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名賢雲集長沙留佳話

南宋名賢雲集長沙留佳話

南宋名賢雲集長沙留佳話

南宋名賢雲集長沙留佳話

南宋名賢雲集長沙留佳話

南宋名賢雲集長沙留佳話

南宋名賢雲集長沙留佳話

南宋名賢雲集長沙留佳話

南宋名賢雲集長沙留佳話

南宋名賢雲集長沙留佳話

南宋名賢雲集長沙留佳話

南宋名賢雲集長沙留佳話

南宋名賢雲集長沙留佳話

南宋名賢雲集長沙留佳話

南宋時期,北方盡失,其疆域僅限於江淮以南半壁河山,而長沙地處正中,如一道雄偉的屏障屹立於江南西部。因此,自宋高宗伊始,多任重臣大將為湖南安撫使知潭州,以捍衛南宋西部疆土的安全,以求得人而治。宋光宗趙惇曾深有感慨地說:“長沙巨屏,得賢為重。”

南宋一代名賢雲集長沙,前期有李綱、岳飛、劉錡、張孝祥、辛棄疾、周必大、朱熹等,後期則有真德秀、魏了翁、向士壁、汪立信、江萬里、文天祥、李芾等任職長沙,支撐南宋王朝湖南大局。前面已介紹過李綱平定湖南兵匪之患、岳飛率岳家軍駐防長沙、辛棄疾創建飛虎軍等佳話,此處再為讀者介紹兩位,一是為政廉潔的真德秀[A1] ,一為治獄清平的文天祥[A2] 。

(1178 -1235),字景元,後改字希元,號西山,世稱西山先生,建州浦城(今屬福建)人。是南宋後期名臣和著名學者。自幼聰穎,四歲受書,過目成誦。宋寧宗慶元五年(1199)中進士,後供職京城,為朝臣。其時,宋室昏憒苟安,奸臣弄國,貪賄成風。真德秀目睹時艱,憂國如焚,常上奏朝廷,指陳時弊,貶斥權奸。奸臣史彌遠掌朝政,以官爵利祿籠絡士人。真德秀毅然辭職,表示要“使廟堂知世亦有不肯為官之人”,又上奏:“國恥不可忘,鄰盜不可輕,幸安之謀不可恃,導諛之言不可聽,至公之論不可忽。”激昂慷慨,擲地有聲,表現出耿直正派、赤誠愛國的情懷。隨後,他出任江東轉運副使、知泉州、知隆慶府等職,所至多有政聲。

嘉定十五年 (1222)九月六日,時年45歲的真德秀拜受寶謨閣待制、知潭州湖南安撫使。請辭不獲,於十月一日起程赴任。來撫湖南的真德秀,一以整傷吏治、撫卹民生、安定社會為己任。到長沙之初,即發佈《潭州諭同官諮目》,以“律己以廉,撫民以仁,存心以公,蒞事以勤”四事與同僚共勉;並表示要為民去除“十害”,即“斷獄不公,聽訟不審,淹延囚繫,慘酷用刑,氾濫追呼,招引告訐,重疊催稅,科罰取財,縱吏下鄉,低價買物是也”。並說“某之區區,其於四事敢不加勉;同僚之賢,固有不俟丁寧[叮嚀]而素知自勉者矣”。“十害”是否存在,尚不是很清楚,但“萬一有之,當如拯溺救焚,不俟終日”。真德秀還寫詩諭屬,其《春日以詩諭屬》雲:

從來官吏與斯民,本是同胞一體親。

既以脂膏供爾祿,須知痛癢切吾身。

此邦素號唐朝古,我輩當如漢吏循。

今日湘亭一杯酒,敢煩散作十分春。

湘亭諭屬之文、之詩,通俗易懂,情意真摯,傾注了真德秀當年在長沙諄諄教誡官屬的一片苦心,堪為長沙古代歷史的一段佳話。“湘亭諭屬”之處後來也就成為宋、元兩代勝蹟,到明代此處復建有真西山詞。

真德秀到任之初,又發佈《潭州諭俗文》,“以天性人倫之大者與夫遷善改過之方”來“布宣德化,導迪人心”。他表示,“太守之於爾民,猶父兄之於子弟。為父兄者只欲子弟之無過,為太守者亦只欲爾民之無犯”,誠心實意的諄諄告諭百姓,孝悌為人倫之本,一定要父義母茲、兄愛弟恭;要“崇宗族之愛,厚鄰里之歡”,因為宗族之恩百世不絕,而鄰里之間,有無相資,緩急相倚,患難相救,疾病相扶,情義所關;官民之間應互相體恤,“為有司者不當以非法擾民,為百姓者亦不當非理擾官”。

