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明哲親赴央行溝通 “雙壹”合併尚存變數


獨家|馬明哲親赴央行溝通 “雙壹”合併尚存變數|十字財經


文|李意安

情人節前夜,平安金融壹賬通(下文簡稱“壹賬通”)和平安壹錢包(下文簡稱“壹錢包”)突然被爆“在一起”。

這個瓜來得有點突然。

有一個重要的前情提要:2018年,金融壹賬通曾傳出將於當年9月登陸港股,然而直到年底都悄無動靜。春節一過,尚未出年,就傳出了壹賬通要合併壹錢包的消息。

一位平安集團高管向十字財經確認,內部推動合併事宜已經有一段時間。雙方的合併計劃來自平安集團的頂層意願,而動因則在於金融壹賬通的上市乏力。雙方的合併主要在於資本層面,合併之後新主體將設四位聯席總經理,但兩套體系繼續獨立運作。不過,一切尚未最終落定。

上述說法在金融壹賬通和壹錢包人士處均獲得了驗證。

另有平安集團方面人士稱,此次“雙壹合併”除了為上市鋪路,更是為了進一步打造平安集團的金融生態圈。

但事實上,金融壹賬通和壹錢包,雖然同屬“金融+科技”板塊,業務上卻一直各有山頭。此前這些年裡協同十分有限,論及整合,想象空間亦尚未明確。

有趣的是,綜合十字財經對這三方人士和監管的採訪來看,對該項併購懷揣質疑的人,不在少數。

一位接近央行人士向十字財經透露,馬明哲曾親赴央行溝通此事,但目前為止,央行高層對此態度尚不明確。“央行並不反對合並,但是反對支付機構的VIE。”

而一位投行人士分析稱,由於金融壹賬通已在境外設立VIE架構,如若要收購壹錢包再行上市,則很有可能需要設立為壹錢包設立海外VIE架構,作為被收購主體。


1

金融壹錢包和壹賬通同為“壹”字輩,同樣號稱服務B端,而更有意思的是,兩者本身也都是合併之後的產物。

獨家|馬明哲親赴央行溝通 “雙壹”合併尚存變數|十字財經


2016年,壹錢包曾高調合並了平安萬里通。“積分+支付”的故事講了一兩年,在經歷了幾個“920”和“520”之後,通過商城業務把故事講圓了。這幾年,壹錢包開始強調B端轉型,重心從做用戶到做商戶,但總體而言,基本一直圍繞在支付主業做文章,業務脈絡尚屬清晰。

相較而言,壹賬通的歷史就複雜得多。從2008年,深圳平安財富通諮詢有限公司成立到如今的金融壹賬通。公司經歷了數度合併,幾易其名,高管來回更迭換了幾撥。但每一次的合併、更名、洗牌都十分低調。

截止發稿前,十字財經全網搜索都未能找到一篇整理金融壹賬通前世今生的深度稿,對於一家眾所周知即將上市的企業而言,十分罕見。

眼下,金融壹賬通的定位是為B端機構客戶輸出金融科技解決方案,目前其產品落地場景包括銀行獲客、金融業務離櫃化(移動銀行)、風控(KY系列)、智能營銷、供應鏈金融、ABS、保險理賠、系統上雲等時下大熱的金融機構展業趨勢。不但業務鋪得廣,戰線也拉得長,不再滿足於境內業務的發展,一路延伸到了香港、新加坡、紐約。

公開數據顯示,其合作機構客戶總數已經達到3200家,其中保險客戶49家,銀行客戶557家,其他金融機構2550家。

但來自金融壹賬通的人士表示,在龐雜的項目中,內部公認最“帶收入”的板塊仍是來自前海徵信大數據風控帶來的收入。“金融壹賬通為銀行開發直銷銀行系統帶來的收入十分微薄,很多時候都是貼錢在做,大數據風控替銀行做貸款能賺取一些息差收入。不過眼下為了上市收入壓力大,金融壹賬通也開始嘗試做資產掮客,為銀行匹配資產。”

由此可見,“雙壹”的業務模式大相徑庭。

平安集團方面人士稱,合併之後,壹錢包的商戶資源與金融壹賬通的銀行資源或能形成協同。

但或許,這只是表相。


2

表相之後的真相則殘酷得多。

以平安集團這幾年的操作手法來看,子公司(尤其是已經有一定市場影響力的子公司)的資本化壓力是比較大的。

在平安系統內部,“金融+科技”板塊屬聯席CEO陳心穎的管轄範疇。因監管備案的要求,陸金所上市短期無望,上市的念想自然落到了金融壹賬通和壹錢包之間。

獨家|馬明哲親赴央行溝通 “雙壹”合併尚存變數|十字財經


從公開數據來看,2018年壹錢包已達6萬億交易規模,更早之前的數據顯示,早在2017年,壹錢包就已經實現了盈利,收入規模達到了10億。十字財經瞭解到,壹錢包在過去幾年也嘗試了外部融資,不過迄今為止,融資規模和估值金額公開資料都無從考據。

但從剛剛出爐的科創板五套標準看來,估值超過20億元的企業就不再做盈利要求;估值超過40億元的,則只需要獲得相關政府部門批准,並取得知名金融機構融資即可上市。如此來看,在科創板即將推出的情況下,壹錢包不是沒有上市的可能。

不過儘管如此,金融壹賬通的上市可能性卻明確得多。

天眼查資料顯示,金融壹賬通於2018年1月獲得來自SBI Holdings、軟銀願景基金和IDG Ventures的6.5億美元投資。從金融壹賬通自己公佈的數據來看,這一輪融資獲得了75億美元估值。作為資本市場的老司機,平安集團對“估值”尤為敏感。加之金融壹賬通上市推進工作已然啟動,其優先級自然遠高於壹錢包。

邏輯聽上去很順。

但關乎上市,僅有一個頂層設計是遠遠不夠的。

按說金融壹賬通僅A輪融資就獲得了75億美金的估值,在2018年的市場環境裡,也算錦鯉一枚了,但上市之路卻遠沒有想象中順遂。

本該在2018年下半年完成的上市,因為種種原因被擱置了下來。

“歸結到底,無非是投資人擔心資本市場不買賬。”一位接近平安的投行人士告訴十字財經,“資本市場低迷的情況下,好的概念和故事不足以支撐市場信心。市場不認可,投資人也沒錢賺。“

在這一點上,平安已有前車之鑑。2018年5月,平安好醫生登錄港股,在隨後的大半年時間裡,經歷了超過50%的股價下挫。

大環境不好,是真;投資者不認,也是真。

”所以如果沒有盈利現實,就得用實實在在的規模數據撐起盈利前景。”該投行人士表示。

如此一來,財務壓力便成為了最大的現實。

“技術研發的投入、海外戰線的人員開支、壞賬以及前期投入的成本攤銷都是高額成本的構成因素。”上述接近金融壹賬通人士透露, 2018年,金融壹賬通的收入在10億上下,但與之伴隨的,是10億上下的虧損。

這樣的業績表現似乎難以支撐投資人的信心。而所謂支付“第三極”的壹錢包,雖然規模遠不足以叫板支付寶、財付通,但從已公開的歷史數據來看,其交易規模、盈利狀況和收入規模似乎已經能夠很好地從數據角度補齊金融壹賬通資本故事缺失的一角了。


3

平安集團作為大股東,在合併事宜上佔據絕對的主導權,但依然可能存在變數。

在壹賬通這個燈火通明的戲臺上,走馬燈般來來往往的,除了不斷翻炒的各種概念、各路資本,還有職業經理人和手握期權的員工們。

壹錢包是否能夠獲得一個公允的估值,或許也將成為合併是否順利的一個重要變量。同樣的,合併是否會造成金融壹賬通內部團隊的調整和利益的重新分配,亦為未知之數。雙方團隊穩定性和業務發展如若受到影響,都會對資本故事的延續造成不利。

再有,則是監管。

獨家|馬明哲親赴央行溝通 “雙壹”合併尚存變數|十字財經


由於前幾年牌照炒賣形成的惡劣影響,支付行業的投融資併購成為了這兩年央行的敏感點。大家還有印象的話,去年8月拼多多曾爆出擬收購付費通的消息,但至今仍無進展。支付機構的收購卡在監管審批,可以說已經是常態。

雖然同在平安體系,兩家機構的合併也勢必要經過央行的批准。

有接近央行人士向十字財經確認,馬明哲曾赴央行溝通此事,但目前為止,央行高層對此態度尚不明確。“央行並不反對合並,但是反對支付機構的VIE。”

如此看來,這起看似沒有懸念的“雙壹”合併,還需要漫長的推進過程,尚存大量博弈空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