開會期間總是心不在焉,被領導點名批評了兩次。

小張心裡窩火,他認為這糟糕的下午,都是拜那名外賣小哥所賜。他心想:“堵車是外賣員慣用的藉口,用來掩飾他們的懶散和不負責任。也許根本就沒堵車,而是他在玩手機耽誤了工作。他就是嫉妒我們這些待在辦公室不用日曬雨淋的人,才故意遲到的……”

過了一會,他又想到:“我一上午接待了那麼多客戶,連口水都沒顧得上喝,下午還要參加這麼重要的會議,我的時間就是金錢,他遲到就是在浪費我的生命……”

成年人,你並沒有想象中那麼無辜

看到這裡,我不禁想問:外賣小哥的威力真的如此巨大嗎?遲到一會兒就能毀掉一個人的下午?

顯然不是,小張的下午是被他自己毀掉的。外賣小哥的遲到的確不對,但是小張絕對沒有他想象中那麼無辜。因為他完全沒有意識到,自己已經陷入了一種“自我欺騙”的狀態——困在自己的思維侷限中,只能看到自己想看見和願意相信的事物。正因如此,他才腦補出了外賣小哥的懶散、不稱職和嫉妒心強。

其實,小張的這種“自我欺騙”狀態,還有個更加通俗形象的名字,叫做“在盒子裡”。美國亞賓澤協會在《別做替罪羊》一書中,對這一概念做出了非常詳盡的闡述。這本書曾被譯為33種語言,全球銷量超過200萬冊,出版10年在管理類書籍排行榜中始終名列前茅。 它還是谷歌、微軟、波音等著名企業的員工必讀手冊,書中的內容對促進個人成長、改善職場環境、維護家庭穩定均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成年人,你並沒有想象中那麼無辜

《別做替罪羊》可謂是集體智慧的結晶。因為它的作者不是一個人,而是美國亞賓澤協會。這是一家學術底蘊深厚的管理培訓與諮詢公司,由來自商業、法律、經濟、心理學、哲學、教育等諸多領域的專家組成,曾成功幫助上百個組織減少人事問題,提高利潤。它的客戶遍及諸多行業,知名的有耐克、雀巢、殼牌、美國海軍、康奈爾大學等。

這本書雖然是一本管理類書籍,卻以故事形式呈現,有情節、有對話,簡單直接,通俗易懂。書中講述了現代經理人湯姆剛剛跳槽到行業巨頭,參加該公司久負盛名的任職特別儀式:與公司高層會面。在這場特別的對話中,每個人都回顧了自己工作和生活中的困境,直面並審視了“自我欺騙”這一普遍存在的問題。整本書可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講述了思維盒子的含義,以及盒子裡的人看待他人的侷限視角;第二部分重點討論我們是如何進入盒子並被困其中的;第三部分則對如何跳出盒子、如何待在盒子外面進行了詳細探索。

成年人,你並沒有想象中那麼無辜

一、判斷自己是否在盒子裡

前面我們已經說過,自我欺騙=在盒子裡。在盒子裡的人,與外界切斷,把自己封閉,讓自己盲目。面對同樣的人和事,盒子裡的人與盒子外的人所採取的行動,往往大相徑庭。

判斷自己是否在盒子裡,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問自己一個問題:你有沒有把別人當人看?這句話看起來像是在罵人,其實不然。把別人當人看,說的是你把他人當做跟你一樣有需求、有慾望的人;而不把別人當人看,意味著把別人當做物品,認為自己比他人更優越、更重要。

舉個例子,有一天,你拎著大包小包上了公交車,後排很空,於是你找了個座位坐下,把包放在旁邊的座位上。過了幾站,又有幾名乘客上車。如果你把他們看做是人,就會想到他們和你一樣,也有坐下的需求,於是你會立刻將行李從旁邊的座位上移開,並主動讓座。此時你在盒子外面。而如果你把他們看作物品,就會繼續用包占著座位,甚至轉頭看向窗外,希望別人不要來打擾你,直到有人叫你讓座,你才會不情願地把包挪開。這個時候,你已經進入盒子了。

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會或多或少的“在盒子裡”,它會阻礙我們正確、客觀地看待他人和世界。

二、如何進入盒子並被困其中

通過分析把別人看做人還是物,我們可以輕易判斷自己是否在盒子裡。那麼問題來了,我們是什麼時候、通過什麼方式進入盒子的呢?

回顧一下文章開頭的小張,他是什麼時候進入盒子的?是在見到外賣小哥的時候?還是在他腦補了外賣小哥的各種“缺點”之後?其實都不是,小張是在點差評的那一刻,進入盒子的。我並不是要干涉你對外賣員的評價。但就小張的情況來說,他之前曾“覺得多等一會也很正常”,但後來他違背了自己的這一想法。

於是,在自我背叛的那一刻,小張就進入了盒子。

《別找替罪羊》中對“自我背叛”的描述如下:心裡覺得要為別人做些什麼,實際行動卻背道而馳。而且,自我背叛還有個鮮明的特點是:一旦開始便不會輕易結束。因為我們會為自己的行為尋找各種各樣的藉口,不停地進行

自我辯解,試圖證明自己是無辜的、正確的。長此以往,我們便困在其中,盒子成為了我們的特質。

小張進入盒子後,立刻“戲精”上身,腦補了一出“宮心計”:外賣小哥不負責任、居心叵測,而他自己則吃苦耐勞、閃閃發光。外賣小哥做夢也想不到,在收穫了一個差評之後,自己還被小張給安排的“明明白白”。

另外,在自我辯解的過程中,我們的真正意圖其實是希望別人為我們製造更多的麻煩。因為只有這樣,我們的抱怨才更具說服力。盒子裡的我們促使別人也進入盒子中。於是就有越來越多的人在盒子中看待彼此,欺騙自己。

三、跳出盒子,待在盒外

進入盒子是一瞬間的事,一旦背叛自己,你就進入了盒子;其實,跳出盒子也是一瞬間的事,只要你停止抵抗別人,拒絕自我欺騙,你就已經身處盒外了。因此,如何讓自己一直待在盒子外面,才是重中之重。

生活中有很多人還是很虛心的,一旦發現自己的錯誤,便會積極地採取行動試圖改正。但是有一個殘酷的事實擺在眼前:如果你在盒子裡,無論你做什麼,都是無效的。因為盒子裡的你,只是把別人當成物品。無論改變與溝通,還是冷戰與怨懟,都不是為了解決實際問題,而是為了改變你在別人心中的形象。

你的關注點不是事情本身,而是你自己。你的種種行為,只是被包裝過的自我辯解而已。

因此,為了待在盒子外面,你必須將關注點從自己身上移開,重視為別人做事的感覺。你要經常練習把身邊的人看作和你同樣的人,而不是物品。當然,這並不意味著你要隨時隨地“捨己為人”,或突然承擔許多義務,而是要求你全力做到當下能做到的小事,力所能及地去幫助別人。以下方法可供參考:

成年人,你並沒有想象中那麼無辜

現如今,越來越多的成年人喜歡挑刺和抬槓。這一現象的根源其實是自我認知的缺失。我們習慣性地待在盒子裡,一臉無辜地觀望一個扭曲的世界。我們常常對自己的錯誤視而不見,即使看見了,也總是找不到正確的方法去改正。美國亞賓澤協會的這本《別找替罪羊》打開了一扇窗,讓我們擁有嶄新的視角和敏銳的洞察力,也為我們遇見更好的自己,更好的生活提供了可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