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文帝的戰敗是教科書式的失誤,佔盡天時地利人和卻打了一手爛牌

建文帝的戰敗是教科書式的失誤,佔盡天時地利人和卻打了一手爛牌

建文帝的戰敗在當時看來可以說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甚至就連朱棣最初造反的時候也不是為了自己當皇帝,而是想要獲得更多的談判籌碼,以此在削藩中獲得更多的利益。

建文帝的戰敗是教科書式的失誤,佔盡天時地利人和卻打了一手爛牌

為什麼這麼說呢,當時的朱棣與建文帝相比實在是太過弱小了,甚至可以說只能稱是一場動亂而非起義。無論天時地利人和朱棣沒有占上一點,甚至就連輿論都是一面倒,也沒有佔到大意。但就是這樣建文帝最終還是戰敗了。

天時

朱棣造反最主要的原因有兩條,首先就是自己沒有當上皇帝心有不甘,要知道朱棣是跟隨朱元璋征戰沙場多年的皇子,而建文帝僅僅只是一個皇太孫。

建文帝的戰敗是教科書式的失誤,佔盡天時地利人和卻打了一手爛牌

一個是戰功赫赫的皇子,一個是毫無建樹的皇太孫。最終卻是建文帝得到了天下,要說朱棣心中沒有不甘那絕對不可能。

再加上之後建文帝大刀闊斧的削藩,逼死了自己的一眾叔伯,此時的朱棣絕對是心中發慌的,畢竟皇位沒了,朱棣絕對不希望自己的命也沒了。

所以朱棣最終選擇了造反,將削藩這件事歸咎在了小人讒言上面。所以朱棣造反的名義就是清君側,但是這只不過是一種說法,本質上依舊是造反。

建文帝的戰敗是教科書式的失誤,佔盡天時地利人和卻打了一手爛牌

我國對於大義這件事看的還是比較重要的,所以朱棣在名義就是名不正言不順,而建文帝則是名正言順的平亂。

要知道建文帝雖說有些優柔寡斷,但絕對稱不上是昏君,甚至在某些程度上來看還是明君。禍害的也全都是藩王,所以百姓還是非常擁護他的。

地利

明朝當時的首都是南京,而朱棣的封地在北京。南方自然是資源豐富,而當時的北京和南京相比只不過是一個小城。在資源上面沒有相比的可能性。

建文帝的戰敗是教科書式的失誤,佔盡天時地利人和卻打了一手爛牌

糧草上面建文帝作用江浙地區,這能夠滿足建文帝的全部軍糧。而反觀朱棣,當時可沒有北大荒這樣的糧倉給朱棣揮霍。據記載當時朱棣的軍糧是嚴重不足,甚至後來需要依靠劫掠建文帝的物資度日。

再說武器裝備,整個南京的武器裝備能夠武裝百萬人,而且是在當時特別精良的鋼甲。而朱棣呢,別說鋼甲了,就連鐵甲也只能勉強裝備幾萬人,甚至後來軍隊擴充新兵都沒有鐵甲可穿,只能穿戴臨時趕製的皮甲。

建文帝的戰敗是教科書式的失誤,佔盡天時地利人和卻打了一手爛牌

再說軍隊,當時建文帝擁有朱元璋全部的主力部隊,輕輕鬆鬆能夠拉出50萬人的軍隊前去平叛。而朱棣只有不到十萬的軍隊,還要將大半分出來駐守邊境,最多隻能出5萬的隊伍造反。

人和

在這點上朱棣的劣勢可以說是最大的,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建文帝接手了朱元璋的全部下屬,而朱棣雖說也有許多手下,但與朱元璋的相比就有些不堪大用了。

建文帝的戰敗是教科書式的失誤,佔盡天時地利人和卻打了一手爛牌

文臣勢力不必多說,如果說建文帝處在鐵器時期的話,那麼朱棣就是侏羅紀了。建文帝坐擁整個朝廷,能人志士數不勝數,而朱棣能夠拿得出手的文臣就兩個,一個是他另一個是他兒子。

武將方面更是如此,雖說朱元璋殺了一眾和他一起打天下的功臣,但同樣的朱元璋也培養了許多新生代將領。而朱棣能用的將領也只有兩個,一個是他還有他另一個兒子。

所以在這方面上朱棣也是落後建文帝許多的。

建文帝的戰敗是教科書式的失誤,佔盡天時地利人和卻打了一手爛牌

在各個方面都不佔優勢,甚至有很大劣勢的情況下,朱棣對於當皇帝這件事是想都沒敢想,只想著爭取一些話語權而已。

但是沒想到當真正開戰之後,就只有戰爭之初建文帝給朱棣造成幾次大麻煩,隨後戰爭便是一面倒的情況。很快朱棣便攻下了南京城。

建文帝失敗的原因也有兩點,那就是從政治上和軍事上。

政治上比較簡單,朱棣造反是打著清君側的名義,其實就是因為建文帝的削藩手段嚇到他了。只要建文帝在尚未開戰的時候和朱棣心平氣和的談一下,許諾一些條件,那麼這場戰爭也就打不起來。

不過這樣一來皇室威嚴盡喪,所以這是下下策。但是勸降還是很有必要的,無論是從大義上面還是性價比上來說這都是必備的一步,但是建文帝直接把這項省略了,直接出兵鎮壓。

建文帝的戰敗是教科書式的失誤,佔盡天時地利人和卻打了一手爛牌

再說軍事上,這也是建文帝最失敗的地方,放著眾多的名將不用,選用了無能的李景隆。而且是在他多次戰敗後依舊力排眾議繼續任用。

在戰爭末期終於將李景隆換下,但又一次頂著滿朝文武處死李景隆的呼聲下,讓李景隆當了南京的守將,最後南京城也是在李景隆投降的情況下送給了朱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