無論是諭屬還是諭俗,真德秀都強調一個“誠”字,誠心實意,諄諄勸戒僚屬以仁治獄,民眾和善相處,是真德秀的地方治理理念的體現。

在長沙期間,真德秀大力整頓政事,裁革陋規苛派,罷官府賣酒的專利,除超收稅糧的“斜面米”,申免官府強行抑配徵購的“和餘”制,以解民困。湖湘屢遭水旱,時有饑荒,他販濟災民,不遺餘力。為備荒救災,他在長沙設立惠民倉,儲糧5萬石,每逢荒年即平價出聚;又購谷9﹒5萬石,在所屬12縣分設社倉,各鄉則設慈幼倉。真德秀任官潭州,還推行一系列社會慈善救濟事業,如貧困百姓有死不能葬者,闢有“義阡”(即義墳)以葬之;凡婚嫁、生育者,則由官府“贍給有差”。

真德秀在長沙,惠政畢舉,功德無量。當時,長沙士民還為之建造了一座生祠,命名為真西山祠,以紀念他在長沙的德政。有人併為祠題詩一首雲:“舉世知公不愛名,湘人苦欲置丹青。不須更作生祠記,四海蒼生口是銘。”表達了人們對他的愛戴和懷念之情。

真德秀在潭州任官為時不到3年,但居住湖湘卻有10餘年之久。在這裡,他曾與另一位居湘的著名學者魏了翁(1234年以資政殿學士知潭州)及其他湖湘學人相往還,議論國事,研討文章,他還將自己在長沙的見聞和行事,寫了《星沙集志》一書。

南宋末年,蒙古軍隊發動了大規模的攻宋戰爭,長沙重鎮也遭到蒙古鐵騎的凌厲攻擊。在這國家存亡之秋,南宋傑出的愛國將領和民族英雄、著名詩人文天樣來到了長沙。

文天祥(1236-1283),字宋瑞、履安,號文山,吉州廬陵(今江西吉安)人。青少年時即心懷壯志,關心國家大事。20歲中進士,曾滿懷激情向理宗皇帝上萬言書,名聞朝野。開慶元年 (1259),蒙古軍進圍鄂州、逼攻潭州,權宦董宋臣主張遷都避兵,他上書請斬宋臣,並提出抗蒙大計。後又譏諷奸臣賈似道,被劾罷官。

鹹淳九年(1273) 正月,文天祥被起用為湖南提點刑獄使。當時年已76歲的老丞相江萬里正在長沙城內,以湖南安撫大使知潭州。文天祥來到長沙後,首先就往安撫使司衙門拜訪老丞相。江萬里“素奇天樣志節”,語及國事,愀然曰:“吾老矣,觀天時人事當有變,吾閱人多矣,世道之責,其在君乎!君其勉之。”把抵抗蒙軍、挽救宋王朝的希望寄託在文天祥身上。

文天樣居官清正,處事幹練。他坐鎮長沙,審理全路案件,“疏決滯淹,一路無留獄。”其時,廣西秦孟四率眾起事,並越境攻入道州永明、江華等縣,“屠居民,虜婦女,掠去財物。”文天樣致書江萬里說,以往的百姓起事,“有出於田裡之饑荒,激於官吏之貪黷,弄兵之情出不得已。故仁人處之,念其為赤子,姑為安之,勿庸勝之’,而秦孟四起事不同於“官逼民反”,因而力主發兵征討,並終於將之平定,“道路肅清”。

作為一位著名的詩人和散文家,文天祥也在長沙留下了無限的文采。他與友人泛舟湘江,賦《幕客載酒舟中即席序別》詩云:“故人滿江海,遊子下瀟湘。夢載月千里,意行雲一方。櫓聲人語小,岸景客心長。總是浮萍跡,飛花莫近檣。”又曾遊嶽麓,訪道林寺,有感鄉賢、前潭州知州周必大“合古今異同”,改四絕堂為六絕堂,合祀唐朝名流沈傳師、裴休、宋之問、杜甫和韓愈、歐陽詢6人,寺僧志茂“以屋壓字漫,壽公字於石。取公之意,易名衍六,將揭於新堂”,文天祥為之嘉嘆而作《衍六堂記》。1983年,在原長沙縣學宮與紅牆巷的牆壁間,還曾發現嵌有“廉、節”二字的兩塊石碑,“節”左下方第二行署款為“文天祥書於□□□”,文天祥當年在長沙縣留下的這一墨寶,今藏於長沙市博物館。

鹹淳九年(1274),文天祥調任江西提刑使兼知贛州。次年,元軍東下,“江上報急”,他提兵萬人至臨安勤王。為挽救危局,他提出了“分天下為四鎮,建都督統御於其中”的建議。其中“以廣西益湖南而建閫於長沙”、“攻取湘北”,“使其地大力眾,足以抗敵”,把長沙擺到了十分重要的位置。可惜由於庸臣苟且,未被採納。其後,文天祥出任丞相。景炎元年(1276)元兵攻陷臨安,南宋滅亡。文天樣繼續堅持抗元鬥爭,兵敗被俘後,正氣凜然,誓死不屈。至元十九年(1283) 十二月,文天樣在大都柴市(今北京菜市口)英勇就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