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车人群体仍旧是“沉默的大多数”

卡友“辉哥”夫妻的远去,让皑皑白雪也掩盖不了那些晦暗的现实。

▎“夫妻车”的辛酸

“夫妻车”的出现始于上世纪的90年代。近些年随着人工成本增加,油价上涨等原因,出于降低运营成本,维护夫妻感情等方面的考虑让这一现象变的愈加普遍。

一对夫妻为了生活居无定所辛苦奋斗,是底层人民为了生存而不得已为之的选择,这背后满是心酸满是泪。


卡车人群体仍旧是“沉默的大多数”


随便在网上搜索一下“夫妻车”诸如:《司机夫妻在卡车上的”性福“生活,老婆直呼很过瘾》这样的“涉性”暧昧的标题比比皆是。

外人大多只是一种猎奇的眼光来看待这种现象,媒体为了博取眼球没底线的拟标题,观者心态猥琐的点击观看。卡车司机夫妻变成了被利用的噱头,何其悲哀与讽刺。


卡车人群体仍旧是“沉默的大多数”


卡车人群体仍旧是“沉默的大多数”


卡车人群体仍旧是“沉默的大多数”



▎卡车人群体——“沉默的大多数”

纵使卡车人有3000万的规模,卡车人群体仍旧是那个“沉默的大多数”。

外界对卡车人的印象要么还停留在90年代开车发家致富的“高端形象”,要么就是各种“疯狂渣土车”带来的不守规矩的负面形象。

物流外界如何解读或客观或偏颇,卡车人群体似乎仍旧如一头任劳任怨的老黄牛般负重前行,无声无息。这几年随着快手、抖音等视频直播平台的兴起,有很多卡车人也像“卡友辉辉”那样通过这些平台展示自己的生活。


卡车人群体仍旧是“沉默的大多数”


这为外界了解卡车人打开了一个扇窗,也算是卡车人跟随潮流勇于展现自我。做“网红”与做“卡车人”并不冲突,不过在“卡友辉辉”夫妻的离世被媒体报道之后,却有很多“卡友”开始聚焦“卡友辉辉”的“网红”身份,鉴于很多类似事件都没有被报道而无人问津,有卡友惊呼“同人不同命”,对“卡友辉辉”的“网红”身份心生抵触。

我能理解有些卡友的这种心态,同样的生存状态,出事以后不同的关注与对待,必然产生心理上的落差。这是一种长期被漠视而积聚起来的怨气。生活艰辛不可怕,可怕的是被这个社会忽视。但是心生怨气内心抵触又能解决什么问题?除了内心失衡于人于己又能改变什么?


卡车人群体仍旧是“沉默的大多数”



▎“夫妻车”——无奈的选择

“卡友辉辉”夫妻的不幸固然有其对进藏了解不足的原因,更大层面折射的是身处底层人群的艰辛与窘迫。运费的低廉,营运成本的上涨,行业竞争的加剧方方面面都在挤占卡车人的生存空间,“夫妻车”的出现也是无奈的选择。

卡车人就像过去的牧民哪里有“水草”就往哪里迁徙,无论西藏还是新疆只要有货源,运费过得去,就会有卡车人接活上路。

平均学历只有初中水平,人均一年200多天在路上的卡车人群体,舍弃了天伦之乐,背负了没法促膝双亲的痛苦,消磨着健康与年华,承受着高风险与不匹配的收入。

一个社会的进步来源于这个社会对弱势群体的关注与保护。现在农民工工资不能拖欠成了法律也成了社会共识,年关将至,卡车人却还在发愁年前拖欠的运费是否要的回来。


卡车人群体仍旧是“沉默的大多数”


▎卡车人需要被社会关注

我们天天讲改善民生,3000万卡车人生存艰难本身就是一个很大的民生问题,没有立法保障卡车人的权益,没有人去关注卡车人的苦与乐。地球转到今天,身边每个人都在喊我要更快,我要更快,生怕被这个世界甩在身后,卡车人不对外发声,很少会有人去停下来关注卡车人群体,大家都很忙,连卡车人自己都很忙,又如何去苛责人家不给予关注。

所以当人们看到夫妻车出现的时候,不会深究这一背后出现的原因,却更多的关注卡车司机夫妻如何解决生理问题,这是社会的问题,也是卡车人自己的问题,因为不发声,因为沉默。


卡车人群体仍旧是“沉默的大多数”


我希望某个事件能激起社会对卡车人群体的关注,我更希望卡车人能自我发声,只有被关注才有被改变的可能。做网红也好,发朋友圈也好,能够客观真实的展现卡车人的生存状态,都应该被支持。而那些搞笑耍宝,装疯卖傻博出位的也应该被抵制,人们固然需要欢乐与美好,但是刻意的去粉饰太平,本身就是一件幼稚的事情。

补胎就找保车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