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因为“泥”而耽误了孩子

我是凹凸曼与小怪兽育儿 花生爸爸

分享科学育儿经验/育儿成长交流

雨过天晴了,佩奇要去泥坑里跳。

猪妈妈:如果你要在坭坑里跳,必须穿山雨靴。

佩奇:对不起,妈妈。

佩奇的弟弟也想跳泥坑。

佩奇:如果你要在泥坑里跳,必须穿上雨靴才行。

之后,佩奇和乔治找到一个很大的泥坑,在里面跳来跳去,把全身弄得脏兮兮的。

猪爸爸:看你们弄得多脏啊。

佩奇:哦,糟糕。

猪爸爸:没事,只是些泥而已。

最后,佩奇一家一起玩起了跳泥坑。

《小猪佩奇》第一集


不要因为“泥”而耽误了孩子


小猪佩奇要跳泥坑,猪妈妈第一反应不是阻止,而是有保护的允许,以轻松的语气让佩奇穿上雨靴再玩。佩奇和乔治跳完泥坑后把身上弄脏了,猪爸爸不是大加指责,而是轻松地说:只是些泥而已。

如果这个情节发生在我们身边,我们又会怎么做呢?

第一反应是不是,弄脏了多麻烦?摔伤了怎么办?在孩子眼里特别有吸引力、特别快乐的事情,可能在我们眼里却是过于淘气和不合适的行为。

不要因为“泥”而耽误了孩子


在花生的外婆家里,花生妈妈给花生备了些玩具,花生最喜欢的就是橡皮泥,每次去,总是玩的不亦乐乎。但每次玩,花生外婆都要在旁边叮嘱他:不要弄在地上啊;不要把所有的颜色都拿出来啊;不要弄在身上一塌糊涂啊……一边说,一边在旁边收拾。

允许孩子玩,我们就要让他好好玩,只要没有危险,其实怎么玩都可以。脏?乱?玩好可以和孩子一起收拾。

不要因为“泥”而耽误了孩子


通常来说,西方文化是个人主义文化,父母在养育孩子时注重培养独立性,在此养育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容易形成独立的自我。而中国文化是集体主义文化,父母在养育孩子时注重培养依赖性或者服从性,在此养育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容易形成有依赖性的自我。虽然现在“80后”、“90后”父母表面上看起来已经非常注重孩子的独立,但一些深根蒂固的观念还是会在不经意间流露出来。

我有一个朋友,她家的孩子今年3岁了,吃饭永远不可能安静地坐着吃,要追、要喂。求爷爷告奶奶地请他吃几口。

我问:孩子不饿吗?

孩子的妈妈说:他吃饭前总要吃很多零食、水果。

那这就不能怪孩子了,孩子吃饭时间不吃,父母就只能在三餐外不断加食,平时吃多了,到吃饭时间自然不会吃。这样恶性循环,孩子自然不会好好吃饭。孩子的吃饭的能力不会得到锻炼,只会一直等着父母喂。

我曾提议说,为什么不饿一顿?孩子的妈妈觉得心疼,求他多吃几口还来不及怎么狠得下心去饿他。

不要因为“泥”而耽误了孩子


再说到我另一个朋友,她和我说了她在加拿大生孩子的故事。在医院生完孩子必须有安全提篮才准出院。安全提篮就是给婴儿用的安全座椅,将婴儿放好后,婴儿的脸朝向后挡风玻璃。

朋友说,她永远记得带着孩子出院的场景:孩子一个人在后座,脸朝外,她自己在前面开车。她想:刚刚降临到这个世界的柔弱的孩子竟然独自一个人坐在后座,多么孤独,尤其是当旁边有大车超车,距离比较近的时候,她想象孩子一定很害怕,自己的心都快碎了。

可见,独立自我的培养是从一出生就开始的。可以说,周围的环境、文化、氛围会让“逼迫”着你去这么做。

花生刚出生时,我们像大多数中国家庭一样,抱着孩子、搀着他妈,几个人簇拥着从医院回家。那时候根本不知道什么是安全提篮。在家喝奶要抱,睡觉要抱,出门要抱。因为抱惯了,当初囤着的推车根本毫无用处,花生一坐上就哭,就闹。这不是一个商品的问题,而是一个文化和心理的问题。

不要因为“泥”而耽误了孩子


我们总希望孩子在“无菌”的环境中成长,但又希望孩子能自己抵抗“细菌”的入侵。这个本来就是个伪命题。

花生刚进托班的时候,晚上放学,总能听到老师说,某某小朋友今天摔了一跤,脸着地把脸磕破了。然后提醒家长,平时要让孩子独立走,不要太刻意地拉着、挡着。不然摔了都不知道怎样自我保护。

不要因为“泥”而耽误了孩子


从中国社会发展趋势来看,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仍然是很多中国家长需要面对的一个挑战。就像跳泥坑,安全提篮,吃饭等场景一样,培养孩子的独立性,需要对日常生活中的的亲子互动增加一分敏感性,而不是口头上的要求,也不是行为上的放纵。大人眼中的“乖”、“懂事”并不真的是件好事情。毕竟,只是些“泥”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