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击的镰刀》番外篇——燕然勒功:荣耀过后,细思极恐

自发表以来,受到了各位粉丝的好评,为答谢支持,笔者将推出四期番外篇,以飨读者。本文是番外篇的第四期,欢迎大家踊跃留言,分享看法。

在番外篇的创作过程中,笔者和粉丝朋友们在留言区和私信中有过多次互动,收获颇丰,更感叹于粉丝群体的藏龙卧虎,例如在番外篇第二期《公民兵的绝唱》中,有位粉丝朋友留言:"为啥选巨鹿之战?这个时候已经没有国人兵,何况章邯带领的是刑徒军。"这位粉丝朋友的留言,刚好切中了本期番外篇的导入口,所以我们本期的故事,就从这里打开吧。

梦断函谷关

函谷关,地处洛阳与西安之间,对当年的秦国来说,这里既是防守的屏障,也是进攻的跳板。只要稳据函谷关,秦国与六国的战争局面,基本就是六国打不着秦国,而秦国想打谁就打谁

可这六国都拿不下的函谷关,为何被农民军攻克了?

《进击的镰刀》番外篇——燕然勒功:荣耀过后,细思极恐

秦统一后,函谷关由当年的边关变成了京畿的内关

答案:空关易取。其实"空关"是个夸张的说法,确切地说,是秦军主力不在关中,这个"关中",不仅包括函谷关中,更指整个关中平原——大秦帝国的京畿禁地。

秦军主力去哪了?

去边关了。

这就奇怪了,历朝历代,纵使边备紧似南宋,京城也是要留有禁卫部队的,秦始皇把全部主力布置在边关,他为何如此自信?

事实上,自信与否不得而知,但无奈一定是有的。秦始皇的无奈,在某种程度上,也是由他的自信酿成的。

攻灭六国之后,秦始皇虽然没有杀光六国的贵族,但废掉了他们的实权,尤其不许他们再和军队有染。这么做的原因很容易猜到,但这么做的一个后果,却是秦始皇始料未及的。

表面上,六国贵族们不是秦始皇的对手,六家都打不过秦国一家,似乎很无能,但实际上,就算他们是无能的(与秦相比),却绝不是无用的,

特别是在处理当地问题的方面。

就拿北方的燕赵两国来说吧,虽然它们不是秦国的对手,但北方的匈奴边患可是由它们死死扛住的,对付匈奴它们有一整套办法,虽不能彻底消灭匈奴,但保边境平安还是绰绰有余的。现在你秦国人来了,让我们靠边站,那原来由我们当地人处理的问题,你秦国人来呀。

《进击的镰刀》番外篇——燕然勒功:荣耀过后,细思极恐

燕国、赵国、楚国,在各自的故地抵御着边患

再来看南方的楚国,它在和百越、南蛮作战的时候,也是总结出了一套低成本方法的,现在你秦国又让我靠边站,那行,问题归你了,我看你怎么办。

《进击的镰刀》番外篇——燕然勒功:荣耀过后,细思极恐

各国的制度也许不如秦国先进,但运行的成本却更低廉

你说秦始皇能怎么办?只能硬办!

为了应对北方的匈奴,秦始皇先是派蒙恬率三十万大军出塞,把匈奴暴打了一顿,然后以重兵占领河套地区,设置了九原郡;接下来,为了巩固成果,又征发数十万民夫北上,把原来燕国、赵国修建的长城连起来,加固;最后,为了保底,再调王贲(王翦之子)的部队北上,长期驻扎

为了解决南方的百越,秦始皇又先后征召五十万大军,多次出击南部沿海地区,艰难得手之后,这一路大军也泥足深陷,无力抽身。

于是,秦始皇就这样凭着蛮力,用一套高成本的办法,接管了当初由各国负担的本地化问题。这一顿操作下来,秦军的主力,全部被锁在了边境。

《进击的镰刀》番外篇——燕然勒功:荣耀过后,细思极恐

往日燕、赵、楚国的边境,现在成了秦国一家的边境

结果,当陈胜的农民起义军扑向咸阳的时候,兵力空虚的函谷关,已经挡不住进攻了。

当然,此时掌权的已不再是秦始皇,而是秦二世胡亥,其御前已无兵可调,面对着如潮而来的农民军,这境地和一千八百多年后的崇祯皇帝多么相似啊:胡亥不是没有主力,只是远在塞北和岭南;崇祯也不是没有精锐,只是远在辽东。

