瓒的争议!(柄形器番外篇)(我的探源系列)

前三篇探源了玉柄形器之“瓒”说的源由及功用,系列文章相关链接按顺序如下,方便同学们阅读:

这一篇文章主要来说说学界内对于“瓒”的几种争议看法,以前关于玉柄形器的其他几种名称及用途学说。内容理论专业分析内容较多,不喜者绕之。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本来就是比较专业的问题,避不了的。

由于考古时间段的不同,对于玉柄形器的认识也是一个逐步清晰的过程。在这当中,就产生了各种认识和学说以及争议,今天我们来捋一捋。究竟谁说的有道理,看完后,相信各位都应该茶壶里煮饺子---心里有数了………

“瓒”的争议!

对于“瓒”的争议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

1、“瓒”与“伯公父勺”为代表的“勺”、“斗”、“爵”这些器物的命名争议;

争议源自一对叫“伯公父勺”的青铜器,见下图:

瓒的争议!(柄形器番外篇)(我的探源系列)

1976 年出自扶风云塘铜器窖藏

这一对青铜器自身铭文“伯公父作金A,用献用酌,用享用孝…………”(A代表一个甲骨文),此处A代表器名。

瓒的争议!(柄形器番外篇)(我的探源系列)

伯公父勺铭文

学界对A字译为“爵”,但不同声音很多。日本的林巳奈夫将“伯公父勺”一类的器物译为“瓒”。国内贾连敏先生并将斗、勺一类的器物统一译为“瓒”。而更为加重此看法的震旦博物馆新收藏的两件斗形器,认为将一直争论不休的“玉瓒”问题得到确认。下面图是震旦收藏的两件:

瓒的争议!(柄形器番外篇)(我的探源系列)

震旦博物馆收藏玉斗形器

瓒的争议!(柄形器番外篇)(我的探源系列)

震旦博物馆收藏玉斗形器

(插句题外话,个人对震旦博物馆收藏的这二件古玉抱质疑态度,看仿。其实不光这二件,震旦博物馆的很多玉器本人都质疑,不知道有没有同感的藏友)

何景成先生重申“爵”说,,认为“伯公父勺”所自名的字形上手持的部分是勺形器的正视之形,勺首前端的“尒”形应即来源于此类勺首上的小鋬耳,战国时期这种小鋬耳往往演变为雀鸟形。既然自名与器形相符,又有文献支持,因此将“伯公父勺”一类的器物定名为“爵”是有一定道理的。

严志斌先生也支持“爵”说,将“伯公父勺”改为“伯公父瓒”是不妥的,如果因为这个将所有考古所见勺形器都改为“瓒”更是没有依据,而此勺并无流,与祼字所从乃是有流器也不合。爵(或角)一类酒器是商周时期主要的手持酒器,祼可能就是持爵以祼(灌)的。或进一步推论,祼字所从可能就是爵角类的酒器。

个人看法:将这类“斗”、“勺”这一类器称为“瓒”是极为不妥的,支持“爵”说!


2、源自东汉郑玄对先秦典籍中“玉瓒”的理解争议;

以上的争议究其根源,其实是源以郑玄为代表的东汉儒学家们对先秦典籍中“玉瓒”的理解偏差。

先秦典籍中多见“瓒”的记载:

《诗·大雅·旱麓》: “瑟彼玉瓒,黄流在中。岂弟君子,福禄攸降。”毛传: “玉瓒,圭瓒也。黄金所以饰,流,鬯也。九命然后赐以秬鬯圭瓒。”郑笺: “圭瓒之状,以圭为柄,黄金为勺,青金为外,朱中央矣。”孔颖达疏: “瓒者,器名,以圭为柄,圭以玉为之,指其体谓之玉瓒,据成器谓之圭瓒。”

《考工记·玉人》: “祼圭尺有二寸,有瓒,以祀庙。”郑玄注: “瓒如盘,其柄用圭,有流前注。”又载: “大璋、中璋九寸,边璋七寸,射四寸,厚寸,黄金勺( 约) ,青金外,朱中,鼻寸,衡四寸,有缫,天子以巡守,宗祝以前马。”郑玄注: “三璋之勺,形如圭瓒。”

《礼记·祭统》: “君执圭瓒祼尸,大宗执璋瓒亚祼。”郑玄注: “圭瓒、璋瓒,祼器也。以圭、璋为柄,酌鬰鬯曰祼。”

东汉郑玄的解释是: 瓒即勺,圭瓒、璋瓒分别是以玉圭、玉璋为柄的铜勺,用以鬯酌。

之后二千年来此看法传承不绝,近代学者都对此学说坚信不疑。

李学勤先生认为用作瓒柄的圭、璋,称为祼玉。

孙庆伟进一步申论其说,他“主张文献中所谓的圭瓒和璋瓒其实是指瓒的柄部分别作圭状和璋形,而并不是说以玉圭或玉璋作为的柄部”。

杨州先生与严志斌先生认为“黄”应译为“璜”,璜瓒、圭瓒、璋瓒都是祼玉中的主要种类,是所谓的“祼玉三品”。“瓒”是一种泛称,不是某一种器物的专称。

关于柄形器的圭、璜、璋形状之说,有一些出土器可参考:

瓒的争议!(柄形器番外篇)(我的探源系列)

瓒的争议!(柄形器番外篇)(我的探源系列)

瓒的争议!(柄形器番外篇)(我的探源系列)

