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因為“泥”而耽誤了孩子

我是凹凸曼與小怪獸育兒 花生爸爸

分享科學育兒經驗/育兒成長交流

雨過天晴了,佩奇要去泥坑裡跳。

豬媽媽:如果你要在坭坑裡跳,必須穿山雨靴。

佩奇:對不起,媽媽。

佩奇的弟弟也想跳泥坑。

佩奇:如果你要在泥坑裡跳,必須穿上雨靴才行。

之後,佩奇和喬治找到一個很大的泥坑,在裡面跳來跳去,把全身弄得髒兮兮的。

豬爸爸:看你們弄得多髒啊。

佩奇:哦,糟糕。

豬爸爸:沒事,只是些泥而已。

最後,佩奇一家一起玩起了跳泥坑。

《小豬佩奇》第一集


不要因為“泥”而耽誤了孩子


小豬佩奇要跳泥坑,豬媽媽第一反應不是阻止,而是有保護的允許,以輕鬆的語氣讓佩奇穿上雨靴再玩。佩奇和喬治跳完泥坑後把身上弄髒了,豬爸爸不是大加指責,而是輕鬆地說:只是些泥而已。

如果這個情節發生在我們身邊,我們又會怎麼做呢?

第一反應是不是,弄髒了多麻煩?摔傷了怎麼辦?在孩子眼裡特別有吸引力、特別快樂的事情,可能在我們眼裡卻是過於淘氣和不合適的行為。

不要因為“泥”而耽誤了孩子


在花生的外婆家裡,花生媽媽給花生備了些玩具,花生最喜歡的就是橡皮泥,每次去,總是玩的不亦樂乎。但每次玩,花生外婆都要在旁邊叮囑他:不要弄在地上啊;不要把所有的顏色都拿出來啊;不要弄在身上一塌糊塗啊……一邊說,一邊在旁邊收拾。

允許孩子玩,我們就要讓他好好玩,只要沒有危險,其實怎麼玩都可以。髒?亂?玩好可以和孩子一起收拾。

不要因為“泥”而耽誤了孩子


通常來說,西方文化是個人主義文化,父母在養育孩子時注重培養獨立性,在此養育環境中長大的孩子,容易形成獨立的自我。而中國文化是集體主義文化,父母在養育孩子時注重培養依賴性或者服從性,在此養育環境中長大的孩子容易形成有依賴性的自我。雖然現在“80後”、“90後”父母表面上看起來已經非常注重孩子的獨立,但一些深根蒂固的觀念還是會在不經意間流露出來。

我有一個朋友,她家的孩子今年3歲了,吃飯永遠不可能安靜地坐著吃,要追、要喂。求爺爺告奶奶地請他吃幾口。

我問:孩子不餓嗎?

孩子的媽媽說:他吃飯前總要吃很多零食、水果。

那這就不能怪孩子了,孩子吃飯時間不吃,父母就只能在三餐外不斷加食,平時吃多了,到吃飯時間自然不會吃。這樣惡性循環,孩子自然不會好好吃飯。孩子的吃飯的能力不會得到鍛鍊,只會一直等著父母喂。

我曾提議說,為什麼不餓一頓?孩子的媽媽覺得心疼,求他多吃幾口還來不及怎麼狠得下心去餓他。

不要因為“泥”而耽誤了孩子


再說到我另一個朋友,她和我說了她在加拿大生孩子的故事。在醫院生完孩子必須有安全提籃才準出院。安全提籃就是給嬰兒用的安全座椅,將嬰兒放好後,嬰兒的臉朝向後擋風玻璃。

朋友說,她永遠記得帶著孩子出院的場景:孩子一個人在後座,臉朝外,她自己在前面開車。她想:剛剛降臨到這個世界的柔弱的孩子竟然獨自一個人坐在後座,多麼孤獨,尤其是當旁邊有大車超車,距離比較近的時候,她想象孩子一定很害怕,自己的心都快碎了。

可見,獨立自我的培養是從一出生就開始的。可以說,周圍的環境、文化、氛圍會讓“逼迫”著你去這麼做。

花生剛出生時,我們像大多數中國家庭一樣,抱著孩子、攙著他媽,幾個人簇擁著從醫院回家。那時候根本不知道什麼是安全提籃。在家喝奶要抱,睡覺要抱,出門要抱。因為抱慣了,當初囤著的推車根本毫無用處,花生一坐上就哭,就鬧。這不是一個商品的問題,而是一個文化和心理的問題。

不要因為“泥”而耽誤了孩子


我們總希望孩子在“無菌”的環境中成長,但又希望孩子能自己抵抗“細菌”的入侵。這個本來就是個偽命題。

花生剛進託班的時候,晚上放學,總能聽到老師說,某某小朋友今天摔了一跤,臉著地把臉磕破了。然後提醒家長,平時要讓孩子獨立走,不要太刻意地拉著、擋著。不然摔了都不知道怎樣自我保護。

不要因為“泥”而耽誤了孩子


從中國社會發展趨勢來看,在相當長的時間裡,培養孩子的獨立性和自主性仍然是很多中國家長需要面對的一個挑戰。就像跳泥坑,安全提籃,吃飯等場景一樣,培養孩子的獨立性,需要對日常生活中的的親子互動增加一分敏感性,而不是口頭上的要求,也不是行為上的放縱。大人眼中的“乖”、“懂事”並不真的是件好事情。畢竟,只是些“泥”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