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裝箱行業增收不增利 兩大國企同類經營有待破局

在農業領域常見的豐年不賺錢現象,如今卻在集裝箱製造行業上演。挺過航運寒冬的集裝箱行業,在“豐年”裡出現了收入大增而盈利下滑的怪現象。

2018年上半年,集裝箱行業景氣度繼續向好,行業三大巨頭收入全線大增。但是,中集集團集裝箱業務盈利同比下滑68.64%,勝獅貨櫃逆勢虧損210.4萬美元,中遠海發集裝箱製造板塊毛利率則跌至6.41%。

行業增收不增利背後,是集裝箱巨頭們激烈的競爭。此前位居行業第四的中遠海發全資子公司上海寰宇,近兩年攻城略地,2017年躍居行業第三,今年上半年更是已直追行業第二,與行業老大中集集團形成正面對陣的態勢。

有趣的是,中遠海發是中集集團重要的間接股東,為何兩家有股權關係的中字頭公司均從事同一個業務?這背後的歷史淵源是什麼?在央企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下,後續能否“化干戈為玉帛”?

好年景遭遇爛收成

勝獅貨櫃沒有想到,在行業復甦的當下,自己竟然虧損了。

勝獅貨櫃8月下旬公佈,今年上半年,公司實現營收9.69億美元,同比增長62.9%,但仍虧損210.4萬美元,而上年同期公司盈利1659.7萬美元。由於產能利用不足,勝獅貨櫃7月已賣掉旗下虧損的惠州太平貨櫃工廠,縮減集裝箱製造規模。

中集集團也不例外。公司半年報顯示,今年上半年,中集集裝箱業務實現營收160.94億元人民幣,同比上升60.16%,但盈利僅2.14億元人民幣,同比大降68.64%。

但是,集裝箱製造商們,均在半年報裡強調,預計今年全年集裝箱需求仍將維持在較好水平。

事實上,自2016年8月韓國最大的航運企業韓進海運破產後,低迷多年的航運業和集裝箱製造業便迎來了觸底回升。2017年,全球集裝箱產量同比增長65.92%,達到370萬TEU(標準箱,以下同),全行業企業盈利在2017年也出現拐點。

然而持續走高的鋼材價格蠶食了該行業的利潤。截至2018年7月末,鋼鐵協會CSPI中國鋼材價格指數已經較2016年年初翻了近一倍。而鋼材成本在集裝箱製造成本里,佔了近三分之一。

依據行業慣例,在需求旺盛的背景下,鋼材等成本的上漲通常會轉嫁給下游客戶,但今年的情況卻並非如此。

上證報記者拿到的一份銷售數據顯示,伴隨著市場轉旺,中集20英尺的標準集裝箱單價2016年四季度開始上漲,11月份突破1萬元人民幣,2017年5月攀升至15350元人民幣的階段性高點。但之後卻開始震盪向下,進入2018年後,價格繼續下滑,二季度該尺寸箱價連續3個月低於14000元人民幣。

究其原因,勝獅貨櫃在其半年報中隱晦地給出了註解:市場競爭加劇。

行業排位戰兩敗俱傷

公開數據顯示,中集集團、勝獅貨櫃、新華昌多年來一直位居集裝箱製造業前三位,上海寰宇居第四。在2016年之前,這四家企業在全球的合計市場份額接近九成。

中遠和中海兩家大央企2016年合併後集裝箱製造業務突飛猛進,原有的競爭格局被打破。

2017年,上海寰宇集裝箱年銷售量從前一年的不足20萬TEU飆升至接近50萬TEU,躍居行業第三位。2018年上半年,其集裝箱銷售量進一步攀升至36.9 萬TEU,與勝獅貨櫃差距進一步縮小,並直追行業第一的中集集團。

排位上升的同時,中遠海發集裝箱製造業務收入佔其營業總收入的比重也持續上升,今年上半年達46.76%,成為第二大收入來源。而2016年,該業務的營收佔比僅9.6%。

巨頭們排位賽廝殺的後果是拉低了整個行業的毛利率。

中遠海發的財報顯示,2016年上半年,中遠海發集裝箱業務實現營收4.84億元人民幣,毛利0.77億元人民幣,毛利率為15.9%。集裝箱行業2016年下半年觸底反彈,但中遠海發該業務2016年全年的毛利率卻降至7.31%。2017年,其毛利率小幅回升至8.42%,但到今年上半年再度下滑,跌至6.41%。

龍頭老大中集集團集裝箱業務的毛利率在今年上半年也降至9.02%,創五年新低。2017年,中集集團該項業務的毛利率還高達15.58%。

“行業內部競爭加劇,甚至出現產能過剩的情況,導致大家都不敢提價,成本的上升只能自己消化。”一家小型民營集裝箱製造企業負責人告訴記者,“這就是今年上半年整個行業量上去了,但盈利卻大幅下滑的根本原因。”

有趣的是,近兩年在集裝箱市場攻城略地、已成為中集集團強有力競爭對手的中遠海發,與中集集團關係頗為密切。

兩大國企如何實現共贏

中集集團2017年年報顯示,沒有控股股東的中集集團,目前第一大間接股東是招商局集團,間接持股24.58%;由中遠和中海合併而成的中國遠洋海運集團通過旗下公司間接持股22.72%,是第二間接大股東。

在中集集團8個董事席位中,招商局集團和中國遠洋海運集團各佔2個。其中,董事長、非執行董事王宏來自招商局集團,非執行董事胡賢甫來自招商局工業集團。副董事長、非執行董事王宇航是中國遠洋海運集團副總經理、黨組成員,非執行董事劉衝則是中國遠洋海運集團旗下的中遠海發董事總經理。

記者注意到,劉衝除了是中遠海發董事總經理,還是上海寰宇的董事長。不過,有接近中集的人士透露,劉衝作為非執行董事,在中集並不負責具體業務。

存在股權關係的兩家國企均涉及集裝箱製造業務,這是否存在同業競爭問題?

“我們不存在同業競爭。”中遠海發的董秘俞震認為,中遠海發並非中集的控股股東,中遠海發和中集集團的業務都非常多元化, “造箱”並非唯一,因此兩者並不構成法律、法規界定的上市公司與控股股東和實際控制人之間的同業競爭關係,而是純市場競爭關係。中遠海發作為中集的戰略投資者,也跟中集有業務上的合作。

記者看到,在中遠海發的財報裡,中集集團被歸為“聯營公司”。

梳理中集的公告發現,中遠海發和中集集團之間保持了日常關聯交易關係,2017年,中遠海發向中集集團購買了7.85億元人民幣的商品。俞震解釋說,主要是採購集裝箱以及造箱的原材料。

分析人士指出,中遠海發原本並不持有中集集團股份,而持有中集股份的中遠1999年將自己旗下的集裝箱工廠大部分股權賣給了中集集團,自此不再擁有集裝箱製造業務,也不涉及“同業競爭”問題。但2016年中遠和中海合併時,中遠海發購買了中遠(香港)集團 有限公司持有的長譽投資100%股權,進而間接成為了中集22.72%股權的持有者,加上近幾年其集裝箱業務發展很快,才出現了當前的尷尬。

當年,中遠和中海合併的目的之一,就是解決“業務資源同質化嚴重”問題,然而,重組後的公司又出現了跟聯營公司業務“同質化”的問題,這可能是重組時相關各方始料不及的。

可以期待的是,國資委正大力推進央企深化改革,支持中央企業之間通過資產重組、無償劃轉、戰略聯盟、聯合開發等方式,將資源向優勢企業和企業主業集中,減少無序競爭和同質化經營,提升央企在國際上的競爭力。中集集團與中遠海發同屬國資委旗下優勢龍頭企業,能否以市場化方式實施同業重組或創新合作,最終化“干戈為玉帛”,產生協同效應,達到雙贏格局?我們拭目以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