远水不解近渴。

崇祯没办法,派出了最后的名将孙传庭,无奈兵太弱,无力回天,传庭死,大明亡。

胡亥也派出了最后的名将章邯,但他比崇祯幸运之处在于,章邯手下的兵,比孙传庭的兵强太多了,他们给秦朝续了命。

《进击的镰刀》番外篇——燕然勒功:荣耀过后,细思极恐

骊山大军,生前身后,都曾护卫王灵

等一下,不是说没兵可用了吗?

正规军是没有了,但乌合之众还是有的。

不仅有,人数还不少,整整二十万——在骊山修建皇陵的刑徒。

章邯疯了吗?起义军高歌猛进,来势汹汹,你领着一群新赦的犯人就上去干了,不怕晚节不保吗?

今天,我们已知道了结果,那就是章邯靠这支刑徒军,不仅顶住了起义军的攻势,更为北方主力部队的回援争取了时间。后来,章王两路秦军会和,打出一记漂亮的防守反击,把起义军推回了安徽老家,逼死了陈胜。

标签下的真身

秦军成功反扑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评估你的敌人,切忌用标签思维。

表面上看,起义军代表的是进步力量,他们对抗暴政,同心同德,高歌猛进;章邯的秦军是一群流氓恶棍,没节操、没底线,乌合之众。仗能打成这样,要么是周文(起义军主将)太弱,要么是章邯太猛。

诚然,章邯是秦帝国最后的武力支柱,论打仗,周文不是对手,但双方真正的差距,还是在部队层面上。

周文手下的起义军,兵力几何已不得而知,史书记载不过两个虚数"车千乘,卒数十万"。但可以确定的是,其中大部分是进军函谷关的途中就地招募的平民。

《进击的镰刀》番外篇——燕然勒功:荣耀过后,细思极恐

起义军中,很多是被裹挟进来的平民

秦统一后,尽收天下兵刃,运回咸阳,化成铁水,铸做金人十二。读过上期番外篇的朋友,想必对秦国恐怖的基层动员效率都很清楚了,在这种高压政策下,民间还能私藏多少武器?恐怕在公元前207年的那个夏天,当周文最终对上了章邯时,自己的身后,很多所谓的士兵,不过是些赤足裸背,手舞木棍的暴民。

从番外篇的第一期开始,笔者就秉持一个观点:军队的战斗力,最终体现在组织力上。一群愤怒的暴民,逼急了是敢玩命,但论打仗,他们不行。

之所以这么说,还因为他们的对面,是"秦"军。

《进击的镰刀》番外篇——燕然勒功:荣耀过后,细思极恐

关中对决,函谷关就是中心格

在开篇,笔者借那位粉丝朋友的留言,指出此时章邯所率秦军,严格来讲已不是"国民兵"(或说"公民兵"),但我之所以为"秦"加了引号,就是想表达这样一层意思:这里的 "秦",指代的不仅是一个政权,更是一种独特的制度

如果你已完整地读过《进击的镰刀》和前三期番外篇,那么对笔者所说的"秦",必有深刻理解,所以下面列举的这些 "秦"军优势,你应该不会意外。

1.经验优势

在秦国峻法的统治下,那些沦为刑徒的人,未必真的大奸大恶,而且从时间来看,他们大概率都参加过秦国的统一战争,是上过战场的老兵。再考虑到章邯的筛选,这二十万人的主体,很可能是正儿八经的"关西老秦",见过阵仗,心里不慌

2.武备优势

六国府库里的兵器,都被化成了铁水,陈胜吴广起义,固然可以重新汇聚资源,但仓促之下,其部队的披甲率和执锐率能有多高?恐怕并不乐观,何况还有那些在途中被临时裹挟进来的平民,他们能揣把菜刀就不错了。反观章邯的部队,背靠咸阳,主场作战,武器和后勤自不是问题,而且到了这些秦国老兵的手里,武器效能的发挥程度也不是起义军能比的

3.组织优势

军队的战斗力最终体现为组织力,从这一点来看,这二十万人相比于起义军,究竟谁是乌合之众还真不好说。一方面,这些人都曾在秦国正规军的方阵中历练过,对组织、纪律的理解天然就比对手高出一截;另一方面,这些人是刚从工地上下来的,本身就已经被组织好了,基层的军官可能就是原来的班长、工头,因此结构上也比对手更加稳固。

两汉方案:外来常项

马略以募兵制取代了公民兵制, 同一时期,汉帝国的举措如出一辙。

很多人都听说过"汉承秦制",知道汉朝在制度上继承了秦的衣钵,但我们同时要清楚,这种继承,不是拿来主义,而是青出于蓝。汉朝建国时的制度设计者们,很多曾是供职于秦朝的底层公务员,他们除了怀有对制度顶层设计的深刻反思,更有对制度末端功效的直观感知。在规划帝国新的制度蓝图时,他们秉持着一个最基本的原则,这原则,是从秦朝灭亡的教训中总结得出的:为了确保系统扩容后的稳定性,绝不能把各项参数简单地按照线性比例放大。

《进击的镰刀》番外篇——燕然勒功:荣耀过后,细思极恐

扩容后的系统,稳定性受到了挑战

举个例子。网上曾经有过一个帖子,讨论的是:如果把蚂蚁放大成人类的尺寸,它能不能举起大象?我们知道蚂蚁可以举起自重的一百倍,若以线性思维来看,理论上是可以的:一个成年人体重按70公斤记,一百倍就是7吨,刚好在成年非洲象的体重分布区间内。

但实际情况是,如果把蚂蚁放大到人类的尺寸,它的身体结构可能连自身的体重都难以支撑。因为尺寸放大带来的是体重的立方倍增长和截面积的平方倍增长,二者的函数关系不是线性的,所以巨型蚂蚁的身体要保持稳定,其外骨骼恐怕得换成钛合金材料才行。

《进击的镰刀》番外篇——燕然勒功:荣耀过后,细思极恐

巨型蚂蚁的肌体,需要钛合金级的强度支撑

同样,对一个帝国来说,疆域的扩大带来统治元素的几何级增加,如果制度还维持一个常数不变,那就套不到函数的图象上去,系统的崩溃也就是时间问题。

汉朝的制度设计者们找到了解决方案,但也带来了新的问题:在二次函数的图像上,每一点切线的斜率都不一样,而国力的增长一旦突破某个限制点,那个最佳的K值就再也不能回归了。

《进击的镰刀》番外篇——燕然勒功:荣耀过后,细思极恐

新的方案,带来新的问题

要是我就想用较小的代价突破限制点呢?

可以,但是得加上一个外来常数项。

这个常数项,就是募兵制的终极BUG——藩族佣兵。

在《进击的镰刀》中,相信很多读者都是在汉军反击匈奴一节获得阅读高潮的,但是为了服务主题,我的笔锋最远只触及到了"封狼居胥",那也是西汉反击匈奴的最高光——但却不是终汉一朝最后的高光。

如果把汉匈战争比作一部史诗,那么在全诗的收尾处点上一笔高光,才最完美无憾。所幸,历史真的有这一笔,和"封狼居胥"一样,它也有一个响亮的名字:勒石燕然。

《进击的镰刀》番外篇——燕然勒功:荣耀过后,细思极恐

东汉解决了匈奴,却也成全了鲜卑

无论"封狼居胥"还是"勒石燕然",结果的承载都是依山铭志,契合了汉家文化的传统,这一点是相似的,但二者相异之处,才是本文的题眼:封狼居胥时,霍去病麾下尚有很大比例的汉军"良家子",而到了燕然勒功时,窦宪麾下,唱主角的已不再是纯粹意义上的汉军。

据《后汉书》卷二十三《窦宪传》记载,发生于东汉永元元年(公元89年)的这次远征,汉军出动的是"北军五校""黎阳雍营""缘边十二郡骑士"和"缘边义从羌胡",次年又得到了南匈奴(汉朝属国)一万余名骑兵的加强。

《进击的镰刀》番外篇——燕然勒功:荣耀过后,细思极恐

窦宪远征中,汉军骑兵的成分并不单一

这个成分就很有意味了,容我以干货道来:

1.北军五校:汉军正根嫡系,上可追溯至武帝时期的"北军七校",又称北军五营:屯骑营、越骑营、步兵营、长水营、射声营。在窦宪北伐的五营中,至少有两营(长水、射声)的士兵完全来自藩族,至于其他三营,藩族士兵比例已不可考。

2.黎阳雍营:"黎阳""雍"都取自地名,指向着这支部队兵源的产地——汉代北方边塞。"黎阳雍营"与光武帝刘秀创业起家的精锐——幽、冀、并州突骑一脉相承。从成分上讲,这支部队当然不是"藩军",但也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汉军",具体的原因,笔者在《进击的镰刀》临近结尾处已有过相关论述,今后在《进击的镰刀》姊妹篇中还会进一步分析。

3.缘边十二郡骑士、缘边义从羌胡:胡汉杂揉,但胡色更重。如果说"黎阳雍营"尚属汉军,那么"缘边"二军已是大半个藩军。

4.南匈奴骑兵:汉军同盟,完全意义上的藩军。

燕然勒功:荣耀过后,细思极恐

面对军事上的传统危机,罗马帝国和汉帝国都找到了立竿见影的解决方案——募兵制。而异族佣兵的大量入役,又让本国民众看到了安享太平的奢豪愿景——本国人民,从此可以止戈休武,高枕无忧了。

《进击的镰刀》番外篇——燕然勒功:荣耀过后,细思极恐

同一个时代,同一个梦想

当年的罗马人,暴走亚平宁,屠灭迦太基,鲸吞地中海;当年的秦国人,西进巴蜀川,东出函谷关,虎视何雄哉?罗马公民、赳赳老秦,曾是那个时代地球上最豪迈的战士,最阳刚的男人,然而,夺其锐志如空,不消百年足矣。

《进击的镰刀》番外篇——燕然勒功:荣耀过后,细思极恐

罗马军团曾制霸地中海

《进击的镰刀》番外篇——燕然勒功:荣耀过后,细思极恐

虎狼之秦曾威哮六国间

大家都找到了用来替自己当兵打仗的廉价劳动力,从此罗马公民可以终日声色犬马,中原豪族可以日日歌舞升平,岂不美哉?

"好铁不打钉,好男不当兵",这句话的前身可以追溯到民国之初,甚至更早,但最初源头已不可考,不过我有理由相信,它一定在秦代以后,在巨鹿,在项羽坑杀那二十万秦军降卒以后。

因为从此以后,在我们意识的深处,原本属于"尚武"的那段基因,被永远地抑制了——无论东方西方,无论农耕游牧,或早或晚,概莫能外。

《进击的镰刀》番外篇——燕然勒功:荣耀过后,细思极恐

这样的画面,还能唤起多少人的怀念

理性地看待这种趋势,我们或不必过度悲哀,因为这也是自然的选择,是人类迈入新一轮文明的优胜劣汰。也许终有一日,春秋气概还会苏醒,就像刘慈欣在《三体III:死神永生》中的设想:在危机纪元的某个年代,男人们重又长得像男人了,不为别的,

只因那又是一个需要雄性的时代。

《进击的镰刀》番外篇——燕然勒功:荣耀过后,细思极恐

关于“尚武”,有一些男人,仍在孤独中坚持

在文章的最末,笔者附上本系列前四期的链接,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点开重新回味。细读之下,你会发现笔者的某些观点,前后略有冲突,别意外,那是因为在创作和学习的过程中,笔者的认知也在升级迭代,如果你有兴趣一同体验这段心路,欢迎关注

虎头彻

更多精彩,我们新篇再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