瓒的争议!(柄形器番外篇)(我的探源系列)

瓒的争议!(柄形器番外篇)(我的探源系列)

瓒的争议!(柄形器番外篇)(我的探源系列)

瓒的争议!(柄形器番外篇)(我的探源系列)

瓒的争议!(柄形器番外篇)(我的探源系列)

上面各家观点类同,基本上都是受郑玄的注解影响。近年来,臧振先生对这传承了二千年的“瓒勺”说法提出质疑:“瓒”本意是指以鬯酒浇玉献祭神灵,那么,要是按照郑玄的的解释当勺柄来讲的话,就无法读通先秦文献了。并指出,《玉人》中的“勺”在“故书”里作“约”讲,承接上下文,讲的是三种璋的形制与功能,与所谓的“勺子”毫无关系。就形制而言,柄形器柄首作梯形或者盝顶形的复合型柄形器或许就是先秦文献中所提到的“圭瓒”和“璋瓒”。

玉瓒是祼祭用玉之一类的统称,将鬯酒灌注于玉瓒美食,贡献给祖先神灵歆享,应是祼祭的核心内容,也是“祼”字的本义。

柄形器名称用途的其它学说!

不同名称功用的学说时间跨度近百年,这跟考古进展有一定的关系。有靠谱的,也有不靠谱的,我尽量都罗列出来。也算是一种回顾吧!

1、“圭”说:

1969 年,日本学者林巳奈夫认为二里头到西周中后期的所谓“玉柄形器”、“琴拨”者,即是文献中作为“天子服之”的大圭。至于西周墓中出土的柄形器下端的小玉片、绿松石等,就是大圭“袋子上的附饰品”,也即《周礼》郑注“瑞器的服饰,服玉之饰,谓缫藉”。与其相似的,石荣传认为玉柄形器在周代 是“瑞 圭”,尤 其“组 合 玉 柄 形 器 应 是 命圭”。

2、“玉璋”说

王永波论证末端带牙状玉片的复合体玉柄形器即《周礼》所说的“牙璋”,其用途当与军事活动有关。而姜涛、李秀萍则把西周时期饰凤鸟纹或龙凤纹的玉柄形器定名为“璋”。

3、“石主”说

刘钊认为安阳后冈 M3 出土的朱书“祖庚”、“祖甲”、“祖丙”、“父辛”等文字的 6 件石柄形器,是作为“石主”来使用的,“主”是祭祀祖先神灵时用以代表祖先神灵的标志,相当于后世祭享时供奉的“牌位”。与此相似,尤德仁认为玉柄形器是古人为纪念祖先亡灵所琢制的 高 级 祭 祀 性 礼 仪 玉 器 ( 如 近 代 木 制 灵牌) 。

4、“瓒柄”说

邓淑萍认为玉柄形器多削薄且光素,应是用以嵌合它物上的,或为举行祼礼时,奠酒用之圭瓒的把柄。李学勤指出传出殷墟且自名“瓒”的小臣 柄形器可能是祼瓒的玉制柄部。柳志青也认为玉柄形器“就是《周礼》所述圭瓒的柄—祼圭”。

5、“发簪”说

石璋如在谈到安阳小屯 M232出土的玉柄形器时指出“本端有柄,象征手执之处,末端较小而薄锐,象征为插入之用,从它的形式上看,可能为发髻上的簪形器,使发髻不致脱落”。

6、“琴拨”说

20 世纪 70 年代前出版的考古发掘报告或简报中,通常采用这种叫法。

7、“玉节”说

魏继印认为,玉柄形器无论形制还是使用特征均与现存几件战国时期的“节”相合,因此,这类玉柄形器器名亦应为“节”,因其为玉质,所以可称之为“玉节”。结合《周礼》相关记载,玉节应为夏商周时期诸侯或贵族出行时表示身份的信物。

8、“佩饰”说

1951 年,郭宝钧提出玉柄形器“殆亦佩饰”。夏鼐重申之,指出“商代墓中它是和其他配饰和随身武器放在一起的,位置在人的胸侧或腰部,所以似乎是佩饰”。此说影响较大,后来的考古报告、简报或研究文章多将其归入装饰品类。

9、“剑柄”说

美国福格美术博物馆收藏一件雕刻花瓣纹的方柱形玉柄形器,陈列时为了说明其用途,将其装在一件青铜剑的柄部。

10、“玉笏”说

谢尧亭称柄形器为“玉笏”,根据出土位置推测其使用当如《仪礼》所云“搢笏”,即将柄形器插在衣服外面的带子内。

小结:各家学说真是层出不穷,抛开正确与否,这是个好现象,说明大家都在努力研究和追求本真,应该鼓励!至于谁说的靠谱,每个感兴趣的人或许已有了自己的答案,哪种学说才是真相,那就交给时间吧!

心得

以上零零总总,的确是各持己见,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初次接触到的时候我脑子里真是一团浆糊。甚至再不愿意去考虑这些问题。但搁置久了,这些疑问像埋在地里的种子一样,又开始往外冒。于是,周而复始的又开始研究学习。

进行到最后,不管哪种学说正确,真相是什么,其实都显得不是那么重要了。因为对于一个确定的结果而言,在追求结果的过程更显得难能可贵。收获的是方法、思路、点点滴滴的各种知识、前辈们的心路历程……

收藏道路崎岖不平,坎坎坷坷,坚辛程度不亚于取经之路,注重器物的同时,别忘了路上